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建
(重慶市忠縣教師進修學校 重慶 404300)
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課程內容包括5個一級主題,科學探究是其中之一??茖W探究既是學生學習的方式,又是學習的內容和目標??茖W探究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感受基本的化學思想,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獲得基本化學活動經驗,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初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自我效能感。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因教師對科學探究的認識、理解與把握上的不足,使科學探究過多停留在形式層面,失去探究的價值。怎樣使科學探究更加有意義、更加有效,如何使探究從形似走向神似、從形式走向本質呢?
成功的探究活動,首先要選擇有探究價值的內容。具有探究價值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探究內容有豐富的化學思想。在初中化學中不是所有的化學知識都要由學生親自探究得到,只有那些隱含了豐富化學思想的知識,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才能組織學生探究,如空氣的組成、水的凈化、質量守恒、燃燒條件、金屬生銹、物質的溶解等。有一些內容探究的價值不高,沒有必要進行探究學習,如果利用探究學習效果不一定很好,甚至適得其反,如化學用語、化學計算等。
第二,探究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lián)系。所選擇的探究內容必須貼近學生生活,而且與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相聯(lián)系,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這樣才能成為合適的探究對象,才有較大的探究空間。
案例:為了防止薯片受壓而破碎變形,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及營養(yǎng)價值,在包裝時通常將包裝袋內的空氣抽出,然后充入適量的防止薯片變質的氣體,最后封口。請根據(jù)所學知識,猜一猜充入食品包裝袋中的氣體主要成分是什么?請設計實驗探究。
第三,探究內容要有助于學生感悟科學家是如何進行科學研究的。學生通過參與適當?shù)目茖W探究活動,可以把他們自己的探究經歷和科學家探究過程進行比較,從中感悟化學家是怎樣探究化學奧秘的。例如,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利用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的理論基礎。在教學時,可把拉瓦錫是如何利用天平來進行化學研究的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拉瓦錫利用天平研究化學,發(fā)現(xiàn)了“質量守恒定律”,開創(chuàng)了定量化學的先河。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通過人際間的協(xié)作活動而實現(xiàn)的意義建構過程。情境應該具有針對性、真實性和情感性,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應與探究內容和探究問題之間有內在聯(lián)系,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化學知識。
除選用課程標準中建議的學習情境素材外,教師可以采用化學史料和故事、化學問題和實驗、化學實物、模型和圖片、影音資料和多媒體動畫等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例如,英國著名化學家普利斯特里對化學的偉大貢獻之一就是發(fā)現(xiàn)了氧氣。如果在學習有關內容時,教師給學生講普利斯特利是如何利用大凸透鏡把陽光聚焦起來,加熱氧化汞而發(fā)現(xiàn)了氧氣故事,會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又如,在學習微觀粒子有關內容時(如水分子構成、電子運動等),由于微觀世界看不見,摸不著,學生覺得非常很抽象,難以理解,教師就可以借助于網絡資源和多媒體手段,讓微觀粒子的畫面直觀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抽象的微觀粒子運動動畫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微觀變?yōu)楹暧^,抽象變直觀,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這些內容。
總之,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學習情境要有利于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發(fā)展探究能力;有利于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生學習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出發(fā)點,通過同化和順應的方式,對認知結構做出改造和調整,從而實現(xiàn)意義學習。要實現(xiàn)有價值的探究,必須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是指問題對學生來說是未知的,但經過學生動腦思考、實踐探究又能解決的問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可遵循以下判斷原則:首先,問題要有開放性,能給予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其次,問題要有探索性,能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經驗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基點;第三,問題要有激勵性,能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另外,問題是否具有探究價值,還要結合本地和本校的實際情況。
