咼興無
摘 要 本文從教材、實驗、習題、學法四個角度談了作者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再創(chuàng)新” 的實踐經驗。
關鍵詞 再重新 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
“再創(chuàng)新” 教學是以荷蘭教育家漢斯·弗賴登塔爾為代表所倡導的教學原則。“再創(chuàng)新”教學原則的運用,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注重的是學習方法的遷移和認知結構的拓展,使原來僅停留在思維層面的訓練提升到了促進素養(yǎng)層面的發(fā)展,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顯得尤其必要?,F在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鉆研教材內容,對教材進行“再創(chuàng)新”
教師有必要對教材順序進行重新安排,或提供背景材料,創(chuàng)設“創(chuàng)造”條件;或根據思維特點,模擬“似真”發(fā)現。
例如:高中化學選修5《有機化合物的命名》這一節(jié)有關“烷烴”內容,因要考慮必修2中相關章節(jié)的基礎知識,按常規(guī)要求,先復習烷烴,同系物,同分異構體三個概念,再后講烷烴的命名法。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上不利于學生對概念的深入了解,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先講烷烴的命名法,后對同分異構體概念加以拓展,這樣,在對烷烴的命名法的練習中,同時自然要聯(lián)系到同系物,烴基等知識,使這些知識得到鞏固,也可以使學生在命名中了解到碳原子數相同的烷烴,按結構不同有不同的名稱,從而推知同碳原子數的烷烴存在不同的結構,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同分異構體的觀念。而且在書寫同分異構體的同時又能使命名得到進一步鞏固。
二、利用學科特點,對實驗進行“再創(chuàng)新”
在學習必修1中有關氯氣的化學性質——氯氣與水的反應時,可以通過設計一組實驗來證明其反應產物。(1)仔細觀察一瓶新制氯水的顏色,小心聞一下它的氣味。 在一支試管中倒入2—3ml氯水,再滴入2—3滴紫色石蕊試液,另一支試管中倒入2—3ml氯水,滴入幾滴AgNO3溶液后,再滴入2滴稀HNO3。(2)取一支針筒(100ml)吸取40ml新制的氯水,封口,置于強光下一段時間。(3)據Cl2和H2O的電子方式分析
通過觀察、討論、推理,得出結論:Cl2+H2O=HCl+HClO
2HClO 光 照 2HCl+O2
三、尋找典型習題,對習題進行“再創(chuàng)新”
習題教學中如果能根據題目的題設多角度來變化設計問題,往往可以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問題的本質,達到以一抵十的效果。在《鹽類水解》(教材第80頁)第4題通過一題多變,筆者在講解該題通過設計三個變式效果比較好。
例.(教材第80頁第4題)在1mol/L純堿溶液中滴入酚酞試液,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原因是______;若再向該溶液中滴入過量氯化鈣溶液,觀察到的現象_____,原因是______
變式一:有學生做如下實驗,將盛有滴加酚酞的NaHCO3(0.1mol·L-1)的試管微熱時,觀察到該溶液的淺紅色加深,若冷卻至室溫時,則又變回原來的淺紅色,發(fā)生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變式二:為了區(qū)別五種無色溶液HCl、AlCl3、NaCl、Ba(NO3)2、Na2CO3,四位學生做實驗,有三位同學另外用了試劑,一位同學沒用任何試劑,其中操作步驟少的是 [ ]
A.甲另用酚酞試液; B.乙另用NaON溶液; C.丙另用石蕊試液; D.丁不用任何試劑。
變式三:碳酸鈉溶液呈現堿性,分取10.00mlNa2CO3 溶液兩份,進行如下實驗: (1)加入甲基橙2~3滴,用標準鹽酸滴定,耗用V1 ml鹽酸時,溶液由黃色變?yōu)槌壬?。?)加入酚酞2~3滴,用標準鹽酸滴定,耗用 V2ml鹽酸時,溶液由紅色,經淺粉色恰好變?yōu)闊o色。 寫出上述(1)(2)兩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說明V1與V2的關系。
僅通過題型變換或者條件變換,一題變四題, 每題都保持了原命題的發(fā)散點,就使得一組題煥然一新,將鹽類水解重要考點都囊括其中。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生明白“5?<1?”的道理,即圍繞同一能力層次,同一類型做5個題目,其實效遠小于“1?”——讓他們做一道題,不如指導他們從5個不同的能力層次進行討論、探究。這5個層次是:(1)此題怎么做?(2)為什么這么做?(3)怎樣做到這樣做?(4)還有哪些方法能解此題?(5)改變一下條件或設問角度,此題還能變換什么形式?又能出現什么新的題型?是容易了還是更難了?
我覺得能否用好一題多變,反映出一個教師對教學規(guī)律的認識和觀念的差異,是重形式還是重實質,是看過程還是看目的,是側重知識的機械記憶,還是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是關系到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
四、滲透化歸思想,對學習方法進行“再創(chuàng)新”
把一個復雜的、陌生的、未知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熟悉的、已知的問題來解決的思想稱為化歸思想,化歸思想實際上也是人類探索未知,認識世界的主要思想方法。中學化學中的守恒、極限、始終態(tài)、等效、關系式、十字交叉、差量等方法,無不蘊含著化歸的思想,化學教學中,滲透化歸思想對增強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知識的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想都具有重要作用。
當問題處于模糊、似是而非時,要組織討論,圈型討論方式值得推廣。4~5個同學立即圍成一個圓,當開始討論時,按圓圈的順序每一個學生最多有3分鐘的時間發(fā)言(按閱讀的表格的思路),并且不能受干擾,在每個人發(fā)言的時間內,其他人都不允許說話。為了使學生做到專心傾聽,要求發(fā)言人先簡短陳述前一個發(fā)言人的內容,以此為出發(fā)點講出自己的看法。如果后面發(fā)言的同學與前面同學的觀點相同,也要重復別人的觀點。
教師要著重啟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變化的實質,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按照化學特點展開的同時,向靈活多變的方向發(fā)展。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打破常規(guī),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這樣的再創(chuàng)新,能提高和發(fā)展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作者單位:公安縣第二中學)
參考文獻:
[1]李有熙.《淺談遷移規(guī)律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教育學文摘》.2013年5月總第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