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歷來是教學的難點,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乏味,其實古詩教學的根本任務并不在于教古詩本身,并不在于將教學的視角鎖定于古詩文本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而是應當以古詩作為一種載體,一種工具,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與認識,真正體悟古詩的情懷,讓學生的思想和情感與古詩、與詩人緊密交織在一起,觸發(fā)思想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鳴,從而真正實現(xiàn)傳承中國古典文學和中華民族文化的教育追求。
一、在閱讀中對古詩充分感知,觸及其真意
古詩篇幅短小,內(nèi)容精要,形式靈活,思想豐富,韻味深長,如果我們只是停留于古詩本身講古詩,那么花不了多少時間教學任務便完成了,而學生是否收獲到古詩所應給予他們的真正東西呢?我們引導學生學習一首古詩,理解和背誦只是淺層的要求,我們必須引導學生深入古詩內(nèi)層,挖掘本質(zhì)的東西,真正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溫度,聆聽詩人的心聲,體會文本的意境,讓學生明白詩人是一個怎樣的人,有著怎樣的境遇,為誰為何創(chuàng)作這首古詩等,因此對古詩的有效解讀必須先經(jīng)歷一個相當充分的閱讀前奏,指導學生有針對地閱讀與古詩教學有關的材料,讓學生對古詩有一個多方位的認識和了解,這樣古詩教學就有了文本的支撐,有了閱讀的家園,古詩解讀自然也就鮮活生動了許多。例如,教學于謙的《石灰吟》這首古詩,了解于謙一生的遭遇和命運,感受于謙是在什么社會背景下創(chuàng)作這首古詩的,又是以什么方式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的,在此基礎上解讀古詩已不再勉強,古詩教學的真意由此達成。
二、在留白中將古詩二次創(chuàng)作,豐富其內(nèi)涵
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其概括性和抽象性較強,思想性和情感性較深,與其它文學體裁有著諸多的不同,卻又具有豐富的蘊意,小說、散文需要千言萬語方能道盡的東西,而詩歌或許只需要三言兩語就囊括了,然而詩歌教學如果僅僅滿足于其語言文字內(nèi)容的話,那注定是一種失敗甚至悲哀,詩歌或許只是諸多文學體裁中一種最具表現(xiàn)力的形式而已,尤其是對于古詩而言,在時間和空間上與學生、與讀者有著一定的距離,也難以用白話文的解讀方式去揣摩作者的心思和感受文本的意境。有人說,古詩和書畫一樣,是一門“空白”藝術,只有打開思維和放飛想象方能讀懂,古詩留白部分是詩人留給讀者的無窮想象源泉,也是教師留給學生的無盡探究空間,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解讀文本留白,讓學生的精神世界隨著古詩內(nèi)容的豐滿而豐富起來,讓學生的生命狀態(tài)隨著古詩內(nèi)涵的豐富而膨脹起來,這種基于古詩本身的二次創(chuàng)作讓古詩賦予了新的生命和意義,是師生共同智慧和魅力的體現(xiàn)。例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我巧妙地捕捉古詩中的留白資源,即“西辭”和“唯見”兩句,讓學生大膽想象一下李白和孟浩然在辭別時會說些什么呢?又會做些什么呢?當李白看到友人的船帆在天邊消失,浩浩蕩蕩的長江水奔騰不息時會想些什么呢?引導學生聯(lián)系古詩內(nèi)容和創(chuàng)作背景說一說、寫一寫,這樣讓古詩情節(jié)更為完整,內(nèi)涵更為豐富。
三、在對話中將古詩真實還原,再現(xiàn)其場景
當古詩進入我們的語文課堂,就不再只是紙上的文字,不再只是遙遠的文體,更不再只是靜態(tài)的文本,而應當成為歷史生活場景的描述和展現(xiàn),是詩人內(nèi)心世界和思想情感的表白和袒露,因此古詩教學時我們必須把握這一特點,努力地將古詩進行真實地還原,再現(xiàn)其歷史生活場景,引導學生與詩人和文本進行面對面的對話,代替作者表達或代替聽者聆聽,以主體的身份走進古詩情境,觸及古詩本質(zhì),讓古詩不再孤獨,讓詩人不再寂寞,這種源于古詩本身的,卻又經(jīng)歷了個性化的處理和加工的對話交流,已經(jīng)不可避免地成為當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古詩教學的一種極力追求的形式,而恰恰是這種形式引領著孩子們走進了古詩的內(nèi)部,走進了古詩的情懷。例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教學時,我充分把握這一特點,讓學生同桌之間進行對話表演,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將古詩情節(jié)真實還原,再現(xiàn)當年曾經(jīng)發(fā)生的一幕,引導學生切實體會詩人尋訪不遇的焦急心境,進而聯(lián)系詩人的命運轉(zhuǎn)向,再次感受古詩中這段尋常而特殊經(jīng)歷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教師必須身體力行地對學生進行詩歌修養(yǎng)的培育,幫助他們感知古詩的美妙意境,感受古詩的美好情懷,引導他們與詩人、與文本直接面對,讓心靈碰撞,讓情思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