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的關鍵在于改課。盡管我們也在不斷地閱讀并艷羨別人的成功經驗,但我們更需要的,是立足在自己的這塊土地上,不斷呈現(xiàn)自己和反思自己,并努力實踐,開創(chuàng)出屬于我們自己的幸福課堂。
一.用賞識之心打動學生的心靈
教語文要用一顆賞識的心去教,以便達到教學相長、心領神會的境界。教學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固然重要,但筆者卻說“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場”。不僅重視手把手地示范傳授怎樣捕魚的方法,而且更應當重視創(chuàng)造一個寬廣遼闊、有風有浪的漁場,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怎樣捕魚。平時在教學實踐中精心設計和創(chuàng)設一個讓學生得以主動學習和發(fā)展的“漁場”,并通過其主體活動來探索發(fā)現(xiàn),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做學習的主人。
以學生姓名命名的方程式、公式。學生不是待裝的瓶,而是待燃的火。尊重每一個學生,倡導“思維無禁區(qū)”。平時積極鼓勵同學們勇做語文學科探究的發(fā)現(xiàn)者!這正如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究者?!鄙钊虢滩牟拍馨l(fā)現(xiàn)問題,才能挖掘出教材的內涵。在文本研讀中,對極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經筆者認定后可以以學生的姓名進行命名,從而體味發(fā)現(xiàn)的快樂,更好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能力。
譬如,筆者在任教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節(jié)選)的開頭時,文中有這樣一句:“宣統(tǒng)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將搭連賣給趙白眼的這一天——三更四點,有一只大烏逢船到了趙府上的河埠頭?!痹噯柧渲械摹叭狞c”到底是什么時候?舊時夜間計時用更點,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點,每更兩小時,每點24分,晚上19時起更。根據(jù)這些關于“更”的基本知識,要求同學們原創(chuàng)出一個公式,將“更”和“點”直接代入即可算出具體的現(xiàn)代時間。后經全班同學現(xiàn)場鑒定投票評選,2006屆高三(4)班鐘翔同學和樓鋼鋒同學共同演繹的更點換算公式頗具實用操作價值,于是筆者就將此合并命名為“鐘樓公式”。公式為T=2m+17+n,其中T為具體的現(xiàn)代時間,m為更數(shù),n為點數(shù)。演算結果中“整數(shù)”為現(xiàn)代時間中的點數(shù),“小數(shù)點”要乘以60即為分鐘數(shù)。按此公式,將“三”更“四”點代入其中,T=24.6,根據(jù)“小數(shù)點要乘以60即為分鐘時間”原則,即0.6×60=36,最終“三更四點”為24點36分。也就是說“三更四點”正是凌晨零點36分。這樣的探究研討發(fā)現(xiàn)還在不斷延續(xù)……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真誠對待每個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欣賞和贊美學生的一切努力。
二.用激情之火點燃學生的興趣
不把學生當容器,只因學生不是待裝的瓶,而是待燃的火。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本著以100%的激情去解決學生1%的問題的為師心態(tài)。平時在教學中以激發(fā)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己任,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生產快樂,彼此享受著激發(fā)興趣的快樂,猶如能感受到暖棚中大白菜成長的快樂。
構成我們學習最大障礙的不是未知的知識,而是已知的知識。于是周末語文課都要進行本周課堂學習內容的效果檢測,其實就是當堂檢查一周內所學習的各種各樣的內容,或默寫或背誦或小組競技聯(lián)賽等等。平時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同學們背書的積極性,周末筆者就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你來我往PK式挑戰(zhàn)背誦,這樣大大激發(fā)了同學們想征服語文老師的強大學習動力。當然我們對于背不出來的同學,請他們唱首歌給大家?guī)砜鞓?,這叫“美麗的懲罰”。
三.用獨到之言激活學生的思維
實現(xiàn)有效課堂,不應增加教學的長度,而應該增加教學的寬度和深度。我心目中的“有效”是學生“知識的有效增長”、“情感的有效釋放”、“能力的有效提高”。要深入鉆研教材,進入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的境界,使自己對每一篇課文都有獨特的感悟,以求上課時達到與學生心靈交流的效果。好小品能讓一句話一個詞在人群中廣傳,一堂好課也要能讓一個片斷精彩,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教學中除了保持嚴謹?shù)谋旧?,還需要有教學的特色,并在這一特色中呈現(xiàn)亮色,與學生共同成長,力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
拓展視野,尋求幸福與詩意;聚焦熱點,注重思想與實踐。上課,受益的是學生;下課,充實的卻是靈魂。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精心備課,詩意教學,收獲的將是“悅語文”的幸福課堂。
顏軍岳,教師,現(xiàn)居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