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娉婷,劉邦春
(1.順德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佛山 528333;2.湖南師范大學,湖南長沙 410081;3.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學院,北京 101416)
相對于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評估幸福的主觀性,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PWB)著眼于個體潛能開發(fā)和自我實現,以客觀的標準來評估幸福[1][2]。我國對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較早,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對于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很少。心理幸福感的測量工具最具代表性是Ryff編制的PWB量表,該量表包含六個維度,分別是:自主性,環(huán)境掌控,自我成長,與他人的積極關系,生活目標和自我接納。目前,它已有中文版,但是國內研究者采用該量表測量中國人的心理幸福感的研究比較少[3]。本研究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狀況進行分析,并重點考察了性別、年級、健康狀況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的心理幸福感的影響,以期對大學生的學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理論指導。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問卷形式調查了大學生共350名,回收有效問卷327份。其中,男生236人,女生91人。年齡為18至23歲,平均年齡為20.01±1.00。
(二)研究工具
Ryff編制的心理幸福感(PWB)量表,包含自主性,環(huán)境掌控,自我成長,與他人的積極關系,生活目標和自我接納,共六個維度,每個維度包含14個題目,整個量表共84個題目。量表采用6點評分,具體為:1=強烈反對、2=比較反對、3=有點反對、4=有點贊同、5=比較贊同、6=非常贊同,總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幸福感水平越高。中譯本由河北師范大學王欣教授提供,翻譯過程為先組織3人將原量表譯成中文,再組織英文系研究者譯成英文,最后由在中國學中文的美國學者參考英文系研究者譯成的英文量表與原量表譯成中文[4]。
Diener等人編制的主觀幸福感(SWB)量表,包括整體滿意度量表(SWLS)、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體驗量表(PANA)[5]。其中,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體驗量表由邱林進行了修訂,使之更適用于中國青少年被試,修訂后的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6],本研究中SWB總量表和整體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體驗三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系數)分別為:0.84、0.75、0.88和 0.89。
此外,本研究還獲得了被試的性別、年齡等人口學變量信息。
(三)統(tǒng)計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1.5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一)心理幸福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1.心理幸福感量表的信度
量表的分半信度和內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數)見表1,各信度基本達到0.7以上,可見量表信度合格。
2.心理幸福感量表的效度
以主觀幸福感的整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三個分量表得分分別作為心理幸福感量表的效標,結果見表2??梢娦睦硇腋8械目偡趾透鞣至勘矸謩e和整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成顯著的正相關,和消極情感成顯著的負相關,且都是中低度相關,說明本心理幸福感量表具有較好的效標關聯效度。
表1 量表的分半信度和α系數
表2 量表的效標關聯效度
(二)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總體特點
表3顯示,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幸福感總體均分為336.06分,平均每題得分為4分,高于中等水平(3.5分),并在自我成長和與他人的積極關系兩個維度上有較高的得分,平均每題得分分別為4.39和4.29分。
表3 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總體情況(M±SD)
表4 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幸福感t檢驗結果(M±SD)
(三)性別對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影響
如表4所示,男女大學生的心理幸福感沒有顯著差異,即性別對大學生心理幸福感沒有顯著影響。
(四)不同年級大學生心理幸福感比較
如表5所示,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心理幸福感總體水平有差異,具體表現在環(huán)境掌控,自我成長,與他人積極關系三個維度上。多重比較結果顯示,三年級學生的心理幸福感總分以及在環(huán)境掌控,自我成長和與他人積極關系三個維度上的得分都顯著高于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二年級學生的自我成長和與他人積極關系兩個維度的得分都顯著高于一年級,但是心理幸福感總得分差異不顯著。
表5 不同年級大學生心理幸福感方差分析結果(M±SD)
(五)健康狀況對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影響
如表6所示,健康狀況對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總分沒有影響,但是在環(huán)境掌控維度上存在顯著影響。多重比較結果發(fā)現健康狀況一般或較差的大學生在環(huán)境掌控維度上的得分顯著低于健康狀況很好和良好的大學生。
表6 不同健康狀況大學生心理幸福感方差分析結果(M±SD)
(六)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影響
表7顯示,家庭經濟狀況會對心理幸福感產生顯著影響,具體表現在自我成長和與他人積極關系兩個維度上。多重比較結果發(fā)現,家庭經濟狀況富裕或比較富裕組的心理幸福感總分和自我成長和與他人積極關系兩個維度上的得分都顯著低于中等組和貧困或非常貧困組,而中等組和貧困或非常貧困組則沒有差異。
表7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大學生心理幸福感方差分析結果(M±SD)
本研究分析了我國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總體特點和影響因素,發(fā)現我國大學生具有較高的心理幸福感水平,這和許淑蓮等報告的中國成年人的心理幸福感研究結果相似[7]167。
