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代宦官與清真寺

      2013-04-12 21:05:57丁慧倩
      回族研究 2013年2期
      關鍵詞:錦衣衛(wèi)宦官太監(jiān)

      丁慧倩

      (中央民族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北京100081)

      學術界對明代宦官社會活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們的佛教信仰及其創(chuàng)建、參修的各種寺廟,如何孝榮、程恭讓和臺灣學者陳玉女等人的研究①,集中討論了宦官崇信佛教的原因、興建寺院的活動,以及宦官群體的加入對北京佛教發(fā)展的影響。趙世瑜《黑山會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與民間社會》一文則從社會史的角度探討了明清京師宦官與京師民間社會的關系②。上述研究涉及了宮廷、宦官與民間社會,將明代宦官的探討引向社會史的研究方向。

      在明代宦官參修的各種廟宇中,清真寺是較為特殊的一種。伊斯蘭的信仰通常與固定的人群相結合,其社會影響力輻射特定的范圍。本文將從清真寺碑刻入手,對宦官參修清真寺的原因、目的及宦官與清真寺的關系作初步的討論。

      明代宦官參與修建清真寺的活動始見于南京。據(jù)宣德五年(1430年)七月《敕鄭和重建禮拜寺》記載,鄭和因南京城內(nèi)三山街禮拜寺被焚,“欲要重新蓋造”,宣德皇帝以為“爾為朝廷遠使,既已發(fā)心,豈廢爾愿,恐爾所用人匠及材料等項不敷,臨期誤爾工程,可于南京內(nèi)官監(jiān)或工部支取應用,乃可完備,以候風信開船”③。鄭和重修的三山街禮拜寺即凈覺寺,創(chuàng)建于洪武年間,其創(chuàng)建的歷史與明初安置歸附回回人有直接的關系。據(jù)弘治五年(1492年)《南京敕建凈覺、禮拜二寺碑記》記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西域魯密國人亦卜剌金、可馬魯丁等人因明朝“為征金山、開元地面,遂從金山境內(nèi)隨宋國公歸附中華”。他們內(nèi)附后,“欽蒙高帝喜其賓服,欽賞纻絲銀鈔等物,著落禮部給與腳力,前往永平府搬取家小赴京居住”,從此被安置在南京,并敕建兩座清真寺,“將可馬魯丁等五戶分在望月樓凈覺寺居住,子孫習學真經(jīng),焚修香火,祝延圣壽,寄籍江寧縣,優(yōu)免差役”。永樂三年(1405年),“內(nèi)欽取四戶上京,著在四譯館教習子孫,至今優(yōu)免差役”,其余的回回人,“見存九戶,在此習學本教,祝延不缺,節(jié)奉禮部札副”[1](P292)。到了宣德年間,凈覺寺被火燒,鄭和又以“祈保下番錢糧人船”的名義重修該寺。

      明代宦官修寺的記載更多地出現(xiàn)于京師、北直隸及北部沿邊墻地區(qū)。北直隸真定府定州清真寺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該寺所藏元明碑刻記載,清真寺曾于元至正年間重修。明弘治年間,武平伯陳勛途徑定州拜謁禮拜寺,得知本地教眾有修寺意愿,但經(jīng)費不足。陳勛回京后到敕賜普壽寺向“教之縉紳士大夫”募款,籌得“數(shù)百金”交于定州“當事者”。爾后,定州教眾請陳勛代請敕額,“陳公未及行而歿”,其弟陳熹襲爵后,想繼其兄志,為定州寺請敕額,遂與禮部侍郎張昱相商:“定寺敕額,先兄有志于請求而未逮,吾欲有以成之,可乎?”張昱回答說:“敕命未易得。予職宗伯也,天下寺院皆其所司,予且額之?!睆堦艦槎ㄖ菟骂}匾“清真禮拜寺”。并“移檄定州衛(wèi),命擇郡之謹厚有學行者三人以領其事,并查勘得寺原系古剎,仍給札副住持,以榮之焉”。從該碑碑陰題名中可以看出,參與本次修寺的人士以軍官居多,除武平伯陳勛和陳熹外,還有保定副總兵張勇,都督同知馬澄,大興衛(wèi)百戶馬佐、馬繼祖,密云右參將楊恭,錦衣衛(wèi)指揮馬讓,金吾衛(wèi)指揮田艾、穆高,旗手衛(wèi)指揮梁右、肖釵,錦衣衛(wèi)千戶馬仁、楊全、馬良俊等人。文職官員有鴻臚寺卿舍誠、鴻臚寺序班王景、馬諫、中書舍人吳卿。內(nèi)官則有來自御馬監(jiān)的太監(jiān)馬臣、李洪、倪英、馬敬和尚衣監(jiān)的太監(jiān)何江、丁俊、桑尕等七人④。

