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舟 王婷 尤璐雪 周琴
摘 要: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進入城市,為城市的發(fā)展作出貢獻。這些人員往往帶著子女一起來到城市,當他們進入新的環(huán)境、新的學校,接觸新的同學朋友時,適應性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本文以杭州市某小學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初等教育適應性問題的現狀、相關因素,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初等教育 適應性問題
杭州地處長三角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外來務工人員數量逐年增加,不少孩子隨父母一起進入城市。據資料顯示,截至2011學年,杭州市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達20.92萬,占杭州市的30.37%,占主城區(qū)40.8%。這部分孩子在進入杭州后能否很好地適應和融入新環(huán)境,對他們日后的成長有很大的關系。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和抽樣訪談法,對杭州市主城區(qū)某小學的學生和家長各200人進行調查,其中調查問卷的家長問卷有效回收143份,學生問卷有效回收187份,回收率分別為71.5%和93.5%。
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初等教育適應性現狀調查
調查小組分別對一到六年級學生按比例發(fā)放了問卷,結果顯示有75.7%的學生非常適應現在的生活,19.3%的學生比較適應,另有5%的學生表示尚不能適應城市的生活。與之相應的是,64.5%的學生比較喜歡在杭州的生活,11.9%的學生更喜歡家鄉(xiāng)的生活,22.6%的學生既喜歡杭州又喜歡家鄉(xiāng)。此外,98%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杭讀書后很快就交到了新朋友,只有2%的人在一段時間后才交到新朋友,不存在一直交不到朋友的現象。對于一學期參加幾次學?;顒舆@個問題,43.3%的學生表示一個學期會參加2~3次活動,37.4%的學生參加3~5次活動,參加5次以上活動的學生有17.1%,只有2.2%的學生參加2次以下活動。
在發(fā)放問卷的同時,調查小組也對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及其科任教師進行了抽樣訪談。訪談結果表明,那些性格外向的孩子適應能力較好,他們喜歡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和老師的互動能力比較強,在學校人際關系較和諧;那些性格內向、不善交流的孩子適應能力相對較弱,他們通常只和一兩個小朋友特別要好,不敢積極參加活動,在大家一起玩的時候容易被忽略。課堂觀察和與教師的訪談也印證了這一結果。參與訪談的老師普遍反映,他們有時會嘗試用杭州話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交流,以便后者可以更好地融入這里的生活,一些非杭籍學生也開始慢慢會說幾句杭州話了。學校方面會經常組織一些課后活動,加快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融入杭州的進程。在活動中,一般由高年級學生扮演哥哥姐姐的角色,照顧低年級學生,他們在活動中拉近了距離,增加了非杭籍學生對新環(huán)境的認同感。
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初等教育適應性相關因素分析
調查發(fā)現,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初等教育適應性能力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個體因素
1.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適應性與其年齡相關。在與不同年級學生的溝通中,調查小組明顯發(fā)現低年級學生比高年級學生在適應性方面表現得好。訪問中很多年紀較小的學生都感覺隨父母來杭州上學與之前在老家相比沒多大變化,反而是年齡偏大的學生普遍反映很難適應在杭州的學習和生活,感覺壓力很大。這主要是由于年紀較大的學生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要他們抹去之前生活的影響,以一種新的模式重新生活和學習,要比年紀小的學生困難很多。
2.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適應性與來杭時間長短相關。研究發(fā)現80%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表示能適應在杭州的學習和生活,這其中有82.5%的學生是在年齡很小時就已經跟隨父母來杭州生活。調查小組在與外來務工子女的交流中明顯感覺到,在很小的時候就跟隨父母來杭的學生基本上不會遇到適應性問題。而一些剛來杭州不久的孩子,如剛到杭州開始上學或中途插班的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向調查小組訴說了他們在杭生活的種種不適應和學習困難等問題。
3.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適應性與其學習成績相關。調查發(fā)現,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中成績較好的孩子能更快更好地適應學校的生活;成績較差的孩子因為跟不上學習進度,心理壓力比較大,容易變得沉默寡言。調查小組對一個性格內向的四年級男生的訪談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說:“這里的課程好難的,比家里的難多了,很多都聽不懂。”可見,學習成績的好壞對外來務工子女能否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也有一定的影響。
4.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適應性與交往的同伴相關。數據顯示,89%的外來務工子女都能交到很好的朋友,這些學生相比剩下的10%左右很難交到朋友的學生,適應能力更強。其原因首先在于,新朋友的出現從很大程度上排遣了他們在新環(huán)境中的孤獨感和無助感。其次,杭籍朋友的生活、學習習慣會影響非杭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進而影響后者的適應能力。例如非杭籍學生如果結交的是較為活潑的孩子,他們的性格就會逐漸變得開朗;又如非杭籍學生如果和成績好、用功學習的學生交往,他們就會更快地適應新學校里相對緊張的學習節(jié)奏。個別外來學生因為在新學校沒有交到朋友,缺乏相互傾訴的對象,所以感覺到非常孤單,在學校遇到困難時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很難適應現在的學習生活。
(二)家庭因素
