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的質量必須要高,否則不僅起不到作用,反倒影響語文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各項能力的發(fā)展起到阻礙作用,所以語文教學必須要注重課堂提問的技巧性。
1.激發(fā)興趣——巧妙設疑、自主探究
好奇心會影響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對外界事物的敏感性。在語文教學中,善于利用好奇心的這種特點,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注意力意識。所以語文教學中只有提問的問題設計巧妙,才能引起學生們的注意,引發(fā)深思。教學者要力求將問題設置得有創(chuàng)意,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切忌提出平談的問題。比如說老師在講《蘇州園林》這一課時,在導入新課時的設計問題是:“人們經(jīng)常說桂林山水美于天下,而蘇州卻美于園林,那么蘇州園林到底具有哪些特點呢?它又美于何處呢?就請大家在讀完《蘇州園林》這一課之后,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边@種設疑導入方法,不但創(chuàng)設了情景,激發(fā)同學們的語文學習興趣,而且問題的指向性也非常明確,從根本上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2.貼近生活——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問
“最近發(fā)展區(qū)”是維果茨基提出的理論,簡單地說就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對已有的經(jīng)驗知識和新知識的差距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實踐中,要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必須把握相應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應該能夠充分地把握每個學生的現(xiàn)實學習起點,要保證學生們學習起點同學習新知識之間有適當?shù)木嚯x,而適當?shù)木嚯x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xiàn)。《小松鼠找花生果》這一文教學時,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們僅憑文章得到的只是有限的感悟,他們可能模糊地了解到花生的果實是在地底下生長出來的,并不能和現(xiàn)實生活有效地結合起來。于是老師便做了個拓展,就問道:“同學們,你們能說出多少種植物的果實是像花生一樣長在土壤中的?”這種問題最貼近學生們的生活,他們會說出很多種平日里經(jīng)常吃到的果實,像芋頭、土豆、姜等。這樣的提問技巧會讓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更加豐富,更重要的是能激發(fā)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從而提升語文的教學效率。
3.提問技巧——講究直、曲結合
所謂的“直”是指依照常規(guī)思路從正面直接進行發(fā)問,通常也稱之為直問。直問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使用頻率相當高,其具備問題明確、問點顯露的特點。正是因為其特點,使得這種提問方式形式呆板,沒有變化,很難啟動學生們思維中的缺點。所謂的“曲”是指不從正面直接發(fā)問,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繞道迂回,旁敲側擊,問在此意卻在彼。不難看出,這種提問方式的妙處就在于其內容生動,情趣豐富,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間。語文教學課堂如果只是一些直來直去的提問,對學生們的啟發(fā)性太弱,學生們會感覺到學習是如此的索然無味。在《藺相如》這一文的教學中,在講到“完璧歸趙”部分時,即使對相同的問點也有不同的問法。舉個例子,一種問法可以是:文章中藺相如采取了什么措施智勝秦王并完成了完璧歸趙任務的?說明了什么問題?另一種問法是:文章中藺相如是真心地想將和氏璧向柱子撞還是想故意嚇嚇秦王的?這是為什么呢?這兩種不同的提問方式,第一種就屬于直問,這種問法問題非常明確,所以答案也是肯定的,同學們在回答這類問題時,有些會復述情節(jié),更有甚者會默讀課文,最后再對人物進行生硬的評價。而第二種提問方式就屬于曲問,這中間包含了很多誘導因素,在問后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jù)各自的不同理解進行熱烈有趣的研究討論,有些學生的觀點認為藺相如就是想撞柱子,有些學生的觀點卻是相反的,他們認為藺相如是假撞柱子,其本意就是想嚇唬秦王。因此,教師不要直接進行評判,而應循序漸進地誘使學生們去反復理解和分析文章,各抒己見,最后讓他們達成統(tǒng)一的看法即藺相如不是真的想去撞柱子,也并非單純的想嚇唬一下秦王,他這是見機行事,倘若秦王愛惜玉而妥協(xié)則不去撞,假如一意孤行要搶寶玉,那么就會人玉俱毀,從文中藺相如的這種做法,充分地表現(xiàn)了他既智慧過人又英勇超人。對比前后兩種問法的效果,其優(yōu)劣顯而易見。
結語: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有多樣,課堂中的提問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提問是一種藝術,還必須要講究技巧,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提問技巧如何會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質量及效率,所以應該注重提問技巧在教學中的作用,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課堂上語文的教學效率。
韓香榮,教師,現(xiàn)居山東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