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溝通中常出現(xiàn)的指責、討好、超理智和打岔這4種溝通姿態(tài),會影響溝通的效果。這是被稱為薩提亞溝通模式的理論之一。而這4種溝通姿態(tài),人們大多是從家庭中學習到的,可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人際交往能力。
案例:
樂樂正在讀小學六年級,最近其他家長都在忙著考慮給孩子上哪所理想的初中,可是樂樂的父母卻顧不上為這事煩惱,因為樂樂最近對父母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讓父母從驚喜到憂慮。
周末的晚上,從樂樂家傳出了一陣哭聲,樂樂又被爸爸批評了。樂樂媽媽一邊心疼女兒,一邊說:“你別老想著討好爸爸媽媽,這洗碗、擦桌子的家務活,做一點就夠了,但是你每天搶著做這些,我們就不知道你為什么要這樣?”
樂樂父母回憶起,最近一個月來樂樂在家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愛做家務了。剛開始幾天,爸爸媽媽可樂壞了,直說這孩子長大了,懂得照顧人了??墒且恢苓^去了,爸爸媽媽發(fā)現(xiàn)樂樂不僅自覺地做些家務,在言語間對爸爸媽媽還多了些恭維;有點什么小要求,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大聲跟父母提了,而是怯怯地觀察著,等爸爸媽媽心情好的時候才提。
父母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樂樂怎么了,他們平時對孩子并沒有過于嚴格,只是面臨小升初的關鍵時刻,不希望孩子出什么大錯,所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孩子的學習上,很快也要求孩子多想想自己上得了什么樣的初中。結果樂樂就出現(xiàn)了反常,討好的言行讓父母難受。
分析:
咨詢師:父母在孩子畢業(yè)前這段時間,常做什么事?
母親:我們到處詢問、打聽什么學校好,會在孩子面前討論,也讓孩子自己加把勁,努力學習,可是她不聽。
父親:是的,我們是一個字“急”??墒沁@孩子一點都不急,好像升學就是我們父母的事情一樣。
其實,孩子討好父母不是個別現(xiàn)象,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過討好的經(jīng)歷,并且目的也大同小異。父母要了解孩子討好是為了滿足什么需要?這是我們能夠較好地改善孩子討好現(xiàn)象的基礎。樂樂討好父母的原因,就在于父母太過關注小升初,讓她心里有壓力,希望通過討好的方式,讓父母轉移關注點。
樂樂父母現(xiàn)在與樂樂的溝通出現(xiàn)了障礙,父親是指責型,母親是超理智型,他們都沒有把內心的真實意思清晰地表達出來。
案例中的父親其實是想說:“孩子,看到你太在意我們的情緒,過度地討好我們,我很著急。你怎么了?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讓你要這樣做?”
而母親其實想說:“我想要你跟我們一起討論哪所學校最適合你,而不是由我們來代替你做決定?!?/p>
那么當父母不再以指責和超理智的方式對樂樂說“你怎么一點都不著急,升學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別再做家務了,多用點時間來學習”的時候,也許樂樂就不需要再用討好的姿態(tài)來面對父母了,也許她就會跟父母說:“對于升入哪所學校,我跟同學們有討論,但自己現(xiàn)在也不確定,心里有些擔心和忐忑?!?/p>
因為當內在表達和外在語言一致時,我們就可以坦誠地談很多事情。比如,對放學回家遲了一個小時的孩子,父母可能斥責“怎么到現(xiàn)在才回來”,孩子感覺到的是指責。而實際上父母是想表達:“你遲回來一個小時,我們很擔心你!”這時孩子感覺到的是關心和愛。兩種不一樣的感覺會讓孩子有不同的應對,并且孩子也會學習父母的溝通方式,來應對他的人際溝通。
指導建議:
1、用心體會行為背后的需要:一般來說,孩子討好的語言或者行為,可以滿足他不被批評和懲罰的需要;也有些孩子是希望得到更多的表揚。無論哪種原因,其中有一點不可忽視,就是孩子很重視對方。孩子希望維持在父母和他人心目中的優(yōu)秀形象,只是因為孩子的毅力、自我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不得不以討好成年人的方式來應對自己的內在需要。
所以,如果家長能夠靜下心來,體會孩子過度討好言行背后的需要,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以前我們疏忽的事情或原因,并且能夠找到既滿足孩子需要,又能夠促進他健康成長的方式。
2、家庭教育需要不斷更新: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需用智慧來改善家教的理念和方法。嬰幼兒時期,家庭教養(yǎng)中對孩子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關注是均衡的。隨著孩子自理能力的增強,家長對孩子精神層面上的指導難度大幅增加。
針對孩子發(fā)展中不斷出現(xiàn)的新情況,家長要對家庭教養(yǎng)方式做些調整,讓孩子不需要再重復原有的行為模式就能夠獲得自己合理的需要。孩子也會慢慢意識到,原來還有很多方法既可以滿足需要又不必用討好這種方法。因為常常用討好姿態(tài)溝通的人,內心是難受和委屈的,甚至一邊討好,一邊還生出很多的憤怒。
(作者系南京市心理學科帶頭人,高級教師,江蘇省心理學會首批“江蘇省心理教育名師”。)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