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在本刊2012年12月(上)推出的“重新審視歐洲”專題中,王義桅、潘興明、田德文、陳玉剛四位學人分別從歐洲文明未來趨向、歐盟身份認同、歐債危機根源與化解之道等角度,以點帶面,貫穿古今,深入剖析了歐洲文明進程、歐洲的困境與未來出路。本期,我們又約請了三位本領域的著名專家就歐盟人權外交、歐洲一體化、歐盟轉型等問題跟進探討。敬請讀者垂注。
【作者簡介】
張利華,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導,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西方政治思潮、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等。
主要著作:《中國法治民主建設之路》、《南斯拉夫自治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等。
摘要 中國和歐盟的關系總體來說在向著積極方向發(fā)展,與此同時,人權問題卻又一直揮之不去。中國和歐盟同樣堅持民主、法治、人權、自由以及和平與合作等核心價值觀,卻因為政體和國情的不同而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成為歐盟對華進行“人權外交”的重要依據(jù)。然而,由于民眾和不同利益集團的影響,歐盟的“人權外交”既有執(zhí)著堅持的目標性,又有實用主義工具性。弄清歐盟“人權外交”的兩重性,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對歐盟的公共外交。
關鍵詞 歐盟 人權外交 文化價值觀 兩重性
歐盟對中國的人權外交(以下簡稱“歐盟對華人權外交”),指的是1993年歐共體轉變?yōu)闅W洲聯(lián)盟以來對中國開展的“以改進中國大陸人權、民主、法治狀況,使中國完全融入國際經(jīng)濟體系,向西方式政治體制轉變”的外交政策和實踐。在中歐關系中,經(jīng)濟貿易往來是首要的,文化科技交流也比較頻繁,同時,人權外交也是歐盟對華戰(zhàn)略方針和政策內容之一。
為什么歐盟要對中國開展人權外交?人權外交是歐盟對華關系的目標還是工具?中國如何應對歐盟的“人權外交”?筆者將從中國與歐盟文化價值觀之異同的視角入手予以分析并提出建議。
歐盟對華人權外交的綱領與行動
自歐共體轉變?yōu)闅W盟以來,中歐在經(jīng)濟貿易和文化科技領域的交流發(fā)展非常迅速。2004年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2009年中國成為歐盟第三大出口市場,中歐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的目標已為期不遠。同時,人權外交一直是歐盟對華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
1995年,歐盟發(fā)表了第一個對華政策文件,到2007年,歐盟共發(fā)表了7份對華政策文件。在所有這些對華政策文件中,歐盟都把改進中國人權、民主、法治當作自己的宗旨和任務。
歐盟委員會發(fā)表的第一份對中國政策文件——《中國歐盟關系長期政策》(a Long Term Policy for China-Europe Relations)認為中國崛起代表著巨大的機會和挑戰(zhàn)。該文件寫道:“中國在國際社會表現(xiàn)出的合作和負責任的態(tài)度將會使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受益?!瓪W洲必須與中國建立一種長期的并能反映出中國全球性經(jīng)濟政治影響的關系,歐洲需要以行動為導向的而非宣示性的政策來加強同中國的關系?!雹倥c此同時,該文件對中國的人權問題予以了譴責,指出侵犯人權現(xiàn)象依然在日常生活中時有發(fā)生,主要表現(xiàn)在對公民權利如結社自由、言論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以及正當法律程序和公平審判的嚴重限制;中國人還沒有享受完全的公平、正義和法治的尊重,逮捕持不同政見者的現(xiàn)象繼續(xù)發(fā)生;在西藏自治區(qū)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尊重不同的文化、種族、語言和宗教以及少數(shù)民族身份仍然是完全不夠的。因此,歐盟將在三個層次采取行動促使中國改善人權狀況。第一,支持中國在不同的階段和層次努力開拓和開放中國人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所有領域,這些趨勢將不可避免地促進中國走向法治的市民社會。第二,將系統(tǒng)地定期與中國政府就人權問題進行雙邊對話。第三,將通過國際社會多邊論壇,如聯(lián)合國組織的對話等,明確界定歐盟和中國共同接受1993年6月維也納世界人權會議的宣言和行動綱領。②
此后,歐盟委員會發(fā)表的每一個對華政策文件都有這類譴責中國人權問題,促使中國改善人權、民主、法治的內容,并且把對華人權對話作為與中國政府領導人會談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
