孟蝶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憑借之一,能否用好它,將直接影響到教學過程的展開和教學任務的完成。下面筆者以北師大版歷史教材為例,談談如何巧用教材,創(chuàng)新歷史課堂。
一、勤于加工整合
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在依據(jù)通史順序的前提下,努力以主題的方式呈現(xiàn)。每一單元都有一個學習主題,即單元標題;每一課都有一個學習主題,即課題;每一課下轄2到3個分主題,即條目名稱。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靈活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和重新組合,尤其是對于單元內容較多的學習主題更有必要加工重組。例如,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下轄八節(jié)文化課,如果教師不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加工整合,很有可能學生在學到第六、七、八三課時,已經(jīng)忘了本單元的主題或前面幾課是什么內容了。
二、深挖情感素材
歷史教師要深入挖掘每一教學內容的情感素材,也就是那些能激起學生內心共鳴,使之產(chǎn)生情感火花的內容。如在教學第二十三課“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政策”時,教師可以借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海軍遠洋護航,從而聯(lián)想到早在600多年前的鄭和遠航的壯舉,欽佩、自豪油然而生———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習的動機;在學習第十八課“夢想成真的時代”時,可以借助電腦網(wǎng)絡、航天英雄等內容導入本課學習,學生的興趣上來了,課堂活躍了,教學效果也就有保障了。
三、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教師除了要做到深挖教材情感素材之外,還可以努力嘗試著做一些變化:變教師教教材為學生用教材、編教材、演教材。這要求教師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努力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梢宰寣W生據(jù)教材作答,也可以讓學生自編自演課堂劇,完成學習任務。如學習第一課“隋朝的統(tǒng)一與大運河”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大運河的三點、四段,教師可以設置情境問題:假如你是隋朝一位讀書人,家住余杭,要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你會選擇什么途徑前往?為什么?沿途你會看到哪些城市的美麗風光?說說你會依次途徑哪幾個河段?金榜題名榮歸故里之后,你有何感想?
四、重視探究活動
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在每一單元的結尾部分都專門設計一節(jié)“學習與探究”課;在每一課的結尾部分,專門設計了一個“活動建議”欄目。巧妙用好教材這部分內容是創(chuàng)新歷史課堂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huán)。而現(xiàn)實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很遺憾地錯過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如,單元末的“學習與探究”課,要么讓學生自己看書完成,要么被當成了學生背書的自行復習課,此間老師徹底放手;還有的是直接跳到下一節(jié)新課學習;每課末的“活動建議”欄目,更是形同虛設,很少涉及,有的教師甚至根本不知道該欄目的存在。真是學習資源的極大浪費,損失可謂大矣。歷史課堂為何平淡乏味枯燥?學生為何對歷史學習興味索然漠不關心?其中原因,不言自明。初中生活潑好動好表現(xiàn),追求新鮮,渴望多變,教師總是一成不變地圍繞教材說教,不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需要。教材這番設計編排,精心獨到、科學合理自在其中。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非常注意探究活動的應用。如第二十課“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的“活動建議”:舉行演講會,說明臺灣、西藏、新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了做好這一活動,筆者在第十九課“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結束時就已經(jīng)布置了課后作業(yè):臺灣、西藏、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如果讓你去反駁“臺獨分子”、“藏獨分子”、“疆獨分子”,你能從歷史中找到哪些證據(jù)?請課后認真準備,下節(jié)課發(fā)言,比一比看誰的證據(jù)充分。我把這一演講活動放在了第二十課上課之前進行,學生發(fā)言積極踴躍,爭先恐后,有的學生竟然還舉出了從未學過的史實,可見課前準備的充分和活動積極性的高漲程度。
問渠何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材如同課堂教學之本源,沒有了教材,課堂將如無源之水。巧用教材,引來源頭活水,可以為歷史課堂注入活力與靈氣。用活教材,創(chuàng)新歷史課堂,是歷史教學的應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