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新
摘 要:轉化學困生是一項需要智慧的工程,在具體實踐中要因人而異,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以盡快促使他們輕松、快樂地學習。
關鍵詞:外向型;內向型;另眼
常見的學困生可分外向型學困生和內向型學困生;外向型學困生大多數(shù)表現(xiàn)為學習目的不明確、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方法與學生學習要求相悖;缺乏學習動力,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他們大多數(shù)已養(yǎng)成等待、依賴的被動習慣,且學習過程不積極主動,也不提前去預習新課;有的或是拒絕聽課,甚至公開對抗老師的批評教育和同學的結對幫助;作業(yè)馬虎應付,甚至抄襲或干脆不做。
內向型學困生主要是個別農(nóng)村留守兒童或單親家庭孩子,他們從小生活在閉塞的山村或是缺少溫情的家庭中,沒有受到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尤其是那些經(jīng)常發(fā)生矛盾沖突的家庭或單親家庭以及隔代老人照顧孩子的家庭,長大后又缺乏家長監(jiān)管,處于放羊式的狀態(tài);直至進入初中后無法與老師合作、與同學共融,時常表現(xiàn)出違紀和不能正常學習的情況;老師的幫助教育常以沉默對抗。
而且,由于生理因素的影響,初中初始階段是學生由兒童向少年的過渡時期,生理上已進入青春期,但心理上由于沒有良好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似乎不能承受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苦苦體味著這“成長的煩惱”;所以極易形成緊張、煩躁、焦慮或心理封閉等情況;在學習上一有困難,就產(chǎn)生抵觸情緒。
鑒于學生的以上實際情況,我在日常教學中,針對外向型的頑劣生和內向型的沉默生,了解、搜集、分析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家庭成員健康及和睦情況,以及學生個人成長歷程后,進行信息分類、分層、分組;在進行正常學校教育的情況下,對特殊情況家庭的學生盡量不公開批評教育,而是利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小憩,或樓道、或操場、或宿舍門口……說藍天蒼鷹的志向、談林間松樹的頑強、議園中花草的芬芳……給他們一種自然親切和煦的溫暖,間接地彌補某些缺失的愛。“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比缓?,根據(jù)這些學生的進步情況分組,與其促膝談心,多渠道、多方式地為其提供重學習再思考的心境;充分尊重這些學生個性特征及健康的興趣愛好,有原則地寬容暫時的缺點或毛病;側重情感交流,感應心靈間的默契,幫助其樹立健康的學習自信心,然后對癥定思想習慣目標和學習過程目標,讓他們把注意力和情感轉移到學校生活中來;并根據(jù)季節(jié)和每天的學習任務,盡量多機會的和這些學生參加適量的體能鍛煉;在非常機會的時候再請家長或其監(jiān)護人予以配合、幫助。絕不動輒以請家長相威脅,謹防學生對老師不信任有抵觸情緒,而讓轉化教育的結果不盡如人意。
在實際教學中,我繼續(xù)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思考、改進和優(yōu)化課堂結構;充分體諒學困生的學習方法和接受能力,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困生激情飽滿地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稍有進步及時評價和贊美這些學生,讓他們重拾自尊,讓其他學困生從中得到自信,進而自覺而又快樂地學習。
所謂“另眼”,即為更多的另類思考,讓更多的學生能得到更多一點的思想關愛和精神呵護。實踐證明:我轉化學困生的態(tài)度別樣、方法靈活、成效顯著,從七年級入學到九年級畢業(yè),學生的鞏固率和合格率都能輕松達標。
然而,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漫長而艱辛的教育使命看,特別是在邊遠的農(nóng)村,社會的進步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讓城鄉(xiāng)差距持續(xù)增大,這就需要全體教師,具體分析當?shù)噩F(xiàn)狀和學生個體差異,依法藝術性地齊抓共管,更需要全社會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育人氛圍,讓老師、學生、家長在健康和諧的環(huán)境中達成教育共識,攜手共勉;讓更多的學生健康發(fā)展,早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