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小檔案:
馬未都,1955年3月生于北京,祖籍山東榮成。收藏專家,觀復(fù)博物館創(chuàng)辦人、現(xiàn)任館長,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
馬未都小時候也不知道什么是文物,是父親無意的一句感嘆,才激發(fā)了他的收藏興趣。
馬未都11歲時,趕上文化大革命,沒學(xué)上了,父親就常常帶著馬未都三姐弟出門,到那種放抄家物資的平板車上東看西看,看到好看的大湯碗、細(xì)瓷蓋碗、粉彩花瓶,想方設(shè)法也要買一點。馬未都后來回憶說,好在“抄家瓷器”便宜,父親常把母親吩咐買芝麻醬和醋的錢都換了這些盤盤碗碗,掖在襖襟底下回家。
沒錢買芝麻醬,只好吃醬油拌面。
吃完醬油面,一家人把剛買的瓷器拿出來一一欣賞。看著看著,父親不由得感嘆起來:“怎么以前人這么講究,一只碗、一只花瓶都這么精美?我們今天的碗怎么都是難看的大白碗?太讓我想不通了?!?/p>
這讓馬未都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可不全是糟粕,人應(yīng)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而熱愛收藏的種子,也在這時播下。
從那以后,馬未都開始關(guān)注瓷啊罐啊之類的古物。等工作了,他真正開始“懷著撿漏兒的心情,與幾千年的歷史相遇”。
馬未都手上的藏品,大多是20世紀(jì)80年代在地攤上買的。
那是收藏的黃金年代,有見識的人少,能夠推斷出古玩收藏將成為投資熱點的人更少,且自發(fā)形成的古玩交易市場都處于半地下狀態(tài)。
當(dāng)時在出版社上班的馬未都,家住在北京西郊八里莊那兒,上下班需經(jīng)玉淵潭東門。每天下了班,馬未都必要轉(zhuǎn)到那兒,淘點東西。“那時你去地攤上,滿地都是寶貝,我只是在寶貝中挑選。”很難想象,當(dāng)時馬未都搞收藏的時候,瓷器收藏中的佼佼者——官窯都是放在地上賣。而馬未都慶幸有一個懵懵懂懂喜歡舊物件的父親,給了他一點點啟蒙,使他比別人了解文物早一些,掌握的知識全一點,正好天時也趕上了,靠寫小說寫劇本掙來的稿費,馬未都收藏了大量喜歡的瓷器。晚上泡一杯粗茶,徜徉在文物史的長河里,常為弄清楚一點窯變和圖案的變化,三天三夜不知肉味。
后來馬未都依靠個人的力量一步步積累,建成了中國第一家“觀復(fù)古典藝術(shù)博物館”,3500平方米的博物館展示了他最重要的兩大類收藏——瓷器和明清家具。他說自己珍貴的收藏不會留給兒孫,會捐給社會,讓更多的人看到。
“我一直記得小時候吃醬油面時,陪著父親,欣賞一只精美的碗所帶來的巨大精神愉悅?!边@就是馬未都辦“觀復(fù)”的原因。他說,現(xiàn)如今家長給孩子們的物質(zhì)愉悅很多,這就像糖水,喝多了喉嚨也會起膩,身心都會變得混濁臃腫;有條件的話,應(yīng)當(dāng)給孩子更多的精神愉悅,后者像茶,能肅清所有的欲望與浮躁,讓人身心輕靈。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