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蕊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7)
近年來,許多國家掀起了“漢語熱”,紛紛學習漢語以尋求更好的發(fā)展并以此為時尚。語音、詞匯、語法作為對外漢語教學重要的三方面,在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1]。而成語經(jīng)人們長期使用,結(jié)構(gòu)比較穩(wěn)定,字詞簡潔又精辟,而且整體意義完整[2]。也是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的重難點。成語很多是從古代神話寓言、歷史事件、詩文語句等中演化而來的[3]。而這些孕育成語的神話、歷史、詩文又是以古代漢語的形式記載下來,成語中自然留有不少古義,這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來說又是一大難題。中高級的留學生有一定的漢語基礎,成語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不僅是學習漢語的必要內(nèi)容,更是他們理解中國文化并學會用中國式思維表達的重要途徑。為了更好地進行對外漢語成語教學,我們有必要探索成語古今義變化在對外漢語成語教學中所引起的問題。
對外漢語教學中,留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其掌握的詞匯量密切關聯(lián)。若留學生無法理解詞匯義,尤其是從古代漢語演變而來的意義,就很難與人進行深入交流。成語是詞匯的重要部分,且大部分書面色彩較濃,在日常交際中使用頻率很高。留學生們?nèi)粝雽W好成語,須日常積累,且要多學多練。
漢語考試對留學生的成語數(shù)量要求很高,《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中按照成語數(shù)量、詞語總數(shù)、所占比例依次排列,甲級為 0、1033、0;乙級為 2、2018、1‰;丙級為 20、2202、9‰;丁級為 124、3569、35‰;總數(shù)為 146、8822、16.5‰。數(shù)據(jù)顯示:等級大綱收錄的成語數(shù)量、總數(shù)和所占總數(shù)比呈遞增趨勢,成語增長量大于詞語總數(shù)的增長量,且由低階段到高階段成語的數(shù)量增長較大,表明成語掌握量反映人的漢語水平,大綱對中高級留學生掌握成語的要求也較高。故在中高級階段一定要重視成語教學,掌握一定量的成語,且能正確地表達,對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及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承載著各民族的文化和背景。對外漢語教學是語言和跨文化的交流。由于文化和背景環(huán)境差異,留學生在跟中國人交流的時候會有些誤會。而成語的古義更是增添了留學生們理解成語意義的難度。如“逃之夭夭”,原為“桃之夭夭”,出自《詩經(jīng)·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惫帕x是形容艷麗盛開的桃花,后來人們借“逃”為“桃”諧音,表逃跑之意(文章中出現(xiàn)的成語解釋若無特別標注均出自《中國成語大辭典:辭海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若留學生不了解此成語的古義演變過程,便很難正確掌握和使用。
中國上下五千年積累沉淀了許多文化,涵蓋衣食住行、價值觀念、社會風俗和思維方式等。承載這些文化因素的漢語詞匯、語義,語法系統(tǒng)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產(chǎn)生了重要的制約作用。成語是語言中蘊含豐富文化的重要形式,留學生通過成語學習,能夠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提高其漢語表達能力。
隨著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深入,成語的教學也從簡單直白轉(zhuǎn)向含有古義的教學。
筆者統(tǒng)計了《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簡稱《等級大綱》)丁級詞中的成語與《博雅漢語中級沖刺篇》(簡稱《博雅》)中的成語,《等級大綱》中含古義的成語為16、成語總數(shù)為124,所占比例為12.9%,《博雅》中依次為31、111、27.9%,由此看出,《等級大綱》中最高級丁級詞中的成語并不多,含有古義的成語占總成語的12.9%;而留學生的漢語教材《博雅》中出現(xiàn)有111個,且含古義,需詳解的成語占總量的27.9%。故對外漢語教材中含有古義的成語比重很大,這多是閱讀文章及中國文化教學所要求的。但我們的大綱中沒體現(xiàn)出,這就要求我們要提高對外漢語成語的教學水平,滿足留學生對成語知識及中國文化的學習要求。
成語語義中蘊含了許多社會文化習俗,使留學生在學習中產(chǎn)生很大的文化隔閡與空缺。在成語教學中,留學生常常是囫圇吞棗式地理解,忽視句子的完整性。且留學生對古漢語知識掌握較少,對古義的成語以今義理解,形成望字生義的偏誤。
成語繼承了古漢語的許多特點,雖在后來使用中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但仍保留古義,主要表現(xiàn)在語音、詞義方面。成語的古今義變化包括語音變化引起的語義改變,詞義消失,語義范圍的擴大、縮小、轉(zhuǎn)移。如何對語義演變情況做出相應的講解對策,是對外漢語成語教學中的一大問題,也是影響留學生理解成語語義的障礙之一。