      山西大同清真寺建于永樂年間,“至成化初,揮使王公信、楊公義,教人馬俊、馬永等,由欽差鎮(zhèn)守太監(jiān)覃公璣、總鎮(zhèn)彰武伯楊公信、撫院王公越、暨閫帥畢公瑛、郡伯郝公淵,捐俸鳩工,大恢其制,革故為新,允可瞻禮矣?!奔尉冈辏级秸采?、武平伯陳勛、總鎮(zhèn)麻循等人重修。萬歷年間,總鎮(zhèn)馬蘭溪、麻西泉、馬崇齋、馬慎齋等人又多次修繕⑤。碑文中的鎮(zhèn)守太監(jiān)覃璣在天順年間為鎮(zhèn)守遼東左少監(jiān)⑥,到成化時已出鎮(zhèn)大同:

      丁卯,鎮(zhèn)守大同左少監(jiān)覃璣奏:達賊大勢入境,官軍分為四路,都指揮李愷等為左哨,都指揮馬儀等為右哨,修武伯沈煜、都督僉事張瑀由中路,臣偕都御史王越等隨后策應,屢與賊戰(zhàn),殺敗賊眾,生擒一十二人,斬首二十七顆,獲鞍馬一百二十匹,弓箭什物無筭。詔覃璣等三員俱升一級,沈煜等三員宜從厚賞,余官軍升賞有差[2](P856)。

      到了成化三年(1467年)七月,覃璣因有功進官一級,由從四品左少監(jiān),升為正四品太監(jiān)⑦?!睹鲬椬趯嶄洝烦苫迥?1469年)六月丙子條提到覃璣時已稱其為“太監(jiān)”⑧。此外,引文中的都御史王越,即前碑文中一同修寺的撫院王越。據(jù)《明史》記載,王越為河南??h人,景泰二年(1451年)進士,天順七年(1463年)升任右副都御史,接替前任韓雍巡撫大同⑨。在《明憲宗實錄》中,王越的名字經(jīng)常與覃璣一同出現(xiàn)。

      成書于宣德年間的《寧夏志》記載,該地有“回紇禮拜寺,永樂間御馬少監(jiān)者哈孫所建”[3](P107)。這個回紇禮拜寺即為清真寺。御馬監(jiān)在明代可視為內(nèi)廷的武職衙門,肩負出鎮(zhèn)諸邊及各省的職責。引文中沒有說明哈孫修寺與其御馬少監(jiān)身份之間的關系,其名亦不見于宣德《寧夏志》和嘉靖《寧夏新志》對永樂年間寧夏鎮(zhèn)守內(nèi)官的記錄⑩,其具體生平有待考證。

      明代京師的清真寺保存有大量宦官參與修寺的記載。北京牛街禮拜寺在弘治九年(1496年)曾進行增修,從碑文可辨識部分中可以看到“內(nèi)府酒醋局右□使楊公永”的字樣,該碑題名中也有尚衣監(jiān)太監(jiān)劉昇、欽差提督鞍轡軍器二局司設監(jiān)太監(jiān)何江、尚膳監(jiān)太監(jiān)張鉞的題名,而楊永在題名中的官職已變?yōu)槎贾O(jiān)太監(jiān)?。

