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陶行知先生在金陵大學暑期學校做演講的時候,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活的教育”的主張,從此,“活的教育”就成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無論是他提出并努力實踐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還是民主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都是在他這一核心思想指引下的探索和實踐。[1]重溫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思想,令我們驚喜的是,這一充滿生活氣息和生命活力的教育思想與當今語文課程改革的理念十分吻合。陶行知先生說:“活的教育,就是要與時俱進……就是要隨時隨地拿些活的東西去教育活的學生,養(yǎng)成活的人才”,“用活的人教活的人;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拿活的書籍去教小孩”,“要承認兒童是活的,要按照兒童的心理進行,要根據兒童的需要的力量為轉移”(引自《活的教育》,以下未標注的陶行知先生的言語均引自該文)。[2]這些論述,生動地闡明了語文課程的教材觀、學生觀和教學觀,成為指導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理論依據。
語文教學離不開教材,用什么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什么內容,直接影響到教學對象的心靈成長和本領生長。根據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應該用“活”的內容去教“活”的學生。什么是“活”的內容?就是“能引起活潑的精神”“很有趣味”“可以引起快樂”的內容;何謂“活”的學生?就是“有需要”“有能力”“秉性活潑”“進步快些”的學生。根據陶先生所描述的內容特征及其需要達到的目標,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活”的教材資源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挖掘。
一、“活”的精神資源——教學生學會做人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視精神的教育,他說:“活的教育,有屬于抽象的,叫作精神上的活的教育?!彼J為“精神也有活有死”,活的精神是“最容易感動人的,能聯絡一切”。他希望“講活的教育,也要把這活的精神當作活的教育的一件材料”。
應該說,語文教材一直不缺少精神內涵,自古以來,教材都注重思想性,語文教材強調“文以載道”“以德育人”。但是,從現實的教學來看,教材在使用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主題過高,兒童領會不了;二是講授過空,學生感動不了。二者結合,缺少了“活”力,影響到“活”效,造成了精神資源實質上的匱乏。如蘇教版五(下)中《水》這篇散文,作者記述了自己小時候生活的家鄉(xiāng)嚴重缺水,人們對水的渴望和珍惜的情景。文章寫得很生動,筆調清新流暢,兩處細節(jié)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不少教師將課文的主題歸結為:“警示人們要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边@一概括顯得過于概念化,不能真正讓五年級學生會心動情。筆者認為,這篇文章雖然寫了因嚴重缺水,人們生活異常艱苦的情景,但全文卻洋溢著一種樂觀、昂揚的基調,寫出了人們對水流的美好體察,還寫出了母親節(jié)約用水的智慧,因此,將本文的主旨概括為“即使身處困境,我們也要以良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更為妥當,這是一種關于人生態(tài)度的概括,相信更能觸動五年級學生的內心世界。
可見,課堂教學中“活”的精神資源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教材主題本身就是“活”的,教學中要發(fā)揮好“活”主題的作用;二是教材主題本身不那么“活”,教學中要善于挖掘其“活”的價值所在,放大其“活”的教學效果。
二、“活”的生活資源——使學生學會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關于“活的教育”的演講中,明確指出“活的教育”是“生活教育”。他認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只有通過學習生活的內容,才能培養(yǎng)生活的能力和精神。那么,語文課堂能滿足學生生活需要的“活”的生活內容有哪些呢?