1993年~2010年期間,歐洲議會通過了一些關于中國人權、西藏和臺灣問題的決議案;1999年~2010年,歐洲議會通過了13份對華人權決議,歐洲議會各黨團提交了13份關于中國人權的聯(lián)合動議和68份動議;1993年~2009年歐洲議會通過了20多個關于西藏問題的決議;1996年~2005年歐洲議會通過了14個關于臺灣問題的決議。③雖然歐洲議會沒有決策執(zhí)行權和外交權,其實質性的立法權也不多,但它通過的決議中的某些主張在歐盟委員會對華政策文件中有所體現(xiàn)。
除了文件政策以外,歐盟對華“人權外交”也有一些具體的行動。
1993年~1997年,歐盟的一些成員國——丹麥、德國、英國、荷蘭與美國一起在聯(lián)合國人權委員會提出譴責中國人權問題的提案,其中,丹麥表現(xiàn)得最為積極,幾乎每一次提案它都參加發(fā)起。美國及西方國家在聯(lián)合國人權委員會提出的對華人權提案連續(xù)七年被否決后,1998年2月23日,歐盟外長一致同意放棄在人權問題上與中國對抗的政策,表示在聯(lián)合國人權會議上,無論作為整體的歐盟,還是單個成員國都將不再提出也不再支持譴責中國人權的決議案。④ 但是,歐盟的個別成員國(如丹麥)此后仍然多次跟隨美國在聯(lián)合國人權委員會提出對華人權提案。
1994年,中國與歐盟簽署政治對話協(xié)議,雙方?jīng)Q定建立領導人年度會晤機制。在歐盟領導人看來,雖然中國取得了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但是中國仍然是一個人權和法治缺失的非民主國家。歐盟領導人與中國領導人對話與會晤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促使中國改善人權、民主、法治狀況。
2007年9月23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總理官邸與達賴喇嘛進行了“私人會晤”。這是德國歷史上第一次由總理接見達賴,也是歷史上第一次有西方領導人在總理府接見達賴。同年12月,默克爾所在的基民盟出臺新黨綱,強調“價值觀外交”于德國應對新世紀挑戰(zhàn)的重要性。與此同時,默克爾在接受《德國之聲》廣播電臺采訪時稱,德國有興趣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關系,要在價值觀外交與經(jīng)濟外交之間尋求很好的結合。價值觀外交與經(jīng)濟外交一直是德國外交的兩塊基石,德國也一直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⑤
2008年12月7日,時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主席的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不顧中國方面的再三反對,以雙重身份會見了達賴喇嘛。⑥
中國與歐盟文化價值觀的異同
為什么歐盟要搞對華“人權外交”?從中國與歐盟文化價值觀差異的角度加以分析,也許可以解開這個謎團。
從歐盟7份對華政策文件來看,歐盟把自己擺在了一個“文化典范”和“價值典范”的位置,把中國視為人權缺失、法治缺失的非民主國家,從而將中國置于被改造對象的境地,始終不渝地把促進中國改善人權、民主、法治狀況作為自己的使命。
2007年5月10日,歐盟委員會通過的《全球化世界中的歐盟文化議程》,更體現(xiàn)了歐盟的“文化優(yōu)越感”。這是歐盟首次頒布的文化戰(zhàn)略文件,提出了“歐洲文化模式”的概念,并指出,文化是實現(xiàn)歐盟繁榮、團結、安全等戰(zhàn)略目標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歐盟渴望成為一個基于人類尊嚴、團結、寬容、言論自由、尊重多樣性、跨文化對話等價值觀的軟實力典范。因此,歐盟在促進歐洲與全球文化多樣性的過程中必須扮演重要的角色。⑦
“歐盟自認為是國際制度標準的制定者,通過制定標準來影響世界,具體對中國來說,歐盟建設性接觸政策就是要改變中國,讓中國按照歐盟也就是國際標準來行事?!雹嘁环矫妫瑲W盟通過出口它的管理標準、技術標準來影響中國;另一方面,歐盟企圖向中國出口它的人權標準、法治標準和民主標準,使中國從一個“過渡的專制政權”朝著民主法治政權演變,從而向西方體制靠攏。這種文化價值觀的優(yōu)越感是歐盟對華開展人權外交的精神支柱。
中國與歐盟在文化價值觀方面究竟有什么樣的差異?中國真的是一個不認同人權、民主、法治價值觀的國家嗎?。
