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珠
【摘要】 在當前國際范圍內日益關注重視中藥的開發(fā)研究與推廣應用的新形勢下,切實加強并廣泛提倡科學合理使用中藥,防治中藥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的研究。胃腸道不良反應是中藥中毒或出現(xiàn)副作用時較早出現(xiàn)的癥狀,肝毒性在藥物不良反應中,藥物性肝損害占有重要的位置。
【關鍵詞】 中草藥;所致;消化系統(tǒng);疾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44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4915-01
1 胃腸道不良反應
是中藥中毒或出現(xiàn)副作用時較早出現(xiàn)的癥狀,一般可見胃不適、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痛腹脹、腹演,甚至嘔血、便血等。
可引起惡心的中藥有大戟、決明子、青木香、馬鞭草、苦參等90余種;引起嘔吐的有白礬、雅膽子、白附子、了哥王等80余種;瓜蒂服用過量可引起頻繁嘔吐、腹瀉、脫水,嚴重者發(fā)生循環(huán)衰竭及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紅參可引起呃逆;斑蝥可致惡心嘔吐、呃逆不止及流涎。
可引起腹瀉或排便次數增多的中藥有甘遂、芫花、生地、牛蒡子、生牡蠣等80余種。旋覆花引起暴瀉、嬰幼兒服用含甘草的中藥引起腹瀉,均系過敏所致。
可引起腹痛或腹部不適的中藥有蟬蛻、威靈仙、黃藥子、穿心蓮、三七粉等50余種。人參蜂王漿可引起過敏性腹痛。
陳皮可致便血;鮮竹瀝、六神丸、抵擋湯、大活絡丸、牛黃解毒片、蛤蚧定喘丸等可致上消化道出血;服用云南白藥可引起吐血及便血。
冬蟲夏草對胃腸平滑肌有抑制作用,服用后可引起胃腸排空抑制;芫花根可引起急性胃擴張,可能與芫花根皮刺激胃壁,引起胃神經反射性麻痹,同時大量胃液分泌所致;服新鮮桃花可引起急性胃腸炎,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腹痛、水樣便及嘔吐。
2 肝毒性在藥物不良反應
肝毒性在藥物不良反應中,藥物性肝損害占有重要的位置,但由于肝臟的代償功能強大,又常常容易被忽視,特別是治療肝炎的中藥,因為人們往往重視了它的保肝、抗病毒作用,卻忽視了它們有可能存在的肝毒性。藥物性肝病的30%,其中有的是目前常用于治療肝炎的保肝中藥,此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目前我國用于肝炎治療的中藥及其提取物有上百種,長期研究觀察表明,多數對發(fā)送肝炎癥狀效果確切。但有的藥物雖然使轉氨酶恢復,肝臟炎癥依然存在并發(fā)展。還有的藥物長期或大劑量使用對肝臟有較大損害。而慢性肝炎患者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損害,肝臟的代謝和解毒功能嚴重下降,長期或大劑量的使用治療肝炎的藥物,有可能使本來不堪重負的肝臟組織及其功能進一步受到損害。據文獻報道,黃藥子、山豆根、蒲黃、青黛、莽草、半夏、農吉利、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四季青、千里光、桑寄生、蒼耳子、葉下珠、雞骨草、大黃、虎杖、貫眾、澤瀉、甘草、斑蝥、熊膽粉、漢防已、天花粉、川楝子、五倍子、肺葉草、艾葉、纈草、白果、槲寄生、白芍、何首烏、野百合、土三七、金不換、元胡、麻黃、烏頭、常山、蒼術、紫胡、金粟蘭、芫花、黃芩、番瀉葉、決明子、石蠶、紫金牛、肉豆蔻、紅娘子、蟾蜍、雄黃、密陀僧、歐亞蒲荷、小柴胡湯等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肝損害現(xiàn)象,其中不少是用于治療肝炎的中藥。另外,復方青黛丸、消銀片、克銀丸、壯骨關節(jié)丸、增生平等治療銀屑病、關節(jié)病和甲亢等非肝炎疾患的藥物也常引起肝損害。
