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教育,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教育,它是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許多文學作品,都是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能夠顯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審美性的特點,語文教師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適當滲入一定的審美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美德情操,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大有裨益。那么如何把審美滲透到整個語文教學中來,讓學生能夠沐浴在美的語文課堂里呢?根據審美認知的規(guī)律,我認為可以按以下四個層次進行審美滲透。
一.欣賞,感受
這是主體對審美對象的最直觀的把握。語文課對學生審美教育最根本的途徑是閱讀,可以通過視覺和聽覺等去直接感受美。因此,一個高明的語文教師往往會用自己流暢、生動、富有魅力的語言來吸引學生(根據審美心理可知,欣賞注意是欣賞活動展開的動力)。導入至關重要,美讀更為突出。有人在總結于漪老師的教學特色時指出:“語言是教師在課堂上教授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師的語言,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作品的詩情畫意和藝術風格,可以借助于聲調高低、語氣強弱、節(jié)奏快慢、以及表情手勢等手段,把學生引入作品中的藝術境界,使他們得到美的享受。因此,教師的語言應該做到健康純潔、生動簡練、富有魅力。”語言能夠將學習的承載符號還原成作者所要的真情實感,遇到學生感知作品中塑造的形象,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讓他們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一起怒,從而更進一步感受作品的美,審美意義也就更深遠。
例如教學《安塞腰鼓》這一篇氣勢恢弘的散文詩時,要使學生領會這獨特的民間藝術所展現(xiàn)出來的沖天的激情和生命力的張揚,獲得美的享受和美的陶冶,就必須先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我上這篇課文的時候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視頻播放2008年北京奧運會擊缶視頻,讓學生評價千人擊缶的場面,在學生說出“宏偉”“壯觀”“力量”的評價后,教師總結:缶是中國古老的打擊樂器,由陶土或青銅制成。擊缶聲,用震撼的節(jié)奏,激蕩千年祖國的萬里疆土,激蕩中華民族的奔騰血脈,共同迎接奧運之光的蒞臨。它以宏偉壯觀的氣勢和聲響向我們傳達了一種堅強偉大而又生生不息的力量,展現(xiàn)了一種生命的原始動力??赐炅藫趔?,我們今天再來認識另外一種融舞蹈、歌曲、武術于一體的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安塞腰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它的藝術美。(播放安塞腰鼓表演視頻)看完這段視頻,學生完全被那群黃土高原的漢子和他們的鼓點聲所折服,評價則是“場面壯闊”“氣勢磅礴”“恢弘粗獷”“剛勁奔放”, 視頻帶給他們的震撼是顯而易見的。教師總結: 這些,我們只要看一看就能感受得到,但要是把它用語言文字表現(xiàn)出來又該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作家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借助作者的生動描摹,跟著安塞腰鼓的節(jié)奏,體會它的氣勢,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動,讓我們走進奮斗不息的黃土高原人。這樣的導入,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對獨特的民間藝術心馳神往,激情蕩漾,情操得到陶冶。后面的學習結合課文的朗讀和詞句的賞析,讓學生走進這場美的盛宴。
二.探索,發(fā)現(xiàn)
法國雕刻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钡拇_,美是無處不在的,人們之所以視而不見,就是因為缺乏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也就是給他們一雙明亮的眼睛。
觀察和想象是探索美的前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所以能寫得如此細膩,是與他的細心觀察和豐富的想象分不開的。我們要啟發(fā)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文章中的美?!笆劳馓以础比缃褚咽抢硐胫畧@的象征,那里不僅民風淳樸,風景也異常美麗,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來啟發(fā)學生想象桃源之美:
⒈指名學生朗讀描寫桃源外部和桃源內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
⒉問:桃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xiàn)出了怎樣的畫面?你能選一個景點用一句式給我們描繪一番嗎?(這里的________很美,你看……)
經過學生討論,得:
這里的桃花很美,你看,長達二三里,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艷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一只只飛舞的粉蝶……
這里的土地很美,你看,坦蕩如砥,一望無垠,就像是一面大氈子……
這里的屋舍很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這里的田地很美,你看,土地肥沃,莊稼茁壯成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很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里的阡陌很美,你看,它們交錯相通,將田地劃成整齊的方塊,像一個巨大的棋盤……
這種通過想象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就完成了。心中的美感也就從此而誕生了。
三.鑒別,評價
