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霞
(牡丹江師范學院東方語言學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2)
基于文本對話人文教育模式的外語專業(yè)“討論式教學法”的實踐
劉玉霞
(牡丹江師范學院東方語言學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2)
文本對話人文教育模式為外語專業(yè)教學提供了“討論式教學”的理論依據(jù),“對話”和“討論”都體現(xiàn)了用語言表達思想的概念,在教育中運用“對話”的方法,能夠增強人文底蘊,營造師生平等的人文關系,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學生作為創(chuàng)新主體,在不斷積累人類人文珍品的同時,提高外語專業(yè)能力,進而成為復合型的外語人才。
文本對話;人文模式;討論式教學法
當今的社會化以及教育科學對人所持的功利態(tài)度,導致學生的學科專長與人類文化素養(yǎng)教育相脫離的現(xiàn)象,教育知識和行動之間還存在矛盾,依然倡導唯智論,缺少人文性。外語專業(yè)的個別學生不關注學習活動及成就,學風浮躁,追求精神享受,學科知識和文化道德水準反差大,視野狹窄,思維模式僵化,缺乏主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令人堪憂,他們習慣于從因特網(wǎng)上獲取毫無個性的信息,迷信教科書作者出于主觀意圖的答案,在校很少與教師進行有探索意義的對話,畢業(yè)后不能應對社會提出的個性化挑戰(zhàn)。究其原因,主要是欠缺人文積淀,而這是培養(yǎng)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基礎,僅憑借外語知識和技能,難以勝任工作。人文經(jīng)驗是知識、能力和經(jīng)歷的總和,它是個性和世界對“鮮活思維”的一致認同,是激發(fā)專門動機的“有意義活動”能力,形成個性的自我意識,發(fā)展個性思維?,F(xiàn)代教育的目的是:學生出于自我教育目的進行現(xiàn)實設計及有探索意義的研究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世界科學的發(fā)展狀況,了解個人、人類、民族精神與道德基礎,了解與家庭、社會現(xiàn)象以及與傳統(tǒng)有關的文化學知識,了解科學與宗教對人及整個世界的影響,領略人類的精神財富并具有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與他人同甘苦共命運,做出自由選擇,不斷提高個人的智力,在政治、經(jīng)濟、職業(yè)、社會和文化生活中做出獨立的、負責任的行為,尊重自己和他人,寬容對待其他文化和民族。從狹義上來說,外語教學活動應實施對話人文教育模式,目的是在提高外語聽說讀寫譯等綜合語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兼收并蓄中外文化之精華,這在未來對學生將起到如虎添翼的功效。
對話是包羅萬象的文化及人在文化中存在的方式(М.С.Каган),是與思維密不可分的統(tǒng)一體(В.С.Библер),對話作為總體上設計的與他人問答相互作用的能力,是人文教育的指標和結果,對話作為一種教育方法使個性與獨特的內在世界相互作用,充分關注教育過程中的唯一性、偶然性、未預見性和個人無意識性。獨特的經(jīng)驗是主觀的客觀化積累,這在繪畫中是常見的,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了創(chuàng)新思路及作品。該活動應是培養(yǎng)完整個性的教育基礎。人文教育具有目標課程特點,不僅與某一科目、科學領域相關,而且與人活動的標志性語言活動相關,有利于明確人文教育領域的“符號”、“單詞”、“形象”、“象征”、“言語”、“語言”等概念。以人文知識和心理語言學思想的哲學理論為基礎的歷史方法論分析表明,在系統(tǒng)發(fā)育與個性發(fā)育過程中的“人性中的人”形成問題上,“使事物本質和名稱之間、現(xiàn)象與本體之間、象征動機與符號生產(chǎn)之間、客觀化單詞與語言主觀化之間、意義不吻合與思維意向之間對比更加準確。”[1]說明真正的人文教育過程有一定的地位,個性帶著一定的進入文化主體之間的關系網(wǎng)的語言現(xiàn)實進行“工作”。М.М.巴赫金等在對哲學、文學、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符號學領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突出了文本作為基本的人文教育活動“內容單位”,它是主觀意識的客觀化形式。這是“在自己了解的世界中展示的符號”(?。叮唰悃支樱瑤熒g特殊的交際態(tài)度,表達了“一個人”對“他人”的態(tài)度(М.М.Бахтин)[2]。在教育現(xiàn)實中,廣義的符號即文本,狹義上說,是具體個性創(chuàng)新教育活動的結果。一是人與人的思維目標和行動現(xiàn)實多樣化形式發(fā)生聯(lián)系,了解文化的客觀意義。二是與教學的人文性文本發(fā)生聯(lián)系。是個性意義探索、理解意義和創(chuàng)造新思維活動的成果,包括以符號形式表達的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整體意義關系,教育主體間的對話關系前提下展示的無人稱信息是“非文本”的。文本有形式和內容特征。形式指的是表達和結構,內容指的是著作、讀者,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這些特征是人文教育過程的衡量標準。文本對話的基礎,是把教學的人文性文本作為教育學科組織方式來研究。
