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一個博大而獨特的文化世界。廣博的魯迅,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基礎教育極其重要的無以替代的課程資源。在中國基礎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歷程中,任何對魯迅作品的忽略或貶低,都將證明是短視的。魯迅其人其文,在中國基礎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何況先生生前就一直關注兒童教育問題,許壽裳曾經(jīng)說過:“‘救救孩子’這句話是他一生的獅子吼,自從他的《狂人日記》的末句起,中間像《野草》的《風箏》,說兒童的精神虐殺,直到臨死前,憤于《申報》兒童專刊的謬說,作《立此存照》(七)有云:‘真的要“救救孩子”?!盵1]而先生在上世紀初就響亮喊出的“立人”主張,更是與今天高揚的“素質教育”遙相呼應。
那么,具體到當代中學語文教學,我們應該怎樣落實魯迅先生的教育價值呢?依我淺見,現(xiàn)在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魯迅作品富有提升學生閱讀品位的重要作用
從某種角度看,當前是一個浮躁的“讀圖”時代。在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各種崇尚解構化的價值觀念下,某些具有經(jīng)典恒久意義的文化思想,某些具有傳統(tǒng)文化里程碑意義的圣賢名流,不斷遭到一系列惡作劇式的質疑,不斷遭到低俗化的消解;以致形形色色的“戲說”類文化快餐大行其道,“游戲”類的“心靈雞湯”撲面而來。
時尚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編織享樂夢幻。文化一旦鐘情于娛樂與夢幻的編織,也就天然地排斥理性和邏輯,拒絕深刻與精辟。于是,原本高雅深刻的閱讀,在已呈大眾化、通俗化甚至娛樂化的今天,日趨演變?yōu)椤皽\閱讀”,成為一種淺層次的、以簡單輕松甚至娛樂性為最高追求的閱讀形式。比如,在線瀏覽正在取代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閱讀,以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為特征的“淺閱讀”正成為閱讀新趨勢。受這種時尚文化的影響,語文教學中的閱讀也有“淺閱讀”化的趨勢,語文教材的選編同樣有“淺閱讀”化的價值追求。
在如此時尚文化背景下,深邃豐富的魯迅作品受到一定的疏遠也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著眼于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質的中學基礎教育,難道就可以放任這種浮躁的時尚文化肆意橫流嗎?肩負著培養(yǎng)國家高素質人才重任的教育工作者,難道就放任這種輕飄飄的“淺閱讀”現(xiàn)象自由泛濫嗎?師生賴以學習的語文教材,難道沒有一種引領高雅深刻閱讀的責任嗎?
也許有的教師會說:現(xiàn)代的學生讀不懂魯迅的文章,不喜歡魯迅的文章怎么辦?但是,筆者了解到的情況是,只要教師能夠真正理解魯迅作品的深刻內涵,只要教師能夠高度重視魯迅作品的教育價值,就一定能創(chuàng)設出多樣化的使魯迅與現(xiàn)代學生溝通起來的橋梁。比如,其中一條很有效的途徑就是,引導學生從課內到課外,從過去到現(xiàn)在,從魯迅文本世界轉向現(xiàn)實世界,以產生豐富的閱讀聯(lián)想與生活體驗。同時,“我們不能低估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對社會、對人生、對文學問題的關注、思考與理解的欲望與潛能”[2]。
例如,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學在學習《藥》以后,教師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開聯(lián)想,談談感悟——魯迅筆下的看客是愚昧、無知、丑陋的;時過境遷,現(xiàn)在生活中是否還存在著類似的看客現(xiàn)象?一個世紀彈指而去,先生所痛心的國民劣根性之一──“看客現(xiàn)象”,如今絕跡了嗎?下面列舉幾則學生的認識。
學生甲:
近日,廣州一男子在833路公交車上眼見旁邊的女乘客手機被搶,挺身而出,被8個劫匪圍起來拳打腳踢。車上幾十名乘客卻無一人吭聲。公交司機稱“這種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這位見義勇為的男子為此投訴到運營該路線的新穗巴士公司,要求得到道歉,并賠償他價值600多元的手機和身上的新襯衫,但遭到拒絕。
學生乙:
我們太熟悉這一幅幅“看客圖”了。就像廣州這位公交司機說的一樣,“這種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不過,在見怪不怪的同時,我們看到了看客們心眼里的冷漠和麻木。這種冷漠不只是袖手旁觀,而且還助紂為虐,甚至于不敢承擔必要的責任。
學生丙:
上個世紀初,魯迅筆下的看客是麻木的,兩眼茫茫然,而當代的看客則是活潑精明,目光炯炯。前者四肢發(fā)達,精神萎靡,沒有文化;后者受過相當程度的文化教育,能說會道,且精于盤算;兩相對照,實在太殘酷了。
學生?。?/p>
從魯迅先生筆下“欣賞”死刑的“看客”,到現(xiàn)在無處不在的偷窺者、網(wǎng)上哄客等,形形色色,光怪陸離。我們這個國家似乎從來就不缺少看客,他們只對事件有圍觀的好奇和趣味,而缺乏承擔現(xiàn)場的責任和勇氣。他們只知道看熱鬧,無論是看人斬首搶劫,還是看人垂死掙扎,都“幸災樂禍”。這一幕幕看客影像,的確暴露出一些人內心世界的丑陋和陰暗,更折射出我們精神文明和公民意識的缺失。
