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雪梅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蕪湖 241003)
論金德瑛《觀劇絕句三十首》的特征
宗雪梅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蕪湖241003)
摘要:清代詠劇詩歌較前代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其中較為重要和特殊的要數乾隆元年狀元金德瑛所作的《觀劇絕句三十首》。其詩主要是對劇本的題詠,大多契合儒家的倫理教化思想,具有濃厚的詠史意味,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鮮明的考據化和學術化特色。金德瑛的詠劇詩開詠劇組詩之先河,對后世影響頗大,圍繞其《觀劇絕句》的唱和與題詠長達一百四十年之久。筆者將通過對金德瑛詠劇詩的統(tǒng)計和整理對其詩的特與影響予以具體分析。
關鍵詞:金德瑛;詠劇詩;教化;詠史
詠劇詩繼論詩詩、題畫詩之后成為一種獨特的詩歌類型,拓展了詩歌題材,同時又以其觀照對象的特殊而為戲曲研究開辟了新的空間。詠劇詩既有詩性特色也有理性觀照,是一種頗具民族特色的戲劇批評形式。在此領域趙山林研究最為深入、透辟。詠劇詩在南宋已出現(xiàn),元代逐漸增多,明代較為繁榮,清代進入大盛時期。乾隆時期文治武功鼎盛,文人觀劇活動頻仍,詠劇詩數量遠超前代。乾隆元年狀元金德瑛觀劇詩有所闡發(fā)①,劉于鋒較為詳細地紹述了金氏其人、觀劇絕句的版本及流傳狀況。②上述文章對金德瑛詠劇詩的特色及影響未遑深論,筆者不揣淺陋,擬重點對此加以申說,以求教于方家。
1.1金德瑛其人
金德瑛(1701-1762),字汝門,一字慕齋,晚號檜門老人,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江南休寧(今屬安徽)。乾隆元年(1736)皇帝欽點狀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入值南書房,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先后擔任江西、福建考官,江西、山東、順天學政,會試總裁。為人清正廉明,善于賞拔真才,以治德見重于杭、皖鄉(xiāng)里,著名戲曲家蔣士銓、楊潮觀都是他的門生。乾隆二十六年(1761),擢左都御史,乾隆二十七年,因疾卒于邸第。金德瑛善書法,能詩文,與錢載、王又會、萬光泰一起被稱為“秀水詩派”。其詩主黃庭堅,以清新刻削、酸寒瘦澀為能。錢陳群在為金德瑛的詩作序時,曾稱其所作“春容奧衍,有古作者風”③。蔣士銓也在《金檜門遺詩后序》中評價其詩“掃除窠臼,結構性真,頓挫淋漓,直達所見”。一生著有《檜門詩存》四卷、《觀劇絕句》一卷,編有《西江風雅》十二卷。金德瑛為人清正廉明,善賞拔真才,以治德見重于杭、皖鄉(xiāng)里,著名戲曲家蔣士銓、楊潮觀均是其門生。
金德瑛一生愛戲,早年常在公務之余“假梨園以娛賓”,晚年致仕以后又?!百嚱z竹為陶寫,觸景生情,波瀾點綴”,曾以詩的形式表達自己觀劇之后的感受,集成《觀劇絕句三十首》。時人對此組評價頗高,沈維嶠《識語》稱其為:“詠史之作,義關勸懲,非學有本原,長于諷諭,未易稱也。今讀總憲公觀劇詩30首,即偶爾流連抒寫,而知人論世之學,溫柔敦厚之旨,靡不自在流出,此詠史之緒余,而風雅之正軌也?!雹?/p>
1.2《觀劇絕句三十首》題材分類
金德瑛的《觀劇絕句三十首》并不是一時一地而寫就的,最初只有二十四首,大約作于乾隆二十三四年(1758~1759),后又作《加官》、《虞姬》、《周倉》、《趙文華》、《鳴鳳記》、《演官》六首。大體上是寫作者在北京觀劇之后的感想,后被收入其著《檜門詩存》。光緒年間,著名學者葉德輝將金氏的《觀劇絕句》及諸家題跋,唱和等整理成集,輯為一書出版,即《檜門觀劇絕句》。金德瑛的《觀劇絕句三十首》主要是對劇本內容的題詠,按題詠對象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具體可見下表:
前兩類主要通過對古代忠奸斗爭劇作的題詠來歌頌忠孝節(jié)義,聚焦于“愛國思想”、“民族意識”、“忠君觀念”、“貞操節(jié)烈”等,又或側重題寫歷史人物或文士佳人,藉以闡發(fā)思古之幽情,寄寓對歷史和人世的感慨;其中第三類主要通過對宗教題材、宗教儀式劇的歌詠來表達人生的形而上思考,如《鐘馗》感慨科舉的誤人,《邯鄲夢》有感于榮華富貴的虛幻無常。上述諸詩立足于所觀之劇生發(fā)開來,融入金德瑛的歷史觀、人生觀,其中既有誤國之君宋高宗、唐玄宗,也有赤膽忠心的岳飛、楊繼盛;既有遺臭萬年的權奸嚴嵩,也有流芳百世的忠臣蘇武;既有為漢匈和親而獻身的王昭君,也有滿腔熱血的說書藝人柳敬亭等,這些在中國古代都屬于較為正統(tǒng)的思想,對我們了解乾隆年間常演劇目和金德瑛的審美趣味、心靈世界,是非常鮮活的一手材料。