      阜成門外三里河永壽寺坐落于西三里河村。據(jù)明天啟四年(1624年)《重修清真寺碑記》記載,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本教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李壽,錦衣戶侯董應元協(xié)內(nèi)外官庶教眾,各捐己資,易得阜城關外三里河翁僧荒堂一區(qū),遂營筑壇宇,擇任住持”。到天啟三年(1623年),又有“欽差提督城內(nèi)外禁門地方巡城點軍司禮監(jiān)文書房太監(jiān)金良輔,復虔誠妝修”[4](P152)??梢娪缐鬯碌男藿ㄟ^程與宦官有密切的關系。李壽作為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其事跡見于劉若愚的《酌中志》。劉若愚稱“司禮監(jiān)隨堂李太監(jiān)壽者,京都人,西域苗裔,嘉靖四十一年選入,歷任司禮監(jiān)監(jiān)官”[5](P193)。《酌中志》中對李壽“西域苗裔”的描述與碑文中“本教”的記載相合,既可確定李壽的族屬來源,又說明了他穆斯林的身份。依據(jù)劉若愚的記載,李壽任司禮監(jiān)監(jiān)官時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主持了選錄新宦官的差事,這中間就有剛剛?cè)雽m的劉若愚。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李壽因在處理福王朱常洵選妃的事件中有出色表現(xiàn)而得到總理婚典的太監(jiān)陳矩賞識,得以升為隨堂太監(jiān)。不過,李壽升職不久便“一疾令終”,他并未出任過碑文中所說的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蹲弥兄尽分辛硪惶幪岬嚼顗鄣牡胤揭卜Q其為“隨堂”[6](P32)。與碑文相比,劉若愚的記載應更為準確。

      王東平、馬明達兩位先生在考證李壽生平時,都引用了《明神宗實錄》萬歷十四年(1586年)二月辛未條的記載:

      內(nèi)旨傳禮儀房供事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可貴等六員,各升同知、僉事有差;禮儀房應役寫字催事錦衣衛(wèi)衣左等所冠帶總旗李壽等八十余員,各升級有差,下兵部?。

      這段引文中的李壽雖然供職于司禮監(jiān)下屬的禮儀房,但其世職應為錦衣衛(wèi)衣左所冠帶總旗,他這次升遷也是由兵部操作的。明代上十二衛(wèi)中,錦衣衛(wèi)與宦官的聯(lián)系最為密切。例如東廠由最得寵的宦官提督,廠之屬員悉取于衛(wèi),錦衣衛(wèi)官員則常常由掌握東廠的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私人出任[7](P227)。《明史》記載:“禮儀房,提督太監(jiān)一員,司禮掌印或秉筆攝之,掌司、寫字、管事、長隨無定員。掌一應選婚、選駙馬、誕皇太子女、選擇乳婦諸吉禮。”[8](P1822)說明禮儀房通常由司禮監(jiān)掌印或秉筆太監(jiān)出任提督太監(jiān)。錦衣衛(wèi)官員參與禮儀房的事務,主要體現(xiàn)在“選擇乳婦”的職能上。《明孝宗實錄》弘治十一年閏十一月乙酉條記載:

      國朝有禮儀房之設,先于京縣、五城兵馬司及金吾等二十八衛(wèi),擇取乳婦預餋其中,以俟應用。初以錦衣衛(wèi)千戶一員管轄。近千戶黃英以太監(jiān)李廣傳升本衛(wèi)指揮,遂恃勢科擾軍民,請革退,止令各衛(wèi)以千戶輪直管事[9](P2518—2519)。

      《萬歷野獲編》對禮儀房也有專門的記載:

      都城內(nèi)禮儀房者,俗號奶子府。每四仲月,各坊報少婦初孕者名奶口,驗其年貌,辨其乳汁,留以供禁中不時宣索。每至期盡,而內(nèi)無所召,則遣出再選。董其事者為錦衣緹帥,有掌房,有貼房,其體貌稍亞于兩鎮(zhèn)撫司,亦得門棍傳呼[10](P1420)。

      《萬歷野獲編》中的“錦衣緹帥”即指錦衣衛(wèi)指揮使。可見,兩段引文都明確指出由錦衣衛(wèi)官員管理禮儀房乳婦。錦衣衛(wèi)千戶黃英因太監(jiān)李廣的關系得以升任指揮使,說明宦官與錦衣衛(wèi)之間聯(lián)系密切,李廣獲罪后,黃英自然受到牽連。不過,錦衣衛(wèi)與宦官畢竟是兩個系統(tǒng),本文討論的內(nèi)臣李壽應與錦衣衛(wèi)李壽是兩個人。

      在李壽之后修寺的金良輔也出現(xiàn)在《酌中志》的記載中。金良輔為北直隸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入宮,泰昌元年經(jīng)魏忠賢奏升司禮監(jiān),“任文書房,良輔,正陽等門提督”[11](P89)?!睹黛渥趯嶄洝贰冻绲濋L編》及《明史紀事本末》中均稱金良輔為“九門提督太監(jiān)”或“提督九門太監(jiān)”??!蹲弥兄尽穼⒔鹆驾o的簡單傳記收入《逆賢羽翼紀略》中,說明金良輔為魏忠賢黨人。為金良輔修寺一事撰碑的“賜進士第文林郎山東兗州知曹縣事石三畏”[4](P152),在魏忠賢得志之后成為其“十孩兒”之一?。

