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燕
深閱讀是與淺閱讀相對而言的一種閱讀方法。當今社會中的年青一代,接受的是流行的快餐文化,看名著只看縮寫版,學技術只進速成班,快速見效成為了年輕人普遍的閱讀選擇。這對那些即將走進大學、走進社會的高中生,也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淺嘗輒止,囫圇吞棗,浮光掠影的閱讀正危害著整個民族的文化深度。于是針對淺閱讀,有人提出了“厚重閱讀”的觀點,所謂“厚重閱讀”,也稱“深閱讀”,是一種需要思考,讓閱讀者增長智慧、凈化心靈的閱讀方式。在高中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愛上深閱讀,養(yǎng)成深閱讀習慣,筆者覺得至少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深度挖掘主題意蘊
深度探究文本的主題和意蘊,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不同文章挖掘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如果是文化內(nèi)涵豐富的小說,需要從核心的人物形象、細節(jié)描寫,以及外圍的作者經(jīng)歷、創(chuàng)作動機、時代背景、環(huán)境氛圍等多方面綜合梳理,深入把握文本的主旨;如果是短篇小說,通常不必作時代背景的聯(lián)系,但要在拓展延伸上深入勘探,層層遞進地觸碰到小說的最深處;如果是散文,還能從更多的角度和層面上進行發(fā)掘,如文中形象、散文的特點、是非觀念、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等??傊髦嫉纳疃韧诰蚴紫纫蠼處熌軌蜃咴谇懊?,以此為根據(jù),為學生做好在淺閱讀基礎上的引導和護航。
如《最后的常春藤葉》,是美國著名小說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講述了一位老畫家貝爾曼,為激發(fā)生病的瓊珊的生命意識,半夜冒著風雨在瓊珊窗外的常春藤上,畫上了一片永不掉落的葉子。在淺層次的閱讀下,高一學生都能夠讀懂小說中貝爾曼舍己為人的精神,但由于他們的生活閱歷較少,加之快餐式閱讀方式的影響,通常不能也不會總結(jié)出更深刻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因此在講這一課的時候,教師應該首先從“浩瀚的文學作品塑造了眾多令人難以忘懷的藝術形象”入手,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看過的作品中令人難忘的形象,借指本文也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讓學生做好深度閱讀的心理準備;然后讓他們理清小說脈絡,找出文章線索,在大部分學生完成后,再簡單概括。
以上兩個步驟都是為深度挖掘文本主題打基礎的,真正的教學重點在第三步——文本研習。這一部分,可以在分組分角色朗讀課文之后,提出幾個關鍵的問題作引導:1.小說的主人公到底是誰?2.從直接描寫之處分析貝爾曼的形象。3.小說的高潮在什么地方?4.為什么說這最后一片藤葉是貝爾曼的杰作?至此,學生便能夠深化自己對小說的最初閱讀,明白貝爾曼更全面的品質(zhì):富有同情心、善良、關心他人,挖掘出了窮人之間相濡以沫的情分和小人物的心靈之美。至此,教師再趁勝追擊,提出質(zhì)疑:有人認為貝爾曼犧牲自己的生命成全他人并不是最佳的方法,那么當一個人的生命處于絕境中的時候,我們該怎樣對待?舉一個頑強與疾病作斗爭并最終獲得勝利的例子,分析主人公成功的正面和負面因素。然后請學生回顧自己曾經(jīng)遭遇的挫折甚至不幸,列舉其中的有利與不利因素,得出最后結(jié)論:我們應該熱愛生活、珍愛生命,一旦遭遇逆境要勇于自救。
二、 全心投入情感體驗
情感是心理素質(zhì)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家的情感較之常人更為豐富,因此在他們作品的字里行間,常孕育著厚重的情感。與此相似的是,高中生的情感也十分豐富,在這一年齡段因情感噴涌而寫詩聞名的人不少,如納蘭性德、舒婷、顧城、海子等,所以有人說:“每一個十七八歲的孩子都是詩人?!比欢鴥烧咧g的情感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上來說,都是有著很大差別的。因此,如何利用文本帶領年輕的情感走向深沉和醇厚,讓學子們盡早理解和體驗他們成長之后也會親歷的感情,這需要語文教師作適時的點撥和推動。
高中語文課本中有太多可以借助的課文,必修一第一專題中的“吟誦青春”,第三專題中的“漂泊的旅人”,必修二第四專題中的“一花一世界”等都有這樣的作品。其中必修一中的《我心歸去》,屬于第三專題“月是故鄉(xiāng)明”中的“漂泊的旅人”,這個版塊表達的都是人與故鄉(xiāng)的關系,而本文作為韓少功《訪法散記》之一,正體現(xiàn)了旅人對故鄉(xiāng)的特殊情感。而高一學生大多沒有離別家鄉(xiāng),即使有,他們也沒有如此深厚的人文內(nèi)涵,因此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體會其中的深情,是重點也是難點。
在講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將重點放在基于情感體驗的品讀賞析和討論上。首先以費翔的一曲《故鄉(xiāng)的云》作情境導入,然后讓學生帶著歌曲的情感余韻,自主朗讀課文,表達自己獲得的直接感受,提出基本見解,經(jīng)過整體感知后,再要求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兩個要點上:一是作者對異鄉(xiāng)和故鄉(xiāng)的不同情狀描寫和因此產(chǎn)生的不同感受;二是找出文章中的細節(jié)描寫,并表達出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心目中“故鄉(xiāng)”一詞的人文內(nèi)涵?;蛟S這樣的跨度有點大,學生感受到了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可以在其間加進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標識出自認為最能觸動心靈的四句話,用自己最能融入情感的方式,借助知識的積累和親身經(jīng)歷感受這幾句話,并將這種感受在小組內(nèi)交流。這樣學生對家鄉(xiāng)的情感有了一個很大跨度的提高。最后再以“家”作話題作文,讓學生將自己獲得的新體驗結(jié)合實際進行反饋,達到鞏固和提升。
三、縱深審視藝術形式
藝術形式是一切思想和情感的載體,再深刻的思想,再豐富的情感,沒有恰當?shù)皿w的介質(zhì)表達出來,人們就永遠無法準確得知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反之,人們想要了解作者的完整內(nèi)心世界,也必須深度審視作品的形式。
在高中課本中,美的表達比比皆是:《讓我們一起奔騰吧》中的意象美,《勸學》中的形象設喻,《江南的冬景》中避實就虛的寫法,《景泰藍的制作》中有條不紊的說明方法和詳略得當?shù)牟牧习才诺鹊?。如果說這些還只是表面的寫作形式,那么緊扣主題的精確表達,就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表里如一的貼切。如果教師在講《逍遙游》時,能引導學生品味到莊子為塑造一個“逍遙”的理想境界,而使用了奇特的想象與華麗的夸張等手法,為說明“有所待”而編寫寓言故事等等,這種形式與內(nèi)容的完美結(jié)合,會令學生心中產(chǎn)生震撼之感。
總之,為了幫助學生走出只保有興趣的淺層次閱讀,也為了讓他們在高考中能夠獲得理想的閱讀成績,教師需要在閱讀課上進行不懈的引導。淺閱讀對高中生是十分有吸引力的,深閱讀則存在一定的困難,克服這種困難,高中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劉橋中學(22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