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輝
【摘要】英語是一門語言,而不是一門生硬的知識,它需要氛圍,這氛圍需要我們英語教師去創(chuàng)設。目前的英語教學,尤其是英語課堂教學,過去是、現(xiàn)在依然是我們中小學英語教學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是學生接觸和使用英語的主陣地,我們只有創(chuàng)新英語課堂教學,踐行英語教學的語言性,讓英語課更有“英語味”,才能真正使學生達到學習英語的目的。
【關鍵詞】英語味 提升 創(chuàng)新 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5-0107-01
《英語課程標準》提倡我們的英語教學要以人為本,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為目的。這對置身于課程改革一線的英語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在英語教學中,很多課堂是: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整堂課下來,大多學生幾乎沒有話語權。學語言就是為了應用,為了交際。如果在課堂這個主陣地都不能進行實際的交流,那就失去了學習語言的機會,學生就無法得到發(fā)展。如何上好一節(jié)英語課?如何創(chuàng)新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活化語言課堂,留給學生終身受用的東西?我認為,突出英語課的“英語味”是關鍵。
一、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升,是講求“英語味”的重要前提。
新課程的改革給教師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自我發(fā)展契機——打破了日常生活的熟視無睹,理所當然,“每天不就這樣的嗎?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和考試”,眾多教師在這種簡單的重復中有了一種害怕心理:由于沒有挑戰(zhàn),“教課教到最后,我們的水平變得和我們的學生差不多了”。有的老師總在低年級循環(huán),不停的重復固定的教學模式,使自己陷入了一個非常狹隘的空間。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如果英語教師平時對本專業(yè)不積累、不提升、不深入思考,那么,這對學生將意味著什么?新課改實行十年了,這一現(xiàn)象得到很大改觀,但仍有很多教師的課堂用語僅限于“Good. Well done. Sit down, 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 Open your book, turn to page 10. Understand? Congratulations.”。這些簡單的口語來組織教學,這是遠遠不夠的。作為英語老師,如果做到課堂上英語盡量不離口,就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英語的語言壞境。也許,剛開始學生可能不太適應,允許少量的母語,等學生適應了,盡量減少母語的出現(xiàn),讓我們慢慢地成為學生心中的“洋老師”。 當然對所有老師而言,要上好有“英語味”的英語課是一個很高的挑戰(zhàn)。在倡導教師盡量使用英語講課的同時,英語教師的自身素質要高、詞匯量要大,口語表達要流暢,語速自然,停頓恰當,不留給學生在大腦中進行英漢轉換的時間。如果堅持下去,學生的聽說能力、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就會逐漸增強。努力用英語組織課堂,用英語教英語,這應當成為英語課堂教學的要求之一。扎實的口語基本功是英語課堂、英語教師的魅力。
二、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是營造“英語味”的必然要求。
教學模式是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建立起來的教學活動框架和程序,它不是千人一面的,是各具特色的。有“英語味”的課堂應該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為培養(yǎng)重點,是師生交往、生生互動、共同發(fā)展的互動課堂。我們的教學,一定要與我們的學生特點相結合。我們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一個學生樂于參與、主動探究、勤于開口、勇于交流的教學環(huán)境。我們常常聽到有的老師一堂課下來總是抱怨學生的響應,但我想最主要的恐怕還是我們的教學模式過于僵化。學生總是按部就班地遵循著教師的要求進行記錄、記憶、答題,然后測驗,使本應是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僵化,這種情況非常值得思考。而任何的教學模式都應該是為了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這一教學目標而形成和發(fā)展的。Change properly, be a bundant in emotion.(恰當變化,富有情感。)在我的課堂上,教室就如同一個固定的英語角。教學中,我除了大家常用的Pair work/Group work/Team work外,但更多的是進行Free talk,“搭個舞臺讓學生唱戲”。這種自由的對話方式是讓全班同學離開自己的座位,隨意找同伴(除個別同學由教師指定互幫外)進行大聲對話、復述、背誦、游戲等眾多活動,整個過程學生十分活躍、興奮、樂此不彼。這種課堂活動形式迫使學生積極思維,努力運用已學過的單詞、短語和句型來表現(xiàn)自己,這種課堂活動形式,盡管我們教師不能面面俱到,但它至少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語言形式,而是在實踐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過程。We can feel the studentsenthusiasm and the teathers innovation.(看得見熱情看得見創(chuàng)新。)
三、英語課堂評價的優(yōu)化,是創(chuàng)設“英語味”的有力保障。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如果沒有完善的評價機制或具體的評價方法和標準,就會失去它的生長和發(fā)展的生命力。現(xiàn)行的考試制度多以傳統(tǒng)的筆試為主,雖然考試中增加了口語應用,也難以考查學生的語言實際交際能力,口語考試只是走過場。我們的評價內容仍然過多倚重于課本上的知識,而忽視了實踐能力。我在平日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進行了不斷地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課堂上,我會在黑板的右下角,粘貼一張課堂評價表:
G1 G2 G3 G4
(如上圖所示)評價的項目多以口語項目為主,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不斷變換。例如:面部表情、聲音大小、小組合作態(tài)度、主動參與人數、繞口令人數、角色扮演、配角添彩、朗讀、復述、Talk Show、Engliah Show等等,很多很多。各小組每得到一分,磁鐵便會上移一層,以小組所得星星的多少,分出勝負。評價貫穿了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它促使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中不斷地使用英語,激發(fā)他們說英語的熱情。
另外,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的激勵評價也是至關重要的,它能保護學生開口說英語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善于調動自己的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例如:摸摸學生的頭、拍怕他們的肩膀、握握手、或投以信任的目光和親切的笑容、用欣賞和喜悅的面部表情,傾聽學生的英語表達,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大膽的開口說英語,說的輕松、說的自信,有“英語味”的課堂便悄然形成了。
參考文獻:
《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課程優(yōu)秀教學設計與案例》海南出版社
《走進新課程 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