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年級、健康狀況和家庭經濟狀況等。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學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逐漸提高,具體表現在環(huán)境掌控、自我成長和與他人積極關系三個維度上。這與Ryff的研究結果類似,Ryff發(fā)現青年到中年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幸福感水平會有所提高[8],而Keyes也發(fā)現年齡和受教育水平會影響心理幸福感[9]。許淑蓮等人的研究也報告了類似的年齡影響心理幸福感結果[7]171。本研究被試為大學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生,沒有包含大學四年級的學生,不足之處在于可能沒有完全反應出大學生心理幸福感隨年級變化的規(guī)律。
健康狀況對大學生的心理幸福感總體水平沒有顯著影響,但是會影響大學生的環(huán)境掌控感。自陳健康水平一般或較差的大學生,其實際健康狀況低于平均水平,他們在處理日常事物方面比較吃力,感到無力改變不良的環(huán)境,抓不住環(huán)境所提供的機遇。這提示我們,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對于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作用。
本研究首次分析了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影響,發(fā)現家庭經濟狀況為富裕的大學生的心理幸福感總體水平低于家庭經濟狀況為中等和貧困大學生,具體表現在自我成長和與他人積極關系兩個維度上,而中等組和貧困組則沒有差異。這一研究結果有點出乎預料,經濟狀況好反而導致大學生心理的不幸福。
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我們認為,相對于家庭富裕的大學生而言,家境中等或者貧困的大學生更愿意努力學習,使自己得到不斷的成長與提高,積極嘗試新事物,實現自我潛能。而家庭富裕的大學生則容易感覺自身處于停滯狀態(tài),感覺不到進步,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在人際交往方面,家境中等或者貧困的大學生更能夠真誠地與他人交往,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而家庭富裕的大學生則容易在人際交往中感到孤獨和挫折,不愿意為維持與他人的重要聯系而做出讓步和妥協。
這一結果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大學的學校教育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是有效的、適當的,但對于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眼界更廣的學生卻產生不了足夠的吸引力。如何激發(fā)這類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了有待開展的課題。
我國國民經濟正在穩(wěn)步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每個家長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好而導致較低的心理幸福感,孩子因為家庭條件優(yōu)越而有意無意地疏遠與集體的關系。為此,父母需要反省自己是否因為投入過多的時間在工作上,而疏忽了與子女的交流,從而導致他們心理發(fā)展的限制;或者是否是自己的為人處世的方式給孩子樹立了不好的榜樣。
(一)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高于中等水平。
(二)大學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不受性別差異影響。
(三)大學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隨著年級的上升而逐步提高,具體表現在環(huán)境掌控,自我成長和與他人積極關系三個維度上。
(四)健康狀況對大學生的環(huán)境掌控感有顯著影響,健康狀況較差的大學生的環(huán)境掌控感較低。
(五)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心理幸福感水平有顯著影響,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大學生,心理幸福感水平反而較低,具體表現在自我成長和與他人的積極關系兩個維度上。
[1]Richard MR,Edward LD.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Areviewof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well-being[J].Annual reviewofpsychology,2001,52:141-166.
[2]Waterman AS.Twoconceptions ofhappiness:Contrasts of personal expressiveness(Eudaimonia)and hedonic enjoy ment[J].Journal of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1993,64(4):678—691.
[3]RyffCD,Keyes CLM.The structure ofpsychological well-be ingrevisited[J].Journal of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4):719—727.
[4]崔春華,李春暉,王欣等.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河北師范大學生中的試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2):128-130.
[5]Diener E,Eunkook S,Richard L.et al.Subjective well-be ing:three decades of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276-302.
[6]邱林.人格特質影響情感幸福感的機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6.
[7]許淑蓮,吳質平,吳振云等.成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年齡差異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3):167-171.
[8]RyffCD.Happiness is everything,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ofpsychological well-being[J].Journal ofPer 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6):1069-1081.
[9]Keyes C L M,Shmotkin D,Ryff C D.Optimiz ing well-being:The empirical encounter of two tradi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 chology,2002,82(6):1007~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