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麗
(淮南市謝家集區(qū)青少年宮,安徽 淮南 232001)
當下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兒童時期的教育,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兒童美術教育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兒童美術教育能夠提高兒童的心智能力,尤其是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盡管兒童美術教育的必要性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是大多數(shù)的教育機構都是市場自發(fā)組織的,并不在教育主管單位的嚴密管控之下,市場性是現(xiàn)代兒童美術教育的社會特征之一,在教育過程中逐漸暴露很多誤區(qū),比如:技術化傾向,把兒童繪畫當作寫實標準評價,過早地強化模擬物象能力,忽略了兒童美術教育的目標;社會化成人傾向,拼命地給兒童施加社會意義的影響,與成人繪畫比肩齊高,研究表明這些所謂的“教學改革和實驗”已經(jīng)脫離了兒童美術教育的本質要求和目標,兒童美術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
兒童美術的授課對象是學齡初期的孩子,這時期學生在繪畫動機、繪畫主題、繪畫表現(xiàn)和自我評價方面變化較大。根據(jù)我國學校教育12年劃分,兒童時期(6-12歲),大致為小學階段,這一時期在智力、記憶力發(fā)展迅速,知識吸收速度快,慢慢能夠理解和組織系統(tǒng)的抽象事物,在繪畫方面從涂鴉期到圖式期轉變,以圖式期為主,圖式期繪畫是涂鴉期繪畫向寫實期繪畫過渡的一個時期,涂鴉期繪畫是隨心所欲的暢意發(fā)揮,無主題、無技法、無標準,也是在手部肌肉和神經(jīng)沒有完全按照腦部指令的結果,顯示出稚嫩的視覺效果。圖式期兒童的手部肌肉發(fā)育已經(jīng)完整,手、腦、眼配合趨于嫻熟,這個時期繪畫最大的特點是圖形符號化傾向,就是以概括的圖形符號表達事物,形成圖示化的模型,以不變應萬變。圖式期的繪畫已經(jīng)開始有一定的主題,依據(jù)主題自由發(fā)揮,平面化處理,自我假設邏輯。顯然,感性思維主導在向邏輯思維主導轉化,比如說畫樹,基本上都運用一到兩種樹的形式概括心里聯(lián)想的所有樹木,在畫面中并不區(qū)分各種樹的形式特點的區(qū)別。因此,在技法相對不作要求的情況下,繪畫的主題性的演繹表現(xiàn)(圖形設計)將是這個時期美術評價主要標準,主題性是指美術作品的情感訴求點,并充分運用構圖、形式、色彩以及符號進行演繹表達,重要的是將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體驗詮釋和轉譯,與主題渾然一體觸動感情共鳴。兒童期后期逐漸轉向寫時期,萌芽寫實表達,注重高超的表現(xiàn)技術,評價標準也轉移到對物象的模擬能力。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在構建認知世界的知識體系是通過獲取信息、存儲信息和處理信息進行的,霍爾(Stuart Hall)在論述這個問題時曾指出,人類依托一些表征系統(tǒng),通過概念和符號構成意義。意義生產(chǎn)依靠于詮釋的實踐,而詮釋有靠我們積極使用符碼,編碼,將事物編入符碼,以及靠另一端的人們對意義進行翻譯或解碼來維持。①Stuart Hall ed:"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Sage Pubilications,2002,pp.62.人類的認知發(fā)展和個人的認知發(fā)展有著相同的階段。個人在兒童期也在構建自己知識體系,這個時期的重要特點是不是用語言構建邏輯體系,而是用圖形圖像(符號形式)完成對事件、事物的理解和認知。信息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通道進入思維體系進行加工處理,其中視覺信息是主要的信息來源,當大量輸入視覺信息后,進行初級的選擇、整理、歸納的加工程序存儲在記憶中,在人際交流中通過言語和圖畫的形式輸出。由于語言體系在這個時期是不嚴密的,思維具有非線性的特征,輸入的信息也具有片段性和非線性,因此語言表達要嚴重落后于言語和圖畫方式。正如韓叢耀教授在“圖像文化”研究文叢總序中說過,人類記錄歷史好表征世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語文(語言、文字等)為主要載體的線性、歷時、邏輯的記述方式;另一種是以圖像(圖形、影像、結構性符碼等)為主要載體的面性、共時、感性的描繪方式。②朱永明:《視覺語言探析——符號化的圖像形態(tài)與意義》,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頁。而語文的方式已經(jīng)成為這個世界的主流方式,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和絕對的尊重,但圖形記錄有遠遠早于語文記錄的歷史,如同在人在社會性之處的思維水平階段。
兒童期對社會意義的信息輸入是片段性的,因此構建的心象也是非線性的,其輸出也免不了具有同樣的屬性。一直認為兒童繪畫更偏向于 “圖形設計”或圖形描繪,與當下的 “繪畫”有本質的區(qū)別,當下繪畫的社會性特征和藝術性特征在兒童繪畫里是微弱的,評價標準天壤有別。兒童的圖像認知是心象的反映,取決于兒童心理環(huán)境與周圍視界的悄然結合,但又參雜了許多片段性 、拼湊性社會意義符號,心象在這里是指主體的心理觀察和理解的圖景,這種圖景成為最直接的心靈信息。心像中的“像”是指兒童把心靈信息轉化為可以被別人感知的主題、形式、色彩、筆觸等要素集合的所謂的“繪畫”。心象決定了心像。當我們聚焦到兒童的心像“繪畫”中的時候,可以發(fā)現(xiàn)兒童的率真自由和順意表達。