關于民主、法治、人權、自由等價值觀。民主、法治、人權、自由是歐盟的核心價值觀。1992年的《歐洲聯(lián)盟條約》(Treaty on European Union,TEU)首次將發(fā)展民主、強化法治、尊重人權與基本自由作為歐盟各國“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CFSP)的政策目標?!稓W洲聯(lián)盟條約》第21條規(guī)定:“歐盟在國際舞臺上的行動應當遵循以下原則:民主、法治、人權和基本自由的普遍性與不可剝奪、尊重人類尊嚴、平等與團結原則、尊重聯(lián)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原則。這些原則不僅有效激發(fā)了歐盟自身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和擴大,而且應當尋求在更廣泛的世界范圍內得到推廣?!?995年,歐盟對外人權政策文件指出,歐盟的對外人權政策以聯(lián)合國憲章、國際公民政治權利公約以及國際經(jīng)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為基礎,歐盟的人權原則具有普世性,人權、民主與發(fā)展之間相互依賴等。⑨ 歐盟所倡導的民主與善治的內涵包括“合理的經(jīng)濟社會政策、決策民主、政府組織透明、負責的財政管理、營造良好的經(jīng)濟發(fā)展環(huán)境、有效防制貪污、尊重人權法治與新聞自由等”。⑩
中國政府同樣認同人權、民主、法治等價值理念。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chǎn)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綱領,中共十二大以來的歷次代表大會政治報告都把民主視為社會主義應有之義,將社會主義民主作為目標之一。1999年,“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正式寫入憲法修正案;1991年以來中國政府陸續(xù)發(fā)表了一系列《人權白皮書》。然而,中國政府對人權、民主、法治內涵的理解與歐盟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政府理解的民主是對人民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的民主。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提出:“中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制度。這就是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和對人民的敵人實行專政的結合。人人在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和義務面前一律平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也就是說,中國政府所理解的民主是人民內部的民主,法治是指執(zhí)政黨和政府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中國共產(chǎn)黨在憲法和法律制度下長期行使對國家的政治領導。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大會政治報告。
中國政府所理解的人權既是個人人權,又是集體人權,即“人權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權。在此基礎上使人民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人權不僅包括生存權、人身權和政治權利,而且包括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權利。在中國,維護人民的生存權利,改善人民的生存條件,至今仍然是一個首要問題。國家不僅十分注重保障個人人權,而且注重維護集體人權”。1991年11月1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發(fā)布了關于中國人權狀況的第一部《人權白皮書》,此后幾乎每兩年發(fā)布一部《人權白皮書》。截止到2010年9月,中國已簽署了包括《經(jīng)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在內的25項國際人權公約。
中國政府對自由價值觀也是予以認同的。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身體;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p>
雖然中國政府把人權、民主、法治作為政治現(xiàn)代化的主要內容,但是,由于中國政府所理解的人權、民主、法治的內涵與歐盟不太一樣,迄今為止,中國仍然實行共產(chǎn)黨一黨執(zhí)政,沒有效仿西方式的多黨競選議會制。歐盟一直把西方式的多黨競選議會民主制視為判斷一個國家是否民主的標準,用這一標準衡量中國,必然會把中國歸入人權和法治缺失的非民主國家一類。所以,改造中國,始終把中國視為人權和法治缺失的非民主國家,對中國開展“人權外交”就成為歐盟對華關系中的應有之義。
關于和平與合作。和平與合作是歐盟的核心價值觀。歐盟文件聲稱其27個成員國在重大問題上的協(xié)商、對話、合作堪稱世界典范。1998年,歐盟對華政策文件提出了加強與中國人權對話的具體措施,并加大力度投入資金開展各種合作項目推進中國法治進程,如執(zhí)行對中國的人權援助項目,歐中戰(zhàn)略規(guī)劃技術援助與合作,法律和司法改革合作計劃,村務管理培訓計劃等??梢姡趯θA政策上,歐盟相當重視對話與合作,力求通過和平與合作的方式使中國的政治制度發(fā)生轉變。