      1955年8月,阜外三里河村居民馬文林房下發(fā)現(xiàn)古墓一座,石碑一個,即明天啟五年(1625年)《金氏宗圖碑》。該碑碑額及碑陰刻有阿拉伯文,說明墓主人和立碑者的穆斯林身份,而立碑者正是前文修寺的太監(jiān)金良輔。碑文漢文部分如下:

      天順元年,曾祖金承恩因英宗睿皇帝,口北回京登極敘勞有功,升錦衣衛(wèi)正千戶……

      祖金奉,侍衛(wèi)將軍,有功歷升錦衣衛(wèi)副千戶……

      父金鰲,錦衣衛(wèi)冠帶總旗,西司房管事……

      欽差提督正陽等九門并永定等七門及皇城四門京城內(nèi)外禁門地方巡察官軍司禮監(jiān)管文書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金良輔

      錦衣衛(wèi)冠帶總旗,東司房管事金良弼

      天啟五年歲次乙丑孟□吉旦建立[4](P171—172)

      這塊《金氏宗圖碑》立于明天啟三年(1623年),暨重修永壽寺后的第三年。從碑文追溯的祖先事跡看,金良輔出身于世襲軍戶家庭,他的曾祖金承恩在英宗復辟后得以晉升為錦衣衛(wèi)正千戶,祖父金奉也因功升錦衣衛(wèi)副千戶。金良輔的父親為錦衣衛(wèi)冠帶總旗,其兄弟金良弼也是錦衣衛(wèi)冠帶總旗,可以推斷其家世襲錦衣衛(wèi)冠帶總旗之職,而金承恩的錦衣衛(wèi)正千戶和金奉的錦衣衛(wèi)副千戶均為流職。金奉在升任錦衣衛(wèi)副千戶之前為侍衛(wèi)將軍,據(jù)《明會典》記載:“凡錦衣衛(wèi)侍衛(wèi)將軍,自為一營,遇下班之日,照例操練,從管領侍衛(wèi)官提督?!保?2](P1119)金鰲、金良弼于東西司房管事,這是二人在錦衣衛(wèi)中的職務。《萬歷野獲編》在論及廠衛(wèi)關系時提到東西司房的職能:

      東廠能得之內(nèi)廷,因輕重上下其手;而外廷間有一二捍格,至本衛(wèi)則東西兩司房訪緝之,北鎮(zhèn)撫司拷問之,鍛煉完密,始入司寇之目[13](P1402)。

      《金氏宗圖碑》中對金良輔職務的描述,除了史籍所見的提督九門、司禮監(jiān)管文書房之外,還提到了內(nèi)官監(jiān)。司禮監(jiān)的文書房掌收通政司每日封進本章、會極門京官及各藩所上封本。內(nèi)官監(jiān)掌管營造宮殿陵寢及經(jīng)辦妝奩器用等事,同時還有管理外廠及藩王修建府第等外差。相對于司禮監(jiān)“二十四衙門之首”的尊貴地位,內(nèi)官監(jiān)僅管營造工程,地位一般?!督鹗献趫D碑》刻于天啟二年,而《酌中志》寫于崇禎二年至十四年(1629—1641年)。劉若愚僅記錄了金良輔升入司禮監(jiān)的時間,“泰昌元年冬,逆賢奏升司禮監(jiān),任文書房”[11](P84),沒有提到其在內(nèi)官監(jiān)供職的情況,因此,我們不大清楚金良輔碑文題名中將司禮監(jiān)與內(nèi)官監(jiān)并書的原因。

