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蕾
(鹽城師范學院學生處,江蘇鹽城224001)
國務院曾于2004年發(fā)布了加強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法規(guī),證明了我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刻不容緩。雖說,我國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方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工程,難以達成最終的目標。當前,由于信息網絡技術得以迅速發(fā)展,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機遇。《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也指出,網絡是開展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廣大高校要抓住機遇,借助網絡這載體來實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實施可依據(jù)網絡載體的特點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進行探索與研究[1]。
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僅僅是作為高校管理學生的一項措施,約束著學生完成各種既定的目標,強調著學生個人要適應群體社會;強調教師個人意志的強加,運用“填鴨式—灌輸”的教育模式,純粹把學生當作教育的服務對象,以為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僅僅是糾正學生在道德上、政治上的偏差,無法充分地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沒有從真正意義上深化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因此,許多高校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沒有實質的針對性,找不出其與學生間的共鳴點,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非常低。當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給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的優(yōu)勢,高校可充分利用網路技術來改革陳舊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著手面對各方面的難題,探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臨難題的有效解決方法,從根本上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促進社會環(huán)境的安定和諧。
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的教育模式需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也即是以高校學生為本,教育者必須尊重學生通過網絡渠道而獲取知識的客觀需求,努力地完善高校的基礎設施以便為學生提供更有利的條件,客觀地看待學生所遇到的各種網絡困惑,解決網絡問題,理智地面對學生利用網絡來收集與傳輸信息,校領導與教師均要盡可能地減少自身的強制性行徑,始終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網絡[2]。
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針對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施行有效的方針政策,切實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網絡制度化的建設,深入地貫徹與落實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把高校、教師、學生間的和諧發(fā)展當作主要目標,推崇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大作用,正確地引導學生進行網絡學習,構建與維護健康和諧的網絡文明環(huán)境,逐步地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陣營,不斷提高教師與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校園甚至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加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正是高校教育與社會科技網絡相接軌的需求,實現(xiàn)了高校教育的科學化、現(xiàn)代化與網絡化,適應了當今網絡科技時代的發(fā)展。廣大高校更應該順應時代的發(fā)展以及國家、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把握好網絡傳播這一機遇,依據(jù)網絡載體的特點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結合高校及學生的具體特點,改革以往陳舊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高校應當充分地發(fā)揮校園網絡平臺的重大作用,為高校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當前,大部分的高校均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校園網站。如:天津大學—天外天,同濟大學—同濟方舟,北京大學—紅旗在線,南開大學—覺悟網等。這些校園網站,紛紛開辦了網上黨校與網上團校,開設了有關思想政治理論以及時事政策的學習欄目,比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鄧小平理論、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等。高校學生隨時都可以上網閱讀、下載與思想政治理論有關的資料,了解全球時政的消息及其動向,而且還能夠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些校園網站普遍受學生歡迎,其點擊率也不錯。
不過就國內全部高校而言,目前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論的專題網站或網頁的信息內容深度不夠,水平不高,渲染力不夠強,網站的點擊率并不高,發(fā)展步履維艱。當前,許多學生進行網上學習也僅僅是查閱、下載相關的資料而已,并不是積極主動地瀏覽相關思想政治理論的校園網站。如此現(xiàn)象,歸根到底還是在于校園網站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的不牢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滲透性不夠強,理論的深度與廣度都不夠[3]。西方很多的國家,通常是通過網絡來傳播其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及政治觀,將其滲入于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文學、美學、倫理學等各個學科中。這些國家的網絡信息傳播的優(yōu)勢非常顯著,就拿美國來說,其網絡信息量是別的國家100多倍。而從另一方面來說,高校學生也迫切需要從網絡上獲取思想政治的教育。因此,我們可以將馬列主義的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文學、美學、倫理學等在校園網絡平臺上展開,加強高校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的建設,夯實高校校園網站建設的人文社會基礎。黨政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網站美工間要相互合作,緊密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內容的實效性、時代性、理論性、形象性,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園網站。
創(chuàng)新作為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主流,是推動大學生品德教育工作持續(xù)前進的動力源泉。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網絡成為人們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工具,其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潛在的負面影響。
領導機制作為領導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是領導期間領導者、作用對象及被領導者等要素關系的體現(xiàn)。每個領導過程均需相應的管理機制,并且,也需要具備這樣的領導機制才能達到相對應的成效。建立科學民主的領導機制,將對領導的過程發(fā)揮重要作用[4]。對此,在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實際工作中,我們應選取建立科學民主的領導機制,不斷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質量,從而實現(xiàn)高校對大學生網絡德育教學的有效控制及管理。
任何一項活動開始之前,均需相應的決策進行指導,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工作也不例外。決策是高校網絡德育教育過程的核心,是提高高校網絡思政教學效益和效率的保障。所以,在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具體工作中,我們應建設科學先進的決策機制,以此正確引導大學生網絡德育教學工作的有效實施,從而獲取最好的管理效果。
網絡是不受地域或者國界的限制的,其是一個由數(shù)量眾多的用戶構成的網絡群體。并且,在該類網絡群體上儲存了大量的內容非常豐富的信息數(shù)據(jù)。對此,在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具體工作中,我們應該構建有效可行的監(jiān)督管理機制,以此用來強化管理每個大學生的網上行為,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建設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不僅能有效提高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工作水平,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且還能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保障國家的主權不受侵犯。
網絡德育教學的評價,是屬于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一項管理職能。其是依據(jù)高校網絡德育教學的目標,而采取相應理論與措施,整理和分析資料后,評價學生網絡思政教學活動的實施質量與效果。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并將其落到實處,不僅能增強高校大學生積極向上、奮勇前進及參與競爭的意識,有效提高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工作水平,而且還能促進高校各項管理活動的順利實施,利于思政教育者在實際的工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進一步改善提供參考依據(jù)。
高校要想辦好網絡品德教育與心理咨詢的工作,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學工部及輔導員等人員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xiàn)。所以,德育教師應積極學習網絡基礎知識,熟練掌握網絡操作技能,包括對網絡體系的構建、維護及改善等。另外,在網絡全球化的時代下,因網絡思政教育活動的開放性、及時性、無界限等特征,使得高校學生正遭受西方文化觀念及思想的熏染,高校學生在某些腐敗落后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活,難免會使自己的健康心靈受到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道德教育的現(xiàn)實理論多會受到虛幻網絡的虛化,進而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難度。對此,德育教師需要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加強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以便全面了解西方國家及其文化在我國的影響程度。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利于教師深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了解其的心靈活動,從而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要想構建一支強有力的德育工作隊伍,需要具備較強的思想意識、心理素質、工作責任感及鑒別能力等,否則將寸步難行。
[1]蒲偉,許佳輝.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6):39 -42.
[2]李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為本”的探討[J].太原科技,2009,(5):40 -41.
[3]魏婧.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7):111 -112.
[4]魯西忠,華瑛.論網絡信息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08,29(6):624 -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