中國政府也十分認同和平與合作價值觀。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就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進入新世紀,中國政府提出了“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2009年9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lián)合國提出了“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xié)作的新安全觀”。
就抽象概念而言,中國與歐盟都認同和平與合作。但從中歐各自的外交實踐來看,雙方對和平與合作具體內涵的認識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政府所認同的和平與合作,體現(xiàn)在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和新安全觀之中。其意是指世界上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和而不同”、多樣共存、互利共贏,承認現(xiàn)代化道路的多樣化,尊重不同社會制度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道路和模式;不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不“支一派打一派”。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對非洲國家給予了大量援助、貸款和投資,沒有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就是典型的例證。
歐盟雖然也講和平與合作,但是對不同的國家所采取的立場是不同的。歐盟的27個成員國十分注重協(xié)商、談判、討論、合作;對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盟友國家,歐盟也十分重視和平與合作。但是,對非洲國家就不同了。歐盟對非洲國家的援助、貸款和投資一般都要附加政治條件,要求非洲國家采用西方式的多黨議會制,搞多黨競選,不管這種體制適合不適合非洲國家。對于那些具有反西方傾向的發(fā)展中國家,歐盟從不與它們進行平等對話與合作,而是高舉“人權高于主權”的大旗予以打壓,并尋找機會予以經(jīng)濟制裁,甚至支持北約或多國部隊對它們進行軍事干預。如:1999年,歐盟支持北約轟炸南聯(lián)盟;2011年,支持法國、美國、英國等國組成的多國部隊轟炸利比亞;2012年,支持敘利亞反政府武裝推翻政府,并對伊朗進行經(jīng)濟制裁。
歐盟對華“人權外交”的兩重性
從歐盟對華關系來看,它并不是一直都在搞“人權外交”,而是時而打,時而收。與其對華貿易相比,歐盟對華“人權外交”占的分量還是比較小的。
1994年,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布利坦訪問中國大陸,與中國政府會談雙邊貿易與經(jīng)濟合作,完全沒有提人權議題。但是,1995年,歐盟委員會卻向中國政府提出了人權議題,并要求到中國實地訪查。1995年~1997年,歐盟在聯(lián)合國人權委員會多次提出針對中國人權的決議案。1998年以后,歐盟不再向聯(lián)合國人權委員會提出關于中國人權的決議案,而是表示以建設性精神尋求雙方具體合作途徑,恢復政治對話,并開始向中國提供農業(yè)、能源、環(huán)保、教育、科技、貿易、商業(yè)等領域的開發(fā)援助。2012年8月,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加劇之時,曾高調聲稱對華進行“價值觀外交”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中國,隨行人員包括財政、經(jīng)濟、環(huán)境、外交等7位內閣部長和兩位國務秘書以及德國經(jīng)濟界的重要代表,強大的訪華陣容顯示了對中國的“高度重視”。中德雙方于8月30日在京簽署了《空客中國總裝線二期框架協(xié)議》等10余個合作協(xié)議,涉及航空、汽車等多個領域。在這次訪華期間,默克爾基本未提中國的人權問題。柏林一位重要的政府官員甚至稱“中德關系非常特殊”,堪與德美關系相比。
可見,歐盟對華“人權外交”具有明顯的兩重性,既有一種執(zhí)著的價值追求,又有一種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歐盟既執(zhí)著于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推行于中國和世界,同時又根據(jù)自身的安全利益、經(jīng)濟利益和政治利益需要而把“人權外交”當作工具來使用。
歐盟對華“人權外交”為什么具有這樣的兩重性?這與影響歐盟對華決策的力量因素是分不開的。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影響歐盟對華決策的有這樣幾個重要的力量因素:歐盟成員國政府、歐盟領導人、歐盟國家的利益集團以及歐盟國家的人民大眾。