中藥引起的肝損害可分為中毒性和變態(tài)反應性兩類。中毒性肝損害系藥物或其他謝產物直接損害肝臟所致。如有些植物蛋白、吡咯啶生物堿、氰苷等具有直接的肝細胞毒的作用;而有些化學物質能使肝酶系統(tǒng)失活,造成肝細胞的功能和代謝障礙。其臨床特征與一般中毒性肝炎相同,可能伴有或不伴有明顯的膽汗淤積,重者表現(xiàn)為急性或亞急性肝壞死,肝功能進行性衰竭。
黃藥子為薯蕷科植物黃獨的塊莖,含薯蕷皂苷、薯蕷毒皂苷、黃獨素、黃獨萜A,BC等毒性成分。黃藥子可致小白鼠肝細胞脂肪變性和嗜酸性變,重者小灶性壞死和片狀壞死,病變程度隨劑量的增加和時間的延長而明顯加重。黃藥子既能損害肝細胞,又能影響膽汁的排泄,損害程度與給藥劑量有關引起藥物性肝炎的機制可能是直接毒性作用當藥物或其代謝產物在體內達到一定濃度時干擾肝細胞的代謝功能,導致膽汁淤滯。開始用藥至出現(xiàn)黃疸的時間為15日至4個月,黃疸出現(xiàn)前有乏力、食欲減退、尿黃等癥狀,可有肝腫大、腹水、肝昏迷、氨基轉移酶升高等。當歸對黃藥子的肝損害具有解毒作用,且對其腎毒性也有一定緩解作用。
雷公藤主要成分為二萜類、二萜類、倍半萜類,對心、肝、腎均有損傷作用,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或慢性肝損害。
蒼耳子果實含有蒼耳苷,種仁和子葉含有毒蛋白和毒苷,這些毒性成分能損害心、肝、腎等,引起濁腫、出血及壞死,并能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廣泛出血。食用鮮蒼耳了30-120g以上引起中毒,有的死于全身出血和暴發(fā)性肝功能衰竭。
川烏因煎制時間過短(10min以內)可引起中毒性肝炎繼發(fā)肝硬化腹水。
誤食苦楝肉,致使大劑量的苦楝素對肝臟產生一定損害,病理檢查可見肝細胞索離散,胞核消失或變性。
土茯苓、白鮮皮等,長期服用可致黃疸。雷公藤可致肝腫大及黃疸。
參脈注射液可致黃疸及加重肝臟病變。
五倍子、石榴皮含有水解型鞣質,具有直接肝臟毒性,可引起肝小葉中心壞死、脂肪肝、肝硬化等。
具有肝毒性的中藥還有防己、五色梅、丁香、大風子、合歡皮、麝香、喜樹、金果欖、四季青注射液等。
3 急性胃黏膜病變
是以胃黏膜糜爛或急性潰瘍?yōu)樘卣鞯募毙晕葛つけ頊\性損害了,常引起消化道出血。致病藥物有小活絡丹、感冒通、六神丸、速效感冒膠囊、牛黃解毒片、元胡止痛片、感冒沖劑、黃連上清丸、蛤蚧定喘丸、鮮竹瀝、大活絡丸、六應丸、消炎利膽片、膽石通膠囊、速效傷風膠囊等。表現(xiàn)為服藥后上腹部不適、隱痛、燒灼感、食欲減退、腹脹、惡心、嘔吐、嘔血、便血等。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點片狀出血或淤斑、黏膜糜爛等。發(fā)病機制可能與胃粘膜屏障破壞和胃黏膜循環(huán)障礙有關。
4 消化道穿孔
硇砂、朱砂、汞及其制劑(輕粉、白降丹、紅升丹)、銅青等均可致胃腸穿孔。據報道,原有腸結核患者用陳皮泡水當茶飲,引起消化道穿孔。
5 腸炎
雷公藤、膽礬、大黃、羊蹄、蓖麻子、牽牛子、甘遂、芫花、京大戟、朱砂、艾葉、汞劑、銅青等,可引起腸炎。復方青黛丸可誘發(fā)缺血性結腸炎。
6 膽絞痛
個別患者服用含百部的中成藥引起膽絞痛。
參考文獻
[1] 盧國珍.口服藿香正氣水致過敏休克一例[J].中國中藥雜志,1991,16(5):566.
[2] 朱叢祥.含砷石膏入藥致死三例報道[J].中藥通報,1986,11(5):58.
[3] 周健雄.服用赤芍甘草湯致乳汁全無一例[J].中藥通報,1986,1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