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 要:在當今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語文教學往往片面強調(diào)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視了教育具有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文性。因此,語文教學活動應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德育滲透;情感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庇纱耍谡Z文教學進行德育滲透時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依據(jù)語文教學特點和教材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實現(xiàn)教書與育人的統(tǒng)一以及智育與德育的統(tǒng)一。
一、以民主、理解、信任為基礎(chǔ),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用博愛之心去陶冶學生,理解、尊重和關(guān)心學生,以熱烈的情緒、真摯的感情、和藹的態(tài)度、生動的語言來吸引學生,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啟迪。這樣,語文教學才會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語文課才會獲得學生的青睞。
教師可以用無形的教學語言來實現(xiàn)對學生的教育,如一個關(guān)切的眼神、一個發(fā)自內(nèi)心的微笑、一陣真誠的掌聲等,這些暗示都能帶來學生積極的回應。反之,教師的冷淡,將會使學生消極地對待周圍的事物。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教學語言的啟發(fā)作用。
教師還可以將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引申到教育上,就是信任與贊賞和輕視與責罰的問題。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即使是表現(xiàn)最差的學困生也十分在乎教師的評價。因此,教師應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多給學困生學習的機會,盡量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并不斷地加以肯定強化。
二、構(gòu)建“心靈長跑”情感日記,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滲透
“人格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是以情感激發(fā)情感,以人格培育人格。如有些學困生對生活缺乏信心,貪玩好動,我行我素,且屢教不改。對于這些學生,如果采取單純說教、高壓、回避、推給家長或?qū)W校的教育手段,必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果教師用愛去感化他們,用火熱的情感去溫暖他們的心,就會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筆者的做法是,把德育滲透在學生的日記之中。從學生升入初中第一天起,筆者和學生就做了共同的作業(yè)——寫日記,并美其名曰“心靈長跑”,就是教師和學生都要寫自己的所思所感。學生可以把教師當作朋友,有什么心事就向教師傾訴,對教師的教學及為人也可褒可貶,務(wù)必求真、求實。只有教師和學生零距離接觸,學生才能由被動變?yōu)橹鲃?,對生活中的人和事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筆者從學生的日記中了解了學生的思想狀況,并及時聯(lián)系家長,避免了家庭與學校在教育孩子時的意見不一致,進而推動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因此,“心靈長跑”日記,真實地見證了學生心理情感成長的歷程,教育效果非常好。
三、運用場景式朗讀,展現(xiàn)文章的人文相關(guān)畫面
葉圣陶先生將朗讀稱為“美讀”,他在談“美讀”時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shè)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比~先生對“美讀”所提出的具體要求,改變了“有口無心”式的閱讀方法,提出要做到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調(diào)動所有的感官,達到讀者與作者的情感溝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采用了朗誦文章和學生觀看文章畫面相結(jié)合的方式,讓學生觀看文章的相關(guān)畫面,沉浸在背景音樂中,從而形成“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氛圍。優(yōu)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讀《離騷》,為屈大夫而哭泣,就想到憂國憂民;讀《史記》,為太史公而哭泣,就想到仕途坎坷;讀《紅樓夢》,為曹雪芹而哭泣,就想到黑暗現(xiàn)實。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滲透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流傳不衰,不僅僅是因為名篇語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滲透著作者熾熱的情感。在讀書情感氛圍中,懷情而教,領(lǐng)情而悟,引情而動,從而建構(gòu)起一個獨特的語文情感教育人文平臺。
語文教師可以只對教材介紹大概,然后讓學生自讀、分角色朗讀、集體誦讀。學生個體在交流、溝通之中尋求心靈的契合點,從而形成一種以自主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任何文章的情感精華往往只有通過切身的體會才能得到,因此教師要多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以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現(xiàn)代教育論認為:“情感的培養(yǎng)既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wù),同時更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作為語文教師,要時時處處把德育潛移默化地運用到教育教學工作中,讓學生在語文的天地中獲得精神情感的享受,讓學生不斷地受到情感教育的熏陶,促進其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魚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