1.外來務工人員文化程度與其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聯系,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適應性。調查顯示,83.5%的外來務工人員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他們來杭后或忙于找工作,或奔波于工地與住處之間,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子女溝通,對孩子在學習中出現的困難因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而無能為力,這就導致了20.7%的家長承認與孩子的溝通有一點困難,19.7%的家長不是很清楚,不怎么和孩子溝通,5.3%的家長覺得很難和孩子溝通。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中高達90%的學生認為家長對他們的關心反而成為令他們苦惱的壓力,這表明文化程度偏低的外來務工人員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可能存在不小的偏差,使得孩子在適應都市生活上顯得不安。
2.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的收入水平影響子女的適應性。調查顯示,1.6%的外來務工人員家庭月收入在1500以下,15.7%的家庭月收入在1500~3000元,而大部分家庭月收入在3000~5000元,占總人數的66.4%,另有12.3%的家庭月收入在5000~7000元,4%的家庭月收入在7000元以上。收入偏低的家庭無法為其子女提供電腦、豐富的教輔圖書等必備的學習用具,更不可能讓孩子上興趣班、輔導班等,很難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在學習環(huán)境。如在調查中,99.8%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英語學習上都存在很大障礙,希望通過上補習班提高成績,但由于家庭條件限制,他們只能放棄。
3.外來務工人員居住環(huán)境影響其子女的適應性。調查發(fā)現很多外來務工人員住在距離學校較遠的社區(qū)內,通常是一家三四口人擠在一間不足50㎡的小平房里,生活環(huán)境較差。與杭籍學生對比而生的自卑感常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羞于與外人溝通,特別是害怕別人問及自己的家庭。資訊條件的不對等也讓他們常常顯得自卑,與杭籍學生的共同話題很少。
(三)學校因素
1.外來務工子女所在學校能否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后活動會影響到學生的適應性的高低。調查小組發(fā)現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很喜歡所在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如文學競賽、體育比賽、趣味活動、夏令營等。那些積極參加學?;顒拥膶W生比不參加活動的學生顯示出了更好的適應能力。從不參加學?;顒拥膶W生不是很適應現在的生活。一位被調查學生說:“在家里父母比較忙,沒有時間帶我出去玩,只有和要好的朋友一起玩。很喜歡參加學校的活動,特別是夏令營,大家在一起很開心。希望學??梢远嚅_展一些活動讓我們玩?!?/p>
2.外來務工子女所在學校硬件設施健全與否會影響到學生的適應性的高低。本次調查選擇的學校設施相對齊全,如教室里孩子們一人一張課桌,有多媒體教室、飲水機等,這讓一些在家鄉(xiāng)生活條件比較差的學生也享受到了杭城的高品質生活。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和杭籍孩子有一樣的學習設施,沒有把他們區(qū)別對待,有利于讓他們迅速地融入城市的生活。
3.外來務工子女所在學校老師對學生關心程度的高低會影響到他們的適應性的高低。學校每個學期舉辦家長會,及時和家長溝通,讓外來務工人員在空余時間里更關心孩子,及時向教師反映子女的學習生活情況。如果有的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學校的新生活,老師會和家長一起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更好地生活。調查顯示,學校每個學期都能舉辦2~3次家長會,有93.2%的家長可以每次都來參加,這也是為什么該小學的孩子普遍適應能力較好的一個原因。
三、關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初等教育適應性的結論與建議
調查顯示,目前在杭州就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大多都能適應在新環(huán)境下的生活學習,但仍然有學生存在一些問題,為了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提出以下建議:
(一)外來務工人員需要加大對子女的關心力度
由于外來務工人員的工作時間長,十分辛苦,他們在努力賺錢的時候難免會忽視子女的身心健康及情緒波動,我們希望家長能夠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在生活及學習上更加關愛孩子,鼓勵子女與他人交往,幫助子女更好地表達情感,克服人際交流障礙,盡早融入新環(huán)境。
(二)外來務工人員應加強與學校的聯系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因認知的特殊性,在學校的表現與在家庭的表現往往存在差別,此時家長應注重加強與學校和老師的聯系,以便掌握孩子的整個學習和生活情況,當他們適應出現問題時能及時發(fā)現并且給予幫助,將其心理調適到合理的狀態(tài)。
(三)學校應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課內學習及興趣愛好提供幫助
有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學習上跟不上城市進度,便產生自卑的心理,從而厭倦在城市的生活,保證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十分重要。任課教師應對他們多加輔導,讓他們時刻感到自己被關注,這將對他們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所在學校應提供豐富的課外活動培養(yǎng)同學感情,鍛煉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增強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謝晉宇.流入大城市農村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與對策[J].西北人口,1999(4).
[2]傅林.當今美國移民兒童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J].外國教育研究,2003(6).
[3]劉東.關于外來務工就業(yè)人員子女義務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4(2).
[4]鄔素懌.淺談中學民工子女的適應性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6(10).
[5]應湘,方佳燕,白景瑞.外來務工子女心理彈性、應對方式及其關系研究[J].教育導刊,2011(3).
[6]胡月香.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效能及其相關心理問題調查與分析——以上海市虹口區(qū)廣中街道外來務工者子女為例[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3).
浙江樹人大學科研項目立項課題《杭州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初等教育問題調查研究》
項目編號:2012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