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既需要精心預設,而動態(tài)生成也是不可忽視的。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開放性的空間,動態(tài)性氛圍,因而課前預設不管多充分,也難以估測到一些小插曲,小“意外”。對于這些預設之外的“意外”,教師是置之不理,還是相機誘導,這就顯示了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機智。因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若要讓課堂綻放光彩,煥發(fā)生命活力,教師需要及時捕捉動態(tài)資源,動態(tài)生成。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該如何抓住生成資源,如何實現動態(tài)生成。對此,筆者具體分述如下。
一.適機變動教學環(huán)節(jié),精彩生成
“沒有預料不到的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闭n堂是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這就意味著教學不能太過程式化,不能完全照搬預設來組織各教學環(huán)節(jié)。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教師提問,學生需給出怎樣的結果與答案;如何過渡知識,展開課堂小結,甚至每個教學細節(jié)均根據預設而展開,則會影響學生學習主動性,制約學生能動性的發(fā)展,掩蓋了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學生缺乏學習熱情,課堂則會變得沉悶不堪。另外,由新課標來看,注重動態(tài)生成性課堂,提倡個性化教學。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太過循規(guī)蹈矩,而需要結合課堂具體實際,適機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此才可讓語文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實現動態(tài)教學,實現生成教學。
如某年冬天,某教師進行作文教學,窗外下起了大雪,鵝毛般的雪花輕舞飛揚。見此,學生興奮極了,都望向窗外,本來安靜的語文課堂開始躁動不安,學生注意力開始不集中,此時,教師若繼續(xù)完全按著原有計劃開展教學,成效不大。于是,該教師相機變更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站到窗戶邊認真觀察雪景,背誦關于詠雪的或者含有“雪”字的詩詞,比比誰記的最多。于是學生踴躍參與,朗誦了不少詠雪詩歌。比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如李白《行路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等等。然后要求學生圍繞“雪”的話題,寫下自己的體驗,于是學生創(chuàng)作出了不少優(yōu)秀習作。可見,抓住動態(tài)生成資源,相機教學,則可打造精彩課堂,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靈活調整教學流程,動態(tài)生成
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主體所在,他們的質疑、獨特想法等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傾聽同學們的觀點與想法,發(fā)掘學生的閃光點,捕捉動態(tài)生成資源,抓住教育契機。這就要求教師打破照本宣科式教學模式,正確對待課堂上的“意外”,根據具體實際,靈活調整教學流程,演繹精彩課堂。
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通過自主預習,學生會提出各種疑問,有些問題具有探究意義,比如三味書屋和百草園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在文中,作者穿插了美女蛇的故事,這是不是宣揚封建迷信呢?引入這一故事有何作用呢?等等,這些問題是學生經過積極思考而得出的,對理解課文內容與深意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適機變動原教學計劃,引導學生圍繞上述問題進行交流討論,深入了解文本,深化認知。這樣,既肯定了學生的質疑精神,也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加深理解,統(tǒng)一思想與認識。再如學習八年級下冊《陋室銘》時,有的學生對課文標題進行了質疑,提出問題:課題是“陋室銘”,那么它究竟“陋”,還是“不陋”呢?教師可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然后將學生分為兩大組圍繞上述問題展開辯論,大膽表述自己的理解與觀點,給教師提供信息反饋,便于教師調整教學流程。
另外,教師還需要相機升降預設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前自己的預測,并非課堂教學的唯一標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依照學生學習情況、教學進展情況等來適當調整,相機升降預設目標,以縮減實際目標與預期目標的距離,也是促進學生動態(tài)發(fā)展。此外,還可根據學生學習需求,適當變動學習方式。如教師可圍繞教學目標,組織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設計多樣化、梯度性練習,讓各層次的學生學有所獲。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堂具體實際,適機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樣才可讓語文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同時敢于打破照本宣科式教學模式,正確對待課堂上的“意外”,加強動態(tài)生成,從而演繹精彩的語文課堂。
吳再勇,教師,現居江蘇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