第一,成員國政府和歐盟領導人的共識。歐盟既是一個主權國家聯(lián)合體,又是一個成員國的政府間組織。“中歐關系既包含了中國和歐盟共同體的關系,又包括了中國與歐盟成員國的關系。在中歐‘大雙邊關系層次下還存在著中國與歐盟每一個成員國之間的‘小雙邊關系?!睔W盟成員國對華政策是影響歐盟共同體對華政策的重要因素。各成員國的國家利益與共同體的利益交織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歐盟領導人與成員國政府時常為共同體利益和成員國利益之間的矛盾討價還價,爭論不休。這一點在經(jīng)濟、財政、金融領域有充分的體現(xiàn)。但是,在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和平與合作等價值觀以及西方式的議會民主制度方面,無論是歐盟領導人還是成員國政府領導人都具有共識,他們都認同甚至堅信這些價值觀,都認為西方式的議會民主制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政治制度,而且都認為中國缺少民主法治和人權,這一共識是歐盟對華人權外交的基礎,也是歐盟對華戰(zhàn)略的精神支柱。
第二,歐盟國家利益集團的影響。歐盟成員國有各種各樣的利益集團,如資本利益集團、工會利益集團、政黨利益集團及政治派別利益集團等,他們通過游說、會見、文獻報告、政治捐款等途徑直接和間接地影響著歐盟的對外政策。
歐盟各國的資本利益集團在歐盟委員會、歐洲理事會、部長理事會和歐洲議會都有自己的代表和說客,他們經(jīng)常為了自身的經(jīng)濟利益直接或間接地向歐盟委員會、歐盟理事會、歐洲議會等機構提出訴求或施壓,使這些機構通過有利于他們經(jīng)濟利益的法案和決議。譬如,1994年~2011年,歐盟委員會通過了150多個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法案,其中大多數(shù)是對中國產(chǎn)品實行反傾銷、反補貼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以保護歐盟國家資本利益集團的經(jīng)濟利益。提出這些法案的大多是歐盟國家的企業(yè)即資本利益集團。
歐盟國家還有各種各樣的政黨、工會利益集團和媒體利益集團,政黨在政治選舉過程中經(jīng)常高舉人權大旗獲取支持率,如歐洲議會黨團議員在競選過程中,常常就中國人權問題大發(fā)議論,為自己拉票。為了提高自己在歐盟中的地位和影響,歐洲議會黨團也常常提出人權動議案。另外,媒體利益集團也在某一特定時間炒作人權話題,增加自己的收視率或發(fā)行量。如:在2008年的西藏和奧運問題上,歐盟國家的媒體與某些社會精英和政客相互呼應,共同催生并強化了對中國的負面看法。所以,高舉人權旗幟獲取自身利益成為歐洲議會黨團、媒體利益集團和一些政黨利益集團的一張王牌。
第三,歐盟國家民眾的因素。歐盟國家的人民大眾通過投票選舉歐洲議會議員,通過向歐盟委員會投訴,以及各種各樣的民意測驗、民意調查、公眾輿論、游行示威等途徑間接地影響歐盟對外政策。
在過去幾百年的歐洲大革命和改革運動中,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平等價值觀在歐洲廣泛傳播,逐漸成為歐盟國家人民大眾的普遍共識,許多歐洲人甚至將這些價值觀作為自己的信仰。歐洲國家的現(xiàn)代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的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些價值觀的引領,這些價值觀逐漸地滲透于當代歐洲人的生活方式之中,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歐盟國家人民大眾判斷是非好壞的標準。歐盟向全世界推廣其價值觀和政治制度,開展對華人權外交,一方面是自身價值觀追求以及迎合歐盟國家人民大眾的價值觀共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利用這一旗幟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需要。所以,歐盟的“人權外交”既有執(zhí)著的價值觀追求的目標性,又有實現(xiàn)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具性。
中國如何應對歐盟的“人權外交”
弄清歐盟“人權外交”的兩重性,中國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對歐盟公共外交。在此提出以下對歐公共外交的建議。
第一,中國應當建構先進的價值體系,站在道義的制高點與歐盟平等對話和交往。目前中國的核心價值體系正在逐漸形成,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代西方先進的價值觀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先進價值觀相融合,將會形成一種更加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價值體系,使中國領導人在中歐峰會和人權對話中既虛心向對方學習,又堅持自己的原則,充滿自信地與歐盟及其成員國交往對話。在中歐峰會和人權對話交往中,中國政府應當主動地與歐方討論人權、民主、法治議題,把中國民主法治人權理念和進步狀況及時通報對方,高舉社會主義人權民主的旗幟與歐盟對話交流。