語文審美教育要求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把學生帶到作品中美的境界里去,通過自己的品味,從心里說出一個“好”字,一個“美”字來,讓學生在審美評價中獲得審美經驗,提高審美修養(yǎng)和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當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當然,這個深入應在前面兩大前提下的)追蹤文中的美點。這里的追蹤就是在閱讀之中體味辨別,在閱讀之中進行區(qū)分、選擇,甚至是評價,讓學生進入用詞生動的句段,句式精美的句段,辭格豐富的句段,描寫細膩的句段,情感豐富發(fā)句段,意蘊深刻的句段,學著評價它們的結構美,形象美,內涵美,意境美,語言美。
朱自清的《春》語言清麗,新鮮活潑,其中有這么一句:“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其中,“偷偷”一詞用得極好,但分析的時候僅僅從擬人的修辭角度來講,未免過于淺顯,于是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強調‘偷偷,是不想讓人發(fā)現(xiàn)嗎?”同時又啟發(fā)學生:也許同學們都有過“偷偷”干某事的經歷,你能講講你的“偷偷”與小草的“偷偷”一樣嗎?學生的情緒一下高漲起來,許多同學結合自己的經歷紛紛發(fā)言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這里用“偷偷”是因為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現(xiàn)了小草已經出現(xiàn)了,跟句中的“鉆”一起,表現(xiàn)了小草的活潑可愛和勃勃生機。最后,老師用一首唐詩來歸納“偷偷”一詞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意想不到的欣喜:“天街小草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边@個語言賞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沉浸在無窮的回味中,體會到了語言美的魅力。中學語文教材中這樣的語言比比皆是,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能巧妙引導,就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我在教學《散步》一文時,設計了一個美點尋蹤的環(huán)節(jié),先是由老師舉了一例:文章開頭很美,美在看門見山,美在一開始就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這個有詩意的鏡頭。接著便讓學生繼續(xù)尋找,學生們從文章的句式,語言,情感等方面找出了許多美點,如有:美在文中對美景的生動描寫;美在文章對稱句式的反復運用;美在“小家伙”的話表現(xiàn)出他的天真;美在用生活細節(jié)表達出一定的道理;美在生活的細節(jié)中表達出深愛的感情;美在結尾段的最后一句話……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對文章的美點進行挖掘評價。類似的訓練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對語言文字之美,對情感意境之美的感受,更是提高了學生對美的評價水平,久而久之,學生有了這種感覺與能力,其教學意義、育人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四.摹仿,創(chuàng)造
發(fā)展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這里,摹仿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創(chuàng)造是摹仿的目的。古今中外許多著名的作家也都是從摹仿開始的。魯迅的《狂人日記》是從果戈里的《狂人日記》得到啟示的,正如唐朝劉知幾說的“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對學生來說,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范文便是很好的摹仿對象。語文教材從易而難,依類而編,也就是為學生摹仿提供更多的比較對象。如果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能適時地安排學生進行仿寫,學生對文章美的理解肯定能更深入一些。
金華青春中學的陳向陽老師在學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靜夜》這兩首詩的時候,曾經讓學生做過這樣一個作業(yè):請以精衛(wèi)填海為內容,按照《天上的街市》的句式仿寫。教師提示:根據以上內容,可以確定以下意象:實——海燕、大海、石子、東方之珠;虛——精衛(wèi)、海市蜃樓。因為之前課堂上師生對詩歌進行過細致的分析鑒賞,學生仿寫也比較容易上手,文學功底較好的學生,也仿出了像模像樣的詩歌。
學生作品:《精衛(wèi)填海》——勇敢的海燕來了\那是綴著淚珠的精衛(wèi)\天邊的精衛(wèi)現(xiàn)了\好像嘴里銜著沙石\我想那蔚藍的大海\定然有許多的石子\石子上刻上了精衛(wèi)的頑固\定然是世上沒有的堅強\你看,那淺淺的海洋\定然是渺小不堪\那隔著海的蕓蕓眾生\定能走著路來往\我想人們此刻\定然在海上生活\不信,請看那遠處的海市蜃樓\就是那矗立在海中的東方之珠;《美人魚》——海濤陣陣\涌上了金色的沙灘\歌聲幽幽\朵朵泡沫飛盡\愛在何處?\遙遠的宮殿燦爛\潔白的泡沫飛散\那是人魚在岸\對岸流鶯。這樣的仿寫無疑是很成功的,通過摹仿這種形式,學生定能從原著中汲取營養(yǎng),貯蓄在自己的土壤中,以待將來澆灌出最美的花。
有了摹仿這一開端,自然會進到創(chuàng)造。這首先要求學生必須學會細致的觀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特點,分析鑒定,從中發(fā)現(xiàn)美、提煉美,以獲得真正的審美情感。這樣,在提筆的時候,美就會滲透到立意、謀篇以及整個寫作過程當中,美好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既表達出真情實感,又提高了審美能力。
語文的世界是審美的世界,語文教師應該發(fā)掘語文的美,讓學生沐浴在美的課堂當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心靈、高尚的情操和審美能力。以上四點是根據人的審美認知過程,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常規(guī)途徑,一旦這一途徑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體系,那么他的審美心理結構也就結合而成了。這時,不僅學生的認知審美能力得到發(fā)展,而且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也得到完善,整體素質也就隨之提高了。
吳曉娟,教師,現(xiàn)居浙江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