      金良輔于天啟三年修寺的舉動與其家族墓地坐落于三里河有直接的關系,金良輔死后是否也葬于此地已難于稽考。

      從地理位置看,明代的定州、大同、寧夏都位于北部邊墻沿線。定州、大同兩寺的例子說明一直有武職官員參與修寺活動,這與其都地近邊墻,具有軍事防御價值,衛(wèi)所、軍鎮(zhèn)分布其中有直接的關系。定州所處的真定府位于太行山東麓的沖積平原上?!蹲x史方輿紀要》稱真定府“控太行之險,絕河北之要,西顧則太原動搖,北出則范陽震懾”[14](P589)。真定府在內(nèi)三邊長城一線,緊鄰保定,而定州位于真定府北部,其轄境北與保定府相接,軍事價值一目了然。大同的北部和西北部直接面對蒙古部落,從大同南下即可抵達直隸,直逼京師。大同又處于山西北部大同平原上,“東至枳兒嶺,西至平虜城,川原平衍,故多大舉之寇”[15](P2435),故此大同的防御位置相當重要,大同府、大同諸衛(wèi)、大同鎮(zhèn)等建置犬牙交錯。由于定州、大同在明代長城防御體系中的地位,因而兩地都生活有大量軍戶。寧夏作為陜西三邊四鎮(zhèn)之一,也是著名的邊塞重鎮(zhèn),“今三邊既為中國所有,而寧夏居中,適當喉噤之地”?。明代的寧夏只有軍衛(wèi)建制,沒有民政體系,不設府州縣,居民以寧夏諸衛(wèi)旗軍舍余為主。

      明代京師內(nèi)外也是衛(wèi)所軍士駐防的重點地區(qū)。今北京市各清真寺所存明代碑刻中可見大量軍衛(wèi)武官的名字?。以牛街禮拜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敕賜禮拜寺記》為例,該寺敕名由都指揮詹昇題請,參與此次修寺者多為武職官員:

      京城西南巡捕把總都指揮同知楊應瑞

      原任內(nèi)西巡捕把總都指揮同知楊勝宗

      神樞五營把總指揮僉事張肅振

      金吾右衛(wèi)管衛(wèi)事指揮僉事……

      五軍一營右哨千總指揮僉事……

      濟陽衛(wèi)親軍掌印世襲指揮使……

      鷹揚衛(wèi)后所掌印百戶……

      昭陵衛(wèi)見任實授百戶……

      濟陽衛(wèi)見任百戶……

      錦衣衛(wèi)實授百戶……

      錦衣衛(wèi)鎮(zhèn)撫司指揮使……建造

      錦衣衛(wèi)見任百戶 馬化龍 鄭鳳

      錦衣衛(wèi)管帶……[14](P60)

      目前,我們很難一一考訂參與清真寺修建的衛(wèi)所軍官是不是回回人,但明代都司衛(wèi)所中確有大量回回軍戶存在,如碑文中提到的回回人武平伯陳勛家族、大同麻氏家族均為衛(wèi)所軍戶。陳勛先世陳友出身于驍騎右衛(wèi),麻西泉(即麻貴)則世為大同右衛(wèi)人。分散于各地衛(wèi)所之中的回回人,在其駐地創(chuàng)建或參修清真寺,以實踐自己的信仰。定州修寺碑中題名的幾位宦官,與定州本地軍民回回人的宗教生活很難發(fā)生直接的聯(lián)系,他們的參與更多是共同信仰的驅(qū)動。像大同鎮(zhèn)守太監(jiān)覃璣這樣在邊鎮(zhèn)重地參與修建清真寺的宦官,本身未必是伊斯蘭教的信仰者,他們參修清真寺的活動源于其鎮(zhèn)守京師外緣或監(jiān)工在外的身份。與之相類似,鄭和參修南京清真寺不僅發(fā)端于自身的信仰,還是其下西洋活動的一部分,他的舉動代表了這只龐大隊伍中伊斯蘭教信仰者的愿望和需求。早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就在第五次出使途經(jīng)泉州時拜謁了靈山圣墓:

      欽差總兵太監(jiān)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廝等國公干,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蒙靈圣庇佑。鎮(zhèn)撫蒲和日記立[16](P55)。

      出于同樣的目的,鄭和在出使西洋途中還多次參與對媽祖的祭祀活動,由此表達官方對媽祖庇佑海運神力的認可??;鹿僮鳛樘熳咏鼈?cè)之人,他們透過介入各種地方神的信仰活動,溝通地方社會與國家中樞之間的關系,其政治目的遠遠大于宦官自身的信仰動因?。

      京師宦官與京師民間社會的關系更為直接。從大量廟宇的存世碑刻可以看出,宦官組成香會組織參與各種寺廟的祭祀活動,宦官政治以民間的造神和拜神的方式表達出來,同時,宦官也成為溝通宮廷與民間社會的特殊中介?。京師回回宦官亦通過信仰的方式參與回回人社會的日常生活。例如前文提到的金良輔先修永壽寺,后修家族墓地,將其自身的宗教信仰、家族先輩的紀念活動與清真寺的整修維護結合在了一起。