例如: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1:白糖、食鹽能溶解于水中嗎?問題2:在一定量水中、相同溫度下,白糖、食鹽誰在水中溶解的量要多一些?問題3:在一定量水中、不同溫度下,白糖和食鹽是低溫溶解多還是高溫溶解多?白糖和食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質,學生已經知道白糖、食鹽能溶于水,因而問題1不具有探究價值。雖然學生有白糖、食鹽能溶于水中的生活經驗,但是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白糖、食鹽,能否無限制地溶解下去,這涉及溶解度的問題;白糖和食鹽誰溶解多一些,這實際上是比較白糖和食鹽溶解度的大小,讓學生體會不同物質溶解度是不相同的,對于這些問題大多數(shù)學生并沒有思考過。然而,通過實驗學生是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因此,問題2對學生具有探究價值。問題3主要是溫度對溶解度的影響,學生雖有一定經驗,但少有人想過,因而,對學生也具有探究價值。如果有學生問:白糖和食鹽能在汽油、煤油、柴油等中溶解嗎?這就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學生探究便可得知。
“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中的探究活動可以有多種形式和不同的水平”,探究活動應當根據(jù)探究活動的內容與要求選取不同的形式進行 (比如實驗、調查、討論),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進行,也可在課前提出問題,在預習中開展探究,還可以在課后和假期探究。在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自主探究,也可以將班上學生分成小組相互交流討論,開展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如 “5E”教學模式是美國生物學課程研究(BSCS,1989)開發(fā)的一種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模式,它是BSCS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一種致力于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其共分5步,這5步分別是吸引 (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 釋 (Explanation)——遷 移 (Elaboration)——評 價(Evaluation)。
當然,探究的模式還有許多(如又如薩其曼的探究訓練模式),其形式不是完全固定的。在開展探究活動時,要根據(jù)探究的內容來選擇探究的形式;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探究形式;要根據(jù)本地和本校的資源情況來選擇探究形式。
科學探究的要素“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jù)、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既要關注科學探究的“路”,又要關注探究的“度”。探究活動的“度”,應注意以下幾點:
初中化學課堂是每一節(jié)課都進行探究活動,還是有的課時采用探究活動?是一節(jié)課內所有的內容都進行探究式學習,還是有的內容采用探究式學習?這就是一個探究活動的廣度問題。把握探究活動的廣度要考慮以下幾點:
一是根據(jù)學生能力大小、素質高低來確定。如果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會影響探究的質量。
二是根據(jù)實際內容來確定。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每一個單元均提出活動和探究的建議,如在“水與常見的溶液”這一單元就有 “觀察生產、生活中的乳化現(xiàn)象;根據(jù)已知比例配制某種無土栽培所需的無機鹽營養(yǎng)液”等建議,這些建議對教師組織探究活動具有指導意義。在教科書中也安排了許多的探究活動,如在第九單元《溶液》就安排了三個探究活動和一個拓展課題,分別是活動與探究“溶解時的吸熱和放熱現(xiàn)象”、“飽和溶液”、“繪制溶解度曲線”和拓展課題“溶液、乳濁液和懸濁液”。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在教材中疏密不同,教師在開學前擬定教學計劃時做到通覽教材,確定探究活動的內容和時間,做到張弛有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不要將探究教學和一般的教學對立起來。既可以整節(jié)課都以學生探究為主,也可以是一節(jié)課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開展探究學習,但要設計好探究活動的長短,既要使學生體驗到探究活動的樂趣,探究能力得到發(fā)展,又要完成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任務。
一是科學探究的內容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在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后再增加難度;二是處理好完整探究和部分探究的關系,先側重利用某一要素進行探究(如某一段時間主要訓練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另一段時間主要培養(yǎng)學生提問題,做出假設的能力。然后再體驗探究的全過程,三是根據(jù)不同年齡、不同知識結構層次的學生,分層教學,分層探究,讓每一名學生都能以自己的學習參與力所能及的層次進行探究。
探究活動后,教師對探究的評價不能簡單用“對與錯”、“好與壞”來進行,要注意過程性評價,即引導學生對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結論等做出合理性評價和反思,讓學生養(yǎng)成嚴謹?shù)膽B(tài)度、理性思考的習慣;要注意發(fā)展性評價,不管是“差生”還是優(yōu)等生,只要和原來相比有進步,都應該得到褒獎,不能搞“一刀切”。
總之,廣大的化學教學工作者,應努力追求具有本質意義的化學探究活動,使科學探究活動從“形似”真正走向“神似”,還原科學探究的本來面目。
[1] 包朝龍.科學探究的“誤區(qū)”及其對策[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5,(6)
[2] 潘定穩(wěn).初中化學實施探究學習的策略[J].化學教學,2005,(10)
[3] 王和平.論化學實驗探究性教學 [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2)
[4] 郝玉梅.淺談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J].化學教學,2008,(1)
[5] 黃美芳.試談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能力[J].實驗教學與儀器,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