……
這所極其普通的中學里的學生閱讀魯迅作品的良好表現(xiàn),不禁讓人產生一個新疑問:“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三怕,究竟是教師怕還是學生怕?這還真不好說。即使是學生真怕,那我們還要追問:學生為什么怕?恐怕問題的關鍵還在于語文教材是否真正重視并切實有意地強化,語文教師能否真正重視并正確有效地引導。
二、魯迅作品的教學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已有不少學者指出,我們民族的思維常常是充滿朦朧詩性的形象思維,在這樣一種含混籠統(tǒng)的思維作用下寫出的文章,固然可能文采飛揚,但卻往往忽視科學的因果邏輯,缺乏思辨邏輯的清晰性、精確性。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有很多人不以之為缺憾,反以之為難得的優(yōu)長。
我們的寫作傳統(tǒng)中一直欠缺的正是“科學理性”精神。在中國古代文論著作中,乃至其他眾多文章中,這種情況帶有普遍性。因此,文言文在用語簡潔的同時,也有語意模糊的缺憾。20世紀30年代,有人撰文諷刺白話啰唆,比如“這一個學生或是那一個學生”,“文言只需‘此生或彼生’即已明了,其省力為何如”。白話用了十二個字,文言僅用了五個字。可魯迅先生在短文《此生或彼生》中追問道:“這五個字,至少還可以有兩種解釋:一,這一個秀才或是那一個秀才(生員);二,這一世或是未來的別一世。文言比起白話來,有時的確字數(shù)少,然而那意義也比較的含胡?!盵3]寥寥數(shù)語,一下子擊中了文言文的一大要害——有時含糊多義。漢語言的含糊多義,從另一個角度正說明其“科學理性”精神的不足。
要想彌補這方面的缺憾,僅僅依靠我們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借助“他山之玉”,以求脫胎換骨之變。正是出于這樣的用心,魯迅在翻譯外國作品時,才堅持“直譯”,甚至“硬譯”?!八圆幌駝?chuàng)作那樣以流利的筆法進行翻譯,乃要改變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國人的思維不精確,與語法有關,輸入一些新的語法與敘述結構,對改造中國人思維上的糊涂,多有益處?!盵4]語言的問題,直接關系到思維的能力。先生的這種認識,其實包含了極為重要的教育理念。如果真正解決好了這一問題,其作用和意義也就遠不止于語文教學了。
三、魯迅的寫作觀在今天尤其富有現(xiàn)實意義
近年來的中學生作文,盛行一種互相模仿的浮華文風,常常在不足千字的短文里,組合著堂皇的排比,堆砌著生硬的名言,充斥著拼湊的典故……真知不見,真情難覓,套作成風。尤其是議論文,常常不是擺事實講道理,而是賣弄風雅文詞;常常不是邏輯推論,而是強詞奪理;常常不是直面現(xiàn)實人生,而是老拿幾個古人說事……
請看下列高考作文的“精美”片段:
一波微瀾,波濤洶涌之后不忘留一點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雄渾壯闊、心潮澎湃的風景奇麗。一片詩詞,纏綿悱惻之間不忘留一點空白,讓人品味空白之后的一聲長嘯,引“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詩情到碧霄!
“一波微瀾”,怎會“波濤洶涌”?又哪來的“平野闊”“大江流”?“纏綿悱惻”的婉約情調,又怎會與“亂石穿空”的陽剛豪氣合二為一了?
當詩仙寬袍棄履,舉起樽而邀明月,沐月華而影三人的那刻,這一絲浸透了蟾暉的酒香便飄飄搖搖了千余年,縈繞在數(shù)萬才子的鼻尖揮散不去,似是還攜了月下那人的三分不羈。這瞬間的感悟,便在孩童清亮的誦讀聲中變?yōu)樽砣说挠篮恪?/p>
這堆砌著“寬袍棄履”“沐月華而影三人”“縈繞在數(shù)萬才子的鼻尖揮散不去”之類佶屈聱牙生硬別扭詞句的文段,讓我這教過多年書的人,別說明明白白地理解了,就是誦讀起來也實在不知怎樣才能避免氣喘吁吁。
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浮華現(xiàn)象并非個案。長此以往,中學寫作教學必然陷入脫離生活的死胡同,必然陷入追逐花哨形式主義的牛角尖。
現(xiàn)在,我們的寫作教學是該重溫一下魯迅先生當年的諄諄教誨了:
“許多青年作者又在古文、詩詞中摘些好看而難懂的字面,作為變戲法的手巾,來裝潢自己的作品了?!盵5]
“倘要反一調,就是‘白描’。‘白描’卻并沒有秘訣。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反一調:有真意,去偽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6]
關于魯迅作品教育價值問題,實在是當今教育的一個重大課題。小文所談,不過是以蠡測海!唯愿偉大的魯迅精神,在當今新世紀素質教育中,盡顯獨特個性,豎起巍巍豐碑;唯愿偉大的魯迅作品,在當今新課程改革中,盡顯無窮魅力,綻放多彩風姿!
參考文獻?
[1]曹聚仁.魯迅評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137.
[2]錢理群.語文教育門外談[M].南寧:廣西師大出版社,2003:148.
[3]魯迅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27.
[4]孫郁.魯迅與胡適[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224.
[5]魯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02-303.
[6]魯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