      三里河永壽寺地處阜城門外。明清時期北京城西部的阜城門、西直門外不僅有大量私人墓地,而且還有多處義冢,其中包括兩處官置漏澤園。據(jù)《宛署雜記》記載:

      義冢,西直門外一所,計八十畝,系官置漏澤園……。七賢村一所,計八十六畝……東至千戶馬雄,南至大道,西至王家莊,北至張內(nèi)相。阜城門北岔路一所,計十五畝……東北俱至道,南至賣主,西至耿家墳。阜城門外北岔路一所,計八十畝,系官置漏澤園。東北俱至道,南西俱至各家墳。阜城門外馬家廟后一所,計五十畝……東南北俱至道,西至王內(nèi)相也。阜城門外北岔路一所,計一千四百畦,先年包都司施。東西北俱至小道,南至各家墳。阜城門外南岔路一所,計一千二百畦……東北俱至道,南至各家墳,西至溝[17](P286)。

      1938年《回教月刊》上發(fā)表的唐宗正《北京市清真寺調(diào)查(之三)——阜外三里河清真寺》一文稱三里河永壽寺是“負有監(jiān)護回教公墓使命之禮拜寺”,寺之周圍有大量回回墳墓。

      本村回民住戶只不過四十余家,生活狀況,以養(yǎng)駝、養(yǎng)雞、養(yǎng)鴨及種菜園、務農(nóng)等,間亦有代墳戶看管塋地者。平日仰仗回教墳墓為生,遇有死亡之家,彼可代為抱坑破土(回教人俗稱打坑),俟葬儀日并可代為填土葬埋,及葬后拍墳等工作,且任日后照料修理打掃等事項。其所得知代價,除遇墳戶落喪即游墳事臨時給以酬金外,并將彼所看管之墳地令其免租耕種[18](P442)。

      除了守墳之外,永壽寺附近還有一些經(jīng)師散居,他們“對本地私塋公墓所在地頗為熟悉,每遇葬埋亡者及平日游墳之教民,均由經(jīng)師指導方式,引領地界,并代喪家誦經(jīng)、祈禱等事”[18](P439)。

      日本學者田坂興道曾提出回回人可能在明朝就開始在此地營建墳墓,“景泰年之前及更早在阜城門外(可能就是今三里河)回教徒專用墓區(qū)已經(jīng)相當大,并且是北京最主要的回教墓地”?。田坂興道的推測不無道理。三里河除了出土金良輔家族的墓碑之外,此地還有晚明清初伊斯蘭經(jīng)學家王岱輿、晚清學者馬鄰翼、經(jīng)師王友三、王浩然,以及馬福祿、馬福祥及其部下等人的墓。唐宗正稱這里的墳墓多為牛街之教民??梢娙锖佑缐鬯潞芸赡苁且蚧鼗貕瀴L集中而修寺,以寺守墳。

      綜上所述,明代參修清真寺的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回回人,有相當一部分宦官參與清真寺的活動是出自明確的政治目的。作為信仰者介入清真寺修建的回回宦官,則是明代清真寺活動的重要支持力量。透過清真寺碑刻,我們得以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宦官與回回民間社會之間的互動。

      注釋:

      ①詳見何孝榮:《明代宦官與佛教關系》,《南開學報》,2000年第1 期;程恭讓:《明代太監(jiān)與佛教關系考述》,《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3、4 期;陳玉女:《明代二十四衙門與北京佛教》,臺灣如聞出版社,2001年;何孝榮:《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年。

      ②?參見趙世瑜:《黑山會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與民間社會》,載《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

      ③(清)孫可庵:《清真教考》,《四庫未收叢刊》第十輯第十冊,第116 頁。又見《回族和中國伊斯蘭教古籍資料匯編》第二十四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④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清真禮拜寺記》,余振貴、雷曉靜主編:《中國回族金石錄》,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 頁,碑文文字和標點均有校注、調(diào)整。