各種教材對成語的解釋細致程度不一。有些教材沒有明確標明成語分類,且不同教材對四字成語的歸類不同。成語的排列順序雜亂無章,成語教學無規(guī)律、無計劃,也沒有明確目的。教材后的生詞表中,編者對成語的解釋非常簡單,沒有注明成語在語法語用方面的要求限制,這對留學生準確掌握成語的用法非常不利。如:
莞爾一笑:微笑(岑玉玲,楊存田編著:《發(fā)展?jié)h語高級漢語(上)》,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第48頁)。
卷土重來:比喻失敗后重新組織力量猛撲過來(王淑紅編著:《發(fā)展?jié)h語高級口語(上)》,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第150 頁)。
“莞爾一笑”出自《楚辭·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泄而去?!钡F(xiàn)多指女性微笑的樣子,不能形容男性?!熬硗林貋怼背鲎蕴啤ざ拍痢额}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形容失敗后組織力量,重新猛撲過來。現(xiàn)為貶義詞,不能形容積極正確的力量重新組織起來。
目前許多中高級階段教材在成語編寫部分上存在問題:
1.對成語的注解不清。有些成語有古今義的變化,以現(xiàn)代漢語的理解是解釋不通的,但在成語的釋義中沒有出現(xiàn)關于古代語義的解釋,造成留學生的誤解。
2.對成語的外文注釋。這樣容易給留學生造成一種對等的感覺,有了外文注釋,他們會忽略中文注釋,但教材中的英漢互譯并不完全對等。這是由于成語有強烈的文化色彩,且古今義會有變化,我們很難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與它完全對應的詞語或詞組[4]。其次,有些外文注釋不夠詳細,只是對其字面進行翻譯,沒有把成語在古今義變化中的比喻義、引申義的意義解釋清楚,也沒有說明成語適用的語境。
首先,現(xiàn)在對外漢語教學教師多是中文系出身,對漢語本體研究不深,加上成語的古今義變化較復雜,許多教師沒有完全掌握。教師們采取隨意的教學模式,只講解在閱讀或?qū)懽髦杏龅降某烧Z,且對成語的相關內(nèi)容不進行透徹的分析和歸納總結(jié),不注意對成語中古今義的拓展延伸,致使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難以掌握好成語的古今義變化[5]。
其次,多數(shù)教師對成語只按照課本釋義解釋,不對其出處、內(nèi)部特征、外部功用、適用對象、語義的輕重和色彩意義等進行詳細的分析解釋。如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教案設計》中,只有部分人會把成語逐字詞解釋,而對于成語古今義的變化更是沒有涉及,只將現(xiàn)在使用的意義講給學生,有“死記硬背”的意味。教師的簡略講解不僅枯燥,對留學生學習成語也不利,許多學生在學完后依然無法理解其義,也不能在合適的語境中正確使用。
成語中異于常用字的發(fā)音及保留的古義對留學生來說不好完整把握。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常常會采取回避策略以避免出現(xiàn)偏誤,這雖然保證了語言的正確流暢性,但也會使語言失去靈活貼切的表達效果。最主要的是,致使學生缺乏使用練習成語的機會。
對于這種情況,可以開設成語教學專題,講解成語古今義演變的類型,并舉以詳細的例證,最后讓同學們依樣造句。平時的教材中含古今義變化的成語數(shù)量并不多,但有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頻率卻很高。在專題的開設中,我們要查詢古義與今義的變化類型及轉(zhuǎn)變原因。使留學生們有一個系統(tǒng)的學習過程,了解成語語義演變的原因及分類,這有利于以后成語的系統(tǒng)教學,不至于散亂無章法。
成語是詞匯中數(shù)量較多、結(jié)構(gòu)凝固的特殊成員。成語中含有許多古代人衣食住行、社會習俗的信息,對于今人的學習很有價值。成語的古今義變化是難點,也是對外漢語成語教學中較難以教學的一部分。我們分析了成語古今義變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后,提出許多成語古今義變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引起的問題,即成語在語音和語義上古今變化造成留學生的理解困難,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編寫中成語教學的局限性,對外漢語教師自身的局限性和學生的自我回避。對此,也相應地提出了一些建議和策略。
[1]楊晶晶.基于語境理論的中級漢語綜合課詞匯教學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倪寶元,姚鵬慈.成語九章[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1-8.
[3]文麗.成語教學淺探[J].文學教育,2011,(13).
[4]周青.當前對外漢語成語教學的弊端和方法革新[J].湖南科技學院報,2009,(6).
[5]周福雄.成語演變問題的多維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碩士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