1.喚起學生生活經驗的資源
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的情感和生活經驗,是目前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之一,因此,教材本身就具有豐富的兒童化的生活題材,如蘇教版教材中的《走,我們去植樹》《雪兒》《趕?!返缺闶侵苯訉憙和纳罱洑v,能直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教材中更多的是適合兒童閱讀卻并非直接反映兒童生活的課文,這些課文的教學應將喚起兒童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任務,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兒童品味語感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提高學生生活情趣的資源
生活情趣,從美學上來說,“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種追求,對生命之樂的一種感知,一種審美感覺上的自足”[3]。通俗地說,是人對生活富有意味的愛好或追求。生活情趣有雅俗之分。語文教材中不乏反映健康、高雅生活情趣的作品,如老舍的《養(yǎng)花》、鄭振鐸的《貓》、季羨林的《夾竹桃》。可是,教材中還有一些課文,雖沒有直接表達作者的生活愛好,卻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溫情,反映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折射出高雅的生活趣味。如,《愛如茉莉》將父母之間的恩愛真情比作淡雅、純凈的茉莉花香,十分貼切,可以在學生心坎上種下美好親情的種子;《我和祖父的菜園子》,回憶童年的“我”和祖父在菜園子里玩耍的往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田園生活豐富多彩的意趣和自由自在的灑脫;《春光染綠我們的雙腳》是一首格調清新歡快的兒童詩,主要描繪植樹活動給荒山帶來的巨變,可以讓學生滿懷激情地領悟到勞動給世界帶來的美。這種種充滿生活情趣的詩文,能悄悄地教會學生珍視情感、善待生命、感念生活,享受作為人的自得和自信。
3.教會學生生活本領的資源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的理論,目的就是要“發(fā)展學生的生活本領”。在他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tǒng)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教學生學會生活本領的資源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教學生生活實踐技能,如《第一次匯款》《剪枝的學問》《信用卡》;教學生社會交往本領,如《談禮貌》《三顧茅廬》《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生學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如《番茄太陽》《船長》《黃河的主人》;教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思考其中的科學道理,如《夜晚的實驗》《人類的老師》《大自然的文字》。這些課文當然還可以開展其他角度的解讀,但是,面對小學生,從提高其生活本領的角度予以理解,無疑是煥發(fā)教材“活”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三、“活”的生長資源——讓學生學會成長
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的演講中指出:“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天之下,受了滋養(yǎng)料似的,也就能一天進步似一天。換言之,就是一天新似一天?!焙翢o疑問,“活”的教育還是促人生長的教育。生長教育的關鍵是一個“長”字,既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促學生長,還要“揣摩兒童的心理”,“根據兒童的需要”,順著兒童“天然的特性,加以極相當的輔助和引導,使他一天進步似一天”。那么,怎樣的教育資源可以促成兒童的自主生長呢?
1.培養(yǎng)學生人文情懷的資源
教材中的課文,都是作者對自然、社會現象的人文情懷的產物。例如,《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從小草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偉大;“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是辛棄疾從青蛙的叫聲中聯想到人們對豐收的美好向往;“水滴石穿”這一成語,是古人從水滴石穿這一自然現象中感悟到堅持到底就能成功的道理。這些聯想、感悟,體現了人的精神力量,即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個性、能力等能量的綜合,內在地反映了人對自身完善的關注和追求。因此,我們將這種力量稱之為人文情懷。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各類課文的學習中“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4],其中“向往”“關心”“感受”等詞,正是指對教材中自然、社會現象的主動的人文情懷。
2.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品質的資源
陶行知先生說:“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眲?chuàng)新是一個人成長的必備素質,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周圍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品質。
第一,從文章的標題處培養(yǎng)求異思維。如《詹天佑》一文,以主人公的名字作為標題,講了詹天佑親自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愛國壯舉。學完課文之后,有教師引導學生擬出一些新標題,并進行比較。學生稍作思考后便說出了“偉大的工程師”“京張鐵路修筑始末”等課題。經過比較發(fā)現,以主人公的名字為題,表達了作者對人物的崇敬之情;以“偉大的工程師”為題,突出了詹天佑作為工程師的偉大的一面;以“京張鐵路修筑始末”為題,則突出了鐵路修筑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第二,從文章的矛盾處質疑問難。如《師生情》一文,學生在學習中對“他們提著一籃子雞蛋,急匆匆地向醫(yī)院走去”產生疑問,既然是“急匆匆”,為什么后面用“走”,而不用“跑”呢?經過討論,學生發(fā)現這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實是作者的匠心所在。這一籃子雞蛋代表著全班同學慰問老師的心意,幾位同學急于把它們送給生病住院的老師,但又不能“跑”,因為天正下著雨,路上很滑,容易摔跤,一摔跤就會把雞蛋打碎。可見,這里用“走”比用“跑”準確。
第三,從文章的結尾處展開想象。如《狼和小羊》一文,最后一句是:“‘說我壞話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樣’,說著就向小羊身上撲去。”結果到底如何呢?學生的思維這時處于十分活躍的狀態(tài),設想出各種各樣的結果,有的說當狼向小羊撲去時,槍聲響起,狼倒下了,原來是獵人及時趕到,救了小羊;有的說當狼向小羊撲去時,小羊靈活地向旁邊一閃,狼“撲通”一聲掉到河里去了……學生設想的結果各不相同,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得到了發(fā)展。[5]
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是為實現培養(yǎng)“有知識、有實力、有責任心的國民”的目標服務的。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從教育促進社會發(fā)展和培養(yǎng)全面人才的思想出發(fā),建構起“活的教育”思想體系。他的理論和實踐無疑是一份非常寶貴的、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運用的遺產?!坝没畹臇|西去教”,是實施“活的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準確把握和開發(fā)利用多種“活”的教育資源,才能有效體現“活的教育”的理念和理想。
參考文獻
[1]何廣余.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芻議.http://www. nttyw.com/dytd/ ShowArticle.asp? ArticleID=120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75-186.
[3]鄧牛頓.說趣[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5、7.
[5]劉靜,王憲慧.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品質舉隅[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