其次,積極開展與歐洲議會的交流。歐洲議會雖然不是歐盟的決策執(zhí)行機構,其立法權也很有限,但它畢竟是歐盟唯一的民選機構,它通過的決議中的某些內容有時被歐盟委員會文件采納而成為歐盟對華政策的組成部分。所以,積極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對歐洲議會的工作是必要的,應當根據(jù)歐洲議會黨團對華政治態(tài)度分別開展工作。歐洲議會第一大黨團——右翼的歐洲人民黨黨團(EPP)和歐洲議會第二大黨團——左翼的歐洲社會黨黨團(PES)對西藏問題關注度較低,而對中國人權和宗教自由等問題關注度較高。中左翼的綠黨黨團(GREENS/EFA)對中國西藏和人權問題均較為關注。歐洲自由民主聯(lián)盟黨團(ALDE)對中國司法領域里的死刑問題最為關注。左翼的歐洲社會黨黨團在對華人權動議中表現(xiàn)得最為溫和,右翼的歐洲人民黨黨團提出對華人權聯(lián)合決議最多。中國全國人大和地方人大以及政協(xié)組織應當積極開展與歐洲議會的左翼黨團歐洲社會黨黨團的對話,加強與右翼黨團歐洲人民黨黨團的交往。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做法,經(jīng)常請歐洲議會黨團議員來中國訪問參觀。使他們了解當今中國的真實情況,了解中國民主、法治、人權建設的情況。
第三,主權問題不讓步。歐盟對華“人權外交”既有對中國人權狀況的批評,又有對西藏問題的譴責,中國政府應當把人權問題和主權問題區(qū)別開來。在人權問題上,對來自歐洲議會或歐盟委員會的批評采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tài)度,積極學習汲取歐盟及其成員國的先進管理經(jīng)驗,同時對歐盟及歐洲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體制存在的缺陷具有清醒的認識。但是,在涉及國家主權與領土的西藏、臺灣問題上,中國政府應當堅決捍衛(wèi)自己的主權,毫不妥協(xié)地與分裂主義以及支持分裂的主張進行斗爭。
注釋
參見“China Strategy Paper 2007-2013”,歐盟官方網(wǎng)站,http://www.eeas.europa.eu/sp/index_en.htm。
張利華、史志欽主編:《中國與歐盟關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74、6、3頁。
王莉:“中國與歐盟關系大事記”,中國網(wǎng),2004年4月29日。
邱震海:“默克爾價值觀外交走不遠”,《國際先驅論壇報》,2007年12月6日,第92期。
孫力舟:“執(zhí)意會見達賴喇嘛,薩科齊一意孤行之后”,《青年參考》,2008年12月12日。
歐盟委員會:《全球化世界中的歐盟文化議程》,歐盟官方網(wǎng)站,2007年5月10日。
Pan Chengxin, "Constructing a Normative Self Converting a Rising Other Problem atizing Constructive Engagement in EU China Policy", Forthcoming in Roldand Vogted, Europe and China: Changing Global Roles, Hong King University Press,轉引自丁一凡:“中歐雙方的期待不同成為中歐關系中的不和諧因素”,《歐洲研究》,2009年第5期。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External Dimension of Human Rights Policy: From Rome to Maastricht and Beyond, Brussels: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COM(95)567 final, 1995.
李正通:“歐盟規(guī)范性強權在其對中國大陸和緬甸人權政策上的實踐”,蘇宏達主編:《歐洲聯(lián)盟的歷史發(fā)展與理論辯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第513頁。
“中國的人權狀況”,新華網(wǎng),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545.htm。
張朔:“胡錦濤在聯(lián)合國講壇闡述中國新安全觀”,中國新聞網(wǎng),2009年09月24日。
新華網(wǎng)快訊:“中德雙方30日在京簽署《工銀租賃公司與空中客車公司A320系列飛機采購協(xié)議》”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8/30/c_112902653.htm。
責 編/樊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