2.1勸懲教化的創(chuàng)作旨歸
觀劇絕句雖是對劇本的題詠,表面看似乎是游戲之作,實際上蘊含著深刻的“詠史”意蘊。金德瑛自作題跋曰:“稗官院本,虛實雜陳,美惡觀感,易于通俗,君子猶有取焉。其間褻昵荒唐,所當刊落。今每篇舉一人一事,比興諷喻,猶詠史之變體也。”⑤金氏強調其借鑒詠史詩比興諷喻的傳統(tǒng),以達到勸懲教化的目的。他主張刊落“褻昵荒唐”等有傷風化的題材內容,題詠的是他認為能夠起到移風易俗作用的作品,以期達到使忠孝義烈精神深入人心的目的。后人評價亦多著眼于此,如孫葆元云:“檜門先生觀劇詩三十首,詞飛珠玉,字挾風霜,借傀儡之登場,寓無窮之勸懲,雖偶爾游戲而知人論世之識,自流露于墨楮間,則東山之閑情,實南史之直筆也,垂之千古,洵足正人心而維風化。”⑥
以上評述頗具慧眼,確實抓住了《觀劇絕句三十首》宣揚教化勸懲的創(chuàng)作主旨。金德瑛觀《精忠記》后寫了一首《岳忠武》詩:“十二金牌三字獄,七陵弗恤況臣躬。天護碑詞隨地割,龍蛇生動《滿江紅》。”詩中批評了宋高宗誤信讒言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破壞了抗金的大好形式,揭露了秦檜強加給岳飛的“莫須有”的罪名(即“三字獄”)。但公道自在人心,至今只有岳飛的浩然正氣還彌漫于天地間。此詩愛憎分明,悲壯淋漓,其實也是在借古說今,盼望君主能夠親賢遠佞,臣子要忠君愛國,勸懲色彩極為鮮明。其《嚴嵩》云:“偃月堂奸無子孽,鈐山國賊更親仇。淋漓寫到卑田院,快過銅山露布不?!边@是題詠《鳴鳳記》中嚴嵩的詩,嚴嵩權傾朝野,禍國殃民,惡貫滿盈,最后受到應有的報應,被釘在歷史的屈辱柱上,大快人心?!吨苡黾吩疲骸笆仃P誰似周將軍,萬丈光芒燼合門。燭黯杯停人起立,太行山頂與招魂?!薄顿M宮人刺虎》云:“宮婢偏將義烈聞,夜誅兇憝血濺裙。樂游留恨梁家宴,主是溧陽兒簡文?!边@兩首詩詠嘆《鐵冠圖》中的人物,表達了詩人對良將、烈女的崇高敬意。這些詩褒貶分明,勸懲教化意味濃厚,的確可當“詠史之變體”的稱譽。
2.2敦厚雅正的美學風格
無論從題旨還是從筆致來看,《觀劇絕句三十首》均可謂得“風人之旨”,具有敦厚雅正的美學風格。朱休度說:“總憲公諸首,語長心重,莊嚴不佻,庶幾擅西昆之清麗,而又遠東維之嫜熳,洵堪作藝林圭臬?!雹呓鸬络L期受儒家思想熏陶,繼承了溫柔敦厚的詩教觀。其觀劇詩“言歸典據”,有“譎諫之風”,呈現(xiàn)出雅正的風貌。
《明妃》云:“蛾眉一誤賜單于,為妾伸威畫士誅。賢傅含冤今報未,琵琶還帶怨聲無?!贝嗽婎}詠明代陳與郊的雜劇《昭君出塞》雜劇,表面是寫昭君為毛延壽所害,而后冤仇得報的故事,它更深刻的意義是借題發(fā)揮,指出殺一個毛延壽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還有太多的冤案未昭雪,這是更進一步的寫法。文辭清真自然,揭露和批判委婉含蓄,怨而不怒?!赌蟽取吩疲骸皬闹斅爜硌砸淹?龜年散后老何方。杜鵑春去無人拜,墜翼江頭細柳長。”此詩題詠洪昇的《長生殿》,分別涉及《長生殿》第二十二出《獻飯》與第三十八出《彈詞》。詩人一面追懷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一面譴責玄宗晚年“弛了朝綱”導致安史之亂,使百姓飽受離亂之苦。詩的用意側重在后者,但沒有尖銳的批判,只是間接警醒君主汲取古人的教訓,可謂“語重心長,莊雅不佻”。《邯鄲夢》云:“都為饑驅就世羅,仙人普度竟如何。到頭富貴勝貧賤,枕上甘心受賺多”。這些詩作勸誡人們對生死榮辱保持一種坦然淡定的態(tài)度,卻不直白地說出,而是通過夾敘夾議的寫法,讓人從中體悟,洵為雅正之作。
2.3以學為詩的考據特色
清代考據之風大興,這與提倡實學的風氣密切相關,是對明代空疏不學之風的有力反撥。當時的學者深感宋代空談義理的弊端,以“空疏”為病,主張回歸漢儒的治學方式,即要先整理出正確的文本,并解讀出這些文本準確的文義,才可能真正理解經典的意義??紦畬W在乾隆、嘉慶兩朝達到鼎盛,有影響深遠的乾嘉學派之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中,金德瑛深受濡染,亦精于考證,他的詠劇詩因而也帶有以學問入詩的考據特色,這主要表現(xiàn)在詩注之中。