投射(Projection)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Freud 1856-1939,奧地利神經(jīng)學家、精神病醫(yī)學家,精神分析的創(chuàng)始人)提出。后來成為一種特殊的人格測評技術。通俗地說,投射技術是向被試者提供一些未經(jīng)組織的刺激情境,讓被試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表現(xiàn)他的反應,然后根據(jù)反應的結果,可以推斷被試者的人格特征。③邱章樂:《心靈信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405-406頁。圖片投射源于心理測量中用于人格評估的投射技術 (Projection Technology)。投射是指人們把自己的態(tài)度、愿望、情緒等不自覺地反映在外界事物上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在圖片投射中,所采用的投射工具是一系列圖片,分析人們對這些圖片的反應,幫助獲得人們內(nèi)心想法。在兒童美術教學中,一般運用從具象到抽象漸進過程的圖片材料,在一定情境下對學生進行信息刺激,把學生的心象圖景投射到圖像材料上來,并進行情景化的演繹和時空連接的邏輯規(guī)劃,形成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比如教師展示一個有機圖形,沒有具體意義指向,形成投射,孩子根據(jù)自己的心象邏輯,確定其意義范疇并不斷演化成具體的事件或故事。在教學過程中,群體學習的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投射結果,形成有別的意義,正是這樣的差別意義構成互動的教學材料,教師依據(jù)材料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輔助學生根據(jù)信息和元素重新構建心像信息,完成教學內(nèi)容,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輔助可以撫慰和誘導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觀,完成教育價值。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教育研究會前任主席B.S.布魯姆創(chuàng)立的掌握學習模式中認為,就一般的學習而言,個別教學的效果往往優(yōu)于群體學習,因此在群體教育中獲得個別教學的效果,就要輔之以每個學生所需的頻繁的反饋和個別化矯正性幫助。圖片投射可以將學習材料進行單元化和個別化處理,獲得個體教育與群體教育的有效結合。與經(jīng)典的程序性教學模式相比,教學過程的戲劇化和互動性是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可以拓展學生主體取向,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比如說拿一個具象的半杯水作為投射圖形,讓同學進行闡釋和演繹,有的同學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負擔很重,還有很多的任務沒有完成,就想到自己是一條魚,可以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戲,腦子里會出現(xiàn)海豚、海星、美人魚之類的形象;有些同學可能了解最近的氣候環(huán)境的變化因素,擔心環(huán)境與人類生活,就可能會聯(lián)想到節(jié)約用水,保護資源的心象圖景,老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反應加以引導和歸納,傳播教育內(nèi)容,施加情感交流。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已知的,想象是未知的,但想象力賦予人們前進的動力,推動著人們?nèi)カ@取知識,它是科學發(fā)現(xiàn)、發(fā)明的必經(jīng)之路”。兒童繪畫對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與獲得是至關重要的。在圖形投射演繹過程中,同學間的相互啟發(fā),激活兒童的想象力,學生都獲得滿意相關主題,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描繪、表達,形成心像。這樣可以打破教師主導下解釋、提問、解答、確認的程序學習模式,拓寬了學生的心理視界,延展主題范圍。前文提過兒童期的心理圖景具有片段性和拼湊性和符號性的特點,展現(xiàn)心像時的無組織性,只是順意的表達。但在過程中順著語境充滿了想象,創(chuàng)造了各種符號。
繪畫本身就是一種情感表達,是培養(yǎng)兒童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真、善、美”是美術作品的價值導向,真情實感是必須具備的最基礎條件。研究表明,兒童教育中創(chuàng)造力與非智力因素中的動機、興趣、情緒、意志和性格等因素又較大的關聯(lián)度。現(xiàn)在兒童,智力因素基本相近,那么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養(yǎng)將成為關鍵因素,這里不是否定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智力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以產(chǎn)生和發(fā)揮的基礎,高智力水平只是高創(chuàng)造力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當智力因素同質時,而非智力因素在此起著比智力因素還為關鍵的作用。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情感化的非智力因素要施加到教學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由于美術作品具有強烈的情感性特征,情感教育是兒童美術教育是重要的載體,情感性通常也是兒童繪畫的評價的標準之一。在教學互動中,依據(jù)學生投射反應的實際情況,教師巧妙設計教學方案,加大情感交流滲透力度,積極引導,矯正偏差,培養(yǎng)學生敢于表達、積極溝通、團結合作的學習情感,對兒童期的心理成長會產(chǎn)生及其重要的教育作用。
兒童期是幼兒期向青春期過渡階段,也是人生重要的轉折期。兒童期的成長和教育奠定了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基礎,兒童期的美術教育承擔了重要的作用,美術教育不僅要保護好兒童自己構建的心理世界,還要利用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把握教育本質,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有效激活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才是兒童美術教育的終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