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古代詩詞除了給人帶來藝術享受外,還包含著很多科學知識。在理綜教學時適當?shù)剡\用詩詞聯(lián)語作為輔助,一定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運用詩詞聯(lián)語導入新課,既可導出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又能凝聚學生的注意力,消除雜念,自然而然地進入課文內容。講“聲音的發(fā)生和傳播”時,用“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來引入課題,然后讓學生對寒山寺鐘聲的產生進行分析,進而引入物體振動發(fā)聲,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的知識。導入“植物的激素調節(jié)”時,先引用這樣兩首詩,“黃花冷淡無人看,獨自傾心向太陽”(宋代劉攽《黃葵》),“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然后提出問題,向日葵的花盤為什么總是跟著太陽轉?為什么植物的葉片在秋末會脫落?這些現(xiàn)象都與植物激素的調節(jié)作用有關,從而導入新課。
二、運用詩詞聯(lián)語講解課文知識,可以將抽象的理綜理論加以形象化。如講“物態(tài)變化現(xiàn)象”時,引用《詩經(jīng)·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說明露和霜實質上是同一物質(水蒸氣),是經(jīng)過不同物態(tài)變化過程而形成的。在講授“非生物因素——溫度對生物的影響”時,可以引用徐陵的《詠柑》中的“朱實挺江南,苞品擅珍淑”,溫度對生物的分布有著重要影響,柑樹適宜種在溫暖的南方。講授“植物的向性運動”時,可引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中的“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向光性使葵花的莖葉處于最適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陽光進行光合作用。
三、運用詩詞聯(lián)語解決一些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化難為易。如講授“分子在不斷地運動”時,引用王安石《梅花》詩,“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敝v授“生物間的捕食關系”時,引用王夫之的《蛛網(wǎng)》:“高低嘉樹自成叢,敞進南窗坐好風。屋角一株秋網(wǎng)密,可憐無命致飛蟲?!边@首詩寫了蜘蛛結網(wǎng)捕蟲的生活習性,學生讀后明確了生物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獵取食物,捕食關系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現(xiàn)象。
四、運用詩詞聯(lián)語進行課堂教學小結,使知識體系更加完善。如在講完“鳥的多樣性”后,可運用學生很熟悉的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做總結,或引用包含各種鳥類名稱的詩句做填充。如“晴空一鶴排云上”“草枯鷹眼疾”“千里鶯啼綠映紅”“舊時王謝堂前燕”“枯藤老樹昏鴉”等。講完“生態(tài)平衡和自然保護”后,可運用朱熹的詩“本體原來只是公,毋將私欲混其中”來進行小結,教育學生不能只謀局部利益,要從整體考慮,顧及長遠。
五、運用詩詞聯(lián)語可以在教授理綜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科學素質教育。如講授“碳酸鈣及與之相關的物質間相互轉化關系”時,引用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出,列火焚燒若等閉。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教師借此教育學生要養(yǎng)成不畏艱難,不怕犧牲剛正不阿的良好品質。講授“物質變化”時,可引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教育學生要學習野草的頑強精神,在學習上要刻苦勤奮。引用“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教育學生懂得只有下苦功夫學習才能成功的道理。
在理綜課上運用詩詞聯(lián)語,還要注意不可太多,否則會適得其反,引起學生的反感。同時選用的詩詞要易懂易記,既有科學性又有趣味性,以便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河北省石家莊辛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