對話人文教育模式,個性作為自我意識的代表,是教育的對象和目標,人文經(jīng)驗是知識、能力的總和,個性在價值意義范疇內定位,尋找文化中的個性方法,是主要的教育內容,還包括開放的、遷移的、問答式的、有價值意義的、自覺的、設計的、與他人總體相互作用的成分。對話體現(xiàn)在情感、意識、精神等方面。情景對話是主體設計的會晤,是個體存在的有意義的事實。對話以個人、共同活動和交際規(guī)律為基礎,體現(xiàn)在日?;顒蛹胺此紴橐惑w的個性自我意識中(А.Маслоу)。本研究的教育模式以各種科學觀點一體化為基礎,教育過程圍繞文本進行對話,文本具有作者的思維,也有讀者的內容,要求解決在認知主體現(xiàn)實條件下建立個性間對話情境問題。
第一階段是意義探索階段。研究表明,自我組織是其發(fā)展、學習和變革的動力源泉。人的發(fā)展,不僅是保護內部結構的價值意義,而且為了在精神和物質上都得到充實,應將新信息“輸入”頭腦中,必須注意學生的個人心理和教育施加的價值領域的影響。應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如:在《東方俄語》第六冊第2課“ООН”中,教師提出了問題:“Какое отношение между разоружением и социальным прогрессом?”學生回答:“Разоружение—значит мир,мир обозначает счастье.”“Люди живут в счастливой среде,много изобретают новое открытие, которое приносит пользу для повышения уровня жизни.”“Новое открытие способствует социальному прогрессу.”等等。
借助對話模式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興趣,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外語學習中的個人需要,培養(yǎng)表達思維的能力。通過個性間的交際,達到個性自我發(fā)展的目的??茖W設計課堂討論,是增強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了解學生興趣,適時提出問題供他們討論,教會學生在討論中向他人學習,接受和借鑒他人觀點,嚴謹而富有邏輯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外語教學的首要任務。這應以大量的閱讀、歸納、反思為前提,目前,盛行讀網(wǎng)絡小說,這些“快餐文化”給學生帶來的是浮躁和焦慮,很少有人靜下來讀古典名著,導致人文積淀缺失。針對這一點,除了課后留給學生一些問題和參考書目外,還利用學生會、團委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讀書報告會,每周一次,每一次選4名學生匯報讀書心得,一學期全班學生閱讀了60多部中外文學和哲學名著,為課堂討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在討論中具有自己的觀點,層次清晰,有理有據(jù),由于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他們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畢業(yè)后面對用人單位時,出色地展現(xiàn)了語言表達能力。
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意識是非常必要的。實施討論式教學法能使學生開放地應對變化,營造心理舒適、信任和開誠布公的環(huán)境,增強學生的集體協(xié)作意識。Л.И.沃羅彼約夫認為:可以從他人那里以抽象形式獲得知識,而經(jīng)驗必須自己親身體驗。人文經(jīng)驗,包括對話經(jīng)驗可以在集體協(xié)作中積累。在協(xié)作基礎上的對話、討論是人文教育的指標,針對某一話題尋求解決途徑時,一個人的思路是狹窄的,只有發(fā)揮集體的智慧,人與人的思維碰撞,才能激發(fā)出解決問題的靈感。
討論式教學法以人文教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要求教師提出文本對話任務,保障學生對現(xiàn)實內容進行反思,自主創(chuàng)造對話,表達獨立見解,尋求其個性化答案并構成該階段的人文教育活動的內容,這樣的探索將有益于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維、語言表達和集體協(xié)作能力,成為復合型的外語人才。
:
[1]С.В.Белова《Гуманитарная парадигма в педагогике》,《Педагогика》,2007.6.C.23.
[2]М.М.Бахтин 《Философско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в изучени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Педагогика》2008.5.C.19.
G642.0
A
1001-7836(2013)01-0166-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3.01.063
2012-04-21
2011年校級教學改革重點項目《文化語言學視角下外語專業(yè)“討論式教學法”探討》的階段性成果
劉玉霞(1962-),女,黑龍江訥河人,俄語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從事俄語教學論、俄羅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