《尋親記》曰:“關陷多年父子違,天教旅館夜相依。傷心想到馮儀部,蹋遍芒芒黯自歸?!弊宰ⅲ骸榜T名成修,南海人,幼時父他出,于乾隆己未成進士后解官,屢尋親不獲?!雹嘟鸬络谠亜〉耐瑫r,以注的方式記載了與《尋親記》故事相類的實事,即乾隆朝孝子馮成修“尋親“之事。這一特點引起其后學者的重視,并加以仿效。如皮錫瑞三和《尋親記》其后自注曰:“《王孝子尋親》劇見《元史·孝義傳》,王覺經,建昌人,五歲遭亂失母,稍長,誓天愿求母所在,乃渡江涉淮,行乞而往,至汝州梁縣春店,得其母以歸。劇今不傳,此當是關羽之子飯店逢父事,所異者,一尋母,一尋父也?!队甏迩挕罚骸秾びH記》詞雖稍俚,然讀之可以風世。亦《六十種曲》中之《尋親記》也。’”⑨這里考證出元代一則“尋親”故事,為孝子尋親母題添加了新的故事。金德瑛《白羅衫》云:“七月生兒母話愁,啟墳驗夢血絲投。斫空練樹人宵遁,若問羅衫是竊鉤?!弊⒃唬骸坝昧涸フ峦鮽徥隆!庇帧吨軅}》后注:“不見史冊,閱順德府志云:‘守夢城聞難,與參軍王甫俱死。墓在霍莊東北,有題名石?!苯鸬络谠娮⒅械目甲C未必是定論,但作者抱著嚴肅的求實態(tài)度,以為學的方式追源溯流,符合“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精神。
金德瑛的《觀劇絕句》主要是對劇本本身的題詠,帶有一種比興諷喻的色彩,并借之抒發(fā)勸懲教化的主旨,具有敦厚雅正的美學風格和濃厚的詠史意識。同時,金德瑛的觀劇詩也反映了清代學人自身的學術特色,在觀劇詩詞中經常會出現(xiàn)考據之詞,體現(xiàn)了清代學人以學問為詩的傾向。這就為戲曲創(chuàng)作和觀劇詩的創(chuàng)作都指出了“向上一路”,是清人戲曲尊體意識的集中表現(xiàn)。
注釋:
①轉引自劉于鋒:《乾隆魁首金德瑛及其<觀劇絕句>在晚清的流播》,《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3.
②轉引自張曉蘭:《清代觀劇詩考論》,《清代文學研究集刊》2011年第4輯.
③轉引自吳毓華:《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④轉引自朱誠如、王天:《明清論叢(第二輯)》,紫禁城出版社,1999.
⑤引自金德瑛《觀劇絕句三十首序》,見葉德輝《檜門觀劇絕句》卷一,叢書集成續(xù)編148冊.
⑥轉引自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匯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M]清代編第2集.黃山書社,2008.09.
⑦轉引自朱誠如、王天:明清論叢(第二輯)[M].紫禁城出版杜,1999.
⑧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匯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M].清代編第2集.黃山書社,2008.
⑨同⑧.
參考文獻:
[1]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M].合肥:黃山書社,2008.
[2]傅璇琮,主編.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3]張家林,主編.二十五史精編·清史稿[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
[4]曹虹,蔣寅,張宏生.清代文學研究集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5]陳芳.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6]徐振貴.中國古代戲劇統(tǒng)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7.
[8]吳梅.中國戲曲概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
[10]趙山林.歷代詠劇詩歌選注[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8.
[14]趙山林.清代中期詠劇詩歌簡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03).
[15]李天道.“雅正”詩學精神與“風雅”審美規(guī)范[J].成都大學學報,2004,(01).
[16]王瑜瑜.試論中國古代歷史劇的虛實處理[J].戲劇文學,2009,(11).
責任編輯:周哲良
中圖分類號:I 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094(2013)04-0073-03
收稿日期:2013-05-11
作者簡介:宗雪梅(1987-),女,安徽淮南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yè)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