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wèi)珍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靈活運用好比較法,能讓學生在比較中拓寬視野,更牢固地掌握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比較法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效果良好、實用性極強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 比較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9-044-001
一、對比較教學法的認識
“比較教學法”是指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同類知識的比較,使學生牢固識記的一種方法。比較法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找出優(yōu)劣、生存競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逐步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效的學習工具?!倍踔薪虒W的對象思維活躍,求知欲望強,能否從眾多的教學內容區(qū)分、拾取知識,俱佳的教學方式就是比較,“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烏申斯基)。學生通過比較可以清楚地認識事物間的聯系,發(fā)現異同,正確辨別事物,樹立“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想的基礎”的觀念。因此,初中語文教學要訓練學生比較的思維方式,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這是新課改下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初中語文教學自身的價值取向。
在思維過程中,依比較的形式可分為前后比較(縱向比較)與同時比較(橫向比較),也可以分為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這些已不是新鮮的話題,關鍵是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操作運用這些比較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卻是一個永不止境的話題。
二、當前,初中學生語文學習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
課堂上,教師條分縷析地講解教材,學生埋頭苦記筆記并熟記于心,考試考到則欣喜若狂,若題目靈活或考課外閱讀文段則愁眉苦臉,這充分說明了目前的語文教學與新課標所期望的目標的落差度。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蹦康木褪窍M词乖陔x開了教師、離開了語文教學課堂的情況下,學生也能充分發(fā)揮自主能動性獲取新知識、發(fā)現新問題并試著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語文水平。
三、比較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的誤區(qū)
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已有的認知結構,對學習內容的學習方法都有自己的見解,并在課堂中得到體現。有的教師總喜歡用自己的教學方法來代替學生的學習方法,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學生已有知識結果和經驗的積累是教師教學的財富,要充分挖掘、充分利用,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比較法往往運用單一,僅限于字、詞、句的比較,而不對篇章結構的比較,或只比較篇章結構,而忽略了寫作風格的差異、主題思想的變化,等等。實際上,比較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既包括句、段、篇的比較,也指寫作風格、主題思想的比較。因此, 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都必須明白,只有走出狹義比較的誤區(qū),才能更輕松地達到教學目標。
四、對比較教學法運用的體會
在我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對比較教學法運用深有體會,如果能靈活運用,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應用時,我認為教師應做到以下的幾點:
1.對所傳授的知識爛熟于心,精心構思課堂結構
即先講什么,再講什么,后講什么,要層次清楚,有條有理,對所講的知識與自己的教學結構設計相通相融,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才能揮灑自如,成竹在胸,游刃有余。甲知識與乙知識間的相似點、不同點,易混淆之處,都要把握好尺度,點到為止,恰到好處。
2.采用啟發(fā)式,寓教于樂
在這里所說的啟發(fā)式并不是停留在一般意義上的啟發(fā)式,光是一問一答,應善于設疑,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前一個問題應是后一個問題的前提,這樣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習興趣,由教師的樂教引發(fā)學生的樂學,教師起好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就水到渠成。如講詩詞,先由學生比較熟悉的講起,以引起對所學詩詞的興趣,在比較中過渡學習。
3.淵博知識,得心應手地使用好比較教學法
平時教師要多方面的涉獵知識,上知天文,下略地理,這樣在同類知識的比較中才能有活動余地,才能做到精比、細比、比得合適。如講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送別詩時,就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相比,使人不難發(fā)現,同是送別詩,王詩意似悲而曠達之胸襟可見,而岑詩有惜別的情意,懷擔憂的心情,送別時的情緒是復雜的。由此可見,在比較時通過列舉其他送別詩,可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
4.在講授時應緊扣知識要點,通過比較把知識講解透徹
如在小說單元的教學中,就要重點抓住人物形象的分析比較,理解小說的寫作意圖。在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中,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成了一個好吃懶做,窮困潦倒,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讀書人,最終自滅;在吳敬梓的《范進中舉》中,范進也是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開始窮困潦倒,但最終爬了上去。兩者相同之處:他們本來都是老實善良的讀書人,但是毫無反抗精神,因備愛封建文化的毒害,甘心受科舉制度的愚弄,熱衷名利,迂腐可笑。兩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暴露了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這種制度不但造成了一批爬在人民頭上的老爺,而且造成了一大批對社會毫無價值的廢物,致使當時社會面對兩種讀書人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世態(tài)炎涼,人心勢利。通過兩相比較,給學生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五、運用比較方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比較的知識內容要有可比性,不能牽強附會,比較時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突出重點,不必貪大求全,面面俱到。
2.比較要先確定標準。沒有標準,無法進行比較;標準不一致,也無法進行比較,否則會產生錯誤。
3.注意比較與分析的綜合的聯系。比較是在分析和綜合的基礎上進行的,實質上是一種更復雜的分析和綜合。因此,不能為比較而比較,要發(fā)展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才能更好地比較。
4.比較分析后要歸納小結,深化膚淺的,補救遺漏的,并把知識系統(tǒng)化、概括化,便于牢固地保存在學生的頭腦中。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靈活運用好比較法,能讓學生在比較中拓寬視野,更牢固地掌握知識。不但能鞏固原來了解的知識,還能在相互聯系中發(fā)現新的含義,起到習舊知新、熟能生巧、融會貫通的作用,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事物、判斷思考、求同辨異的創(chuàng)造能力。運用比較,只要恰到好處地發(fā)揮“比較”的特長,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證明,比較法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效果良好、實用性極強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