      ⑤碑文內(nèi)容及考釋,參見楊大業(yè)《大同清真大寺明天啟二年碑文考釋》,《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2006年。文中作者考證《中國清真寺女寺史》附錄中收錄的碑文“欽差鎮(zhèn)守太監(jiān)譚公(堯)、(總)鎮(zhèn)彰武伯楊公(寅)”一句,應為“欽差鎮(zhèn)守太監(jiān)譚公(璣)、(總)鎮(zhèn)彰武伯楊公(信)”。筆者認為作者補入的內(nèi)容是正確的,但參照原碑,“譚”字應為“覃”字,這也和《明實錄》中對大同鎮(zhèn)守太監(jiān)覃璣的記載一致。

      ⑥參見《明英宗實錄》卷310,天順三年十二月乙亥,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第6520 頁;《明英宗實錄》卷321,天順四年十一月庚寅,第6671—6672 頁;《明英宗實錄》卷351,天順七年四月癸酉,第7052 頁。

      ⑦《明憲宗實錄》卷44,成化三年七月辛巳“賞大同有功官軍八百六十員名,彩緞、白金、布絹有差,其鎮(zhèn)守少監(jiān)覃璣等進官一級,總兵官修武伯沈煜、贊理軍務都御史王越等,賞賚視常例有加。”第911 頁。

      ⑧《明憲宗實錄》卷68,成化五年六月“丙子錄大同殺賊功升奉御張普林、都指揮僉事張瑛,俱一級;賞太監(jiān)覃璣、韋正、彰武伯楊信,銀十兩,彩緞三表里;都督僉事徐恕、右副都御史王越,銀五兩,彩緞二表里;都指揮以下官及旗軍人等共三千八十六員名,各升賞有差?!钡?360 頁。

      ⑨《明史》卷171《王越傳》,“七年,大同巡撫都御史韓雍召還,帝難其代,喟然曰:‘安得如雍者而任之?’李賢薦越,召見。越偉服短袂,進止便利。帝喜,擢右副都御史以行?!北本?中華書局,1974年,第4570—4571 頁?!睹饔⒆趯嶄洝肪?54,天順七年七月壬子“升山東按察司按察使王越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第7088 頁;《明英宗實錄》卷355,天順七年閏七月“己未命右副都御史陳價巡撫寧夏,王越巡撫大同”,第7092 頁。由此可知王越由韓雍推薦,于天順七年七月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轉(zhuǎn)月接替韓雍巡撫大同。

      ⑩參見(明)朱旃撰,吳忠禮箋證:《寧夏志箋證》,第148—149 頁;(明)胡汝礪編,管律重修《嘉靖寧夏新志》,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5—116 頁。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53 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7 頁。另可參見王東平《明碑所載官員助修北京清真寺考》,《史學史研究》,2010年第1 期。

      ?《明神宗實錄》卷171,萬歷十四年二月辛未,第3098 頁。參見王東平《北京三里河清真寺〈重修清真寺碑記〉箋證》,《回族研究》,2008年第2 期;馬明達《北京三里河明刻〈重修清真寺碑記〉初探——略論明代宦官群體中的伊斯蘭教徒》,《回族研究》,2011年第3 期。

      ?參見《明熹宗實錄》卷73,天啟六年閏六月辛亥,第3540 頁;此處為“九門太監(jiān)”,《明實錄》附錄《崇禎長編》卷2,天啟七年十月丁巳,第77 頁;《明史紀事本末》卷71《魏忠賢亂政》,叢書集成初編本第10 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1 頁。

      ?《明史·石三畏傳》卷306,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7857—7858 頁。至于石三畏是否為回回,學界頗多爭論。楊大業(yè)認為石三畏是回回;王東平認為其族屬有頗多疑點;而馬明達則明確提出石三畏不是回回。參見楊大業(yè):《明清回族進士考略·直隸》,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王東平:《北京三里河清真寺〈重修清真寺碑記〉箋證》;馬明達:《北京三里河明刻〈重修清真寺碑記〉初探——略論明代宦官群體中的伊斯蘭教徒》。

      ?(明)霍冀:《九邊圖說·寧夏鎮(zhèn)》,轉(zhuǎn)引自彭勇:《明代北邊防御體制研究——以邊操班軍的演變?yōu)榫€索》,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93 頁。

      ?參見王東平:《明碑所載官員助修北京清真寺考》,《史學史研究》,2010年第1 期。

      ?參見張桂林:《鄭和下西洋與媽祖》,《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第2 期;蔣維錟:《明永樂至宣德間的太監(jiān)外交與天妃崇拜》,《莆田學院學報》,2004年第6 期;王元林:《天妃、南海神崇拜與鄭和下西洋》,《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 期。

      ?邱樹森以伊斯蘭教中國化的視角解釋元初的蒲壽庚、蒲師文父子和明初的鄭和參與媽祖信仰活動的原因,與筆者從政治的角度看待這一問題不同。參見邱樹森:《媽祖現(xiàn)象與伊斯蘭教的中國化》,《寧夏社會科學》,1997年第3 期。

      ?[日]田坂興道:《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入及其發(fā)展》(中國にぉける回教の傳來とその弘通)下卷,東京:東洋文庫論叢(第43),1964年,第1110 頁,轉(zhuǎn)引自王東平:《北京三里河清真寺〈重修清真寺碑記〉箋證》,第106 頁。相關史料有:《明英宗實錄》卷266,景泰七年(1456)五月丁丑“撒馬兒罕等地面使臣指揮馬黑麻舍力班等,請游在京諸寺及出阜城門外祭掃祖墳,從之?!钡?647 頁?!睹饔⒆趯嶄洝肪?99,景泰元年12月辛卯“禮部奏脫脫不花王男也先猛可的正使苦禿不花等告要游看寺宇,副使兀馬兒要阜城門外祭墓,并求朱紅描金馬鞍座及減金鞍鐙,皆從之?!钡?232—4233 頁。其中副使兀馬兒之名,可能與賽典赤之名烏馬兒為同一詞,意為“長壽”。因無其他旁證,此處存疑。

      [1]馮今源.中國伊斯蘭教碑文選注[A].馮今源.三元集[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2]明實錄·憲宗實錄:卷四二·成化三年五月丁卯條[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3](明)朱旃.寧夏志箋證[M].吳忠禮,箋證.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4]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59 冊)[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5](明)劉若愚.酌中志:卷二二·見聞瑣事雜記[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6](明)劉若愚.酌中志:卷五·三朝典禮之臣紀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7]欒成顯.論廠衛(wèi)制度[A].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C].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8]明史:卷七四·職官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明實錄·孝宗實錄:卷一四四·弘治十一年閏十一月乙酉條[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0][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一·禁衛(wèi)·禮儀房[M].臺北:臺灣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11](明)劉若愚.酌中志:卷十五·逆賢羽翼紀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12](明)申時行,等.明會典:卷二二八·錦衣衛(wèi)[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3](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一·禁衛(wèi)·錦衣衛(wèi)鎮(zhèn)撫司[M].臺北:臺灣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14](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四·北直五[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5](明)陳子龍,等.明經(jīng)世文編:卷二三二·許恭襄邊鎮(zhèn)論·大同[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6]泉州伊斯蘭教石刻[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17](明)沈榜.宛署雜記:卷二十·志遺五[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18]唐宗正.北京市清真寺調(diào)查(之三)——阜外三里河清真寺[A].李興華,馮今源.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1911—1949)(上冊)[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猜你喜歡
      錦衣衛(wèi)宦官太監(jiān)
      讓明朝垮掉的罪魁禍首不僅僅是廠衛(wèi)
      廉政瞭望(2020年13期)2020-08-14 06:35:16
      錦衣衛(wèi)的另類工作
      清朝才稱宦官為太監(jiān)
      中外文摘(2019年20期)2019-11-13 02:57:53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發(fā)掘現(xiàn)場及出土器物
      東南文化(2019年2期)2019-05-31 09:28:06
      書生惹上錦衣衛(wèi)
      三國鼎立之袁紹殺宦官(下)
      明清太監(jiān)也讀書
      百家講壇(2016年8期)2016-07-23 17:16:50
      錦衣衛(wèi)是何職
      宦官的職責:灑掃庭除
      讀書文摘(2014年6期)2014-06-10 10:09:19
      一個字的笑話
      苍溪县| 香河县| 贡觉县| 宜昌市| 通山县| 正定县| 巴彦淖尔市| 卓尼县| 通州市| 巴彦淖尔市| 乡宁县| 星子县| 淳化县| 汾阳市| 广水市| 泰兴市| 巩义市| 五指山市| 旺苍县| 炉霍县| 吉木萨尔县| 特克斯县| 绥棱县| 合阳县| 栾城县| 怀来县| 台北市| 象州县| 大邑县| 呼和浩特市| 临夏县| 筠连县| 江西省| 南涧| 福泉市| 新巴尔虎右旗| 永德县| 阳朔县| 瑞安市| 台北县|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