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澤平 杭 獻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浙江 杭州 310030)
高一年級的一節(jié)化學課, 在演示完一個實驗后,老師希望學生通過現(xiàn)象, 回答其中所揭示的化學知識,并且提出自己的疑惑。 可是,全班同學都看著老師,個別同學在低聲私語,卻沒有一個同學主動發(fā)言。
[師]怎么沒有同學舉手發(fā)言啊? 難道必須由老師點名嗎? 有沒有同學能夠完成這個任務?
沒有人舉手。
[師]我知道很多同學都有想法,為什么不表達自己的思想?
[師]同學們,你們上一次舉手發(fā)言,是什么時候的事情???
這個問題引來同學們的七嘴八舌,大家各說各的。
[生1]很久以前。
[生2]小學的時候吧。
[生3]幾乎都想不起來了。
[師] 那么何時開始, 你們變得不會舉起自己的手了?
[生]初中開始。
[師]為什么不舉手了呢? 僅僅是因為長大了嗎?
[生]不是的,老師。 因為上課老師要講很多東西,沒有時間給我們舉手了。 光是做題目都來不及了,老師說,不用我們說了,記下來就可以了。
老師無言以對,不知道該說什么。
這是筆者自己在所任教的高一化學課堂上的一段真實片段,當時,我真的不知道該用哪些話來問孩子們,心情變得復雜而沉重。 我們的學生,連舉手回答問題,都要變得很艱難,變得躊躇不前,那他們還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嗎?誰造就了這個局面?這段對話,后來時常回蕩在我的耳邊,每次都讓我前所未有地感覺到自己肩上的責任。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的,他們不斷地努力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 正是這種好奇心在激勵他們積極地在頭腦中構建他們所體驗到的對周圍環(huán)境的認知圖式,而這種圖式隨著他們的成長與更多的知識和記憶能力的獲得, 也會更加精致和成熟。正是他們這種想要了解周圍世界的心理要求激勵他們去研究和構建他們自己的理論并進行應用。 這里的“好奇心”和“感到困惑”說的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科學探究過程是圍繞著所探究的問題展開的,當問題明確了,探究過程才有方向。由此看來,我們的孩子自來到這個世界,就是個“問號”。可是,當他們走入學校,學習知識之后,是否還能保有強烈的好奇心? 是否還是一個個的“問號”呢? 長期以來,我們似乎更習慣于教育學生“解決問題”而忽視了教育學生“提出問題”。 這是導致“問號”成為“句號”的原因所在。
基于此,如何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并將“提出問題”作為科學探究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尋求讓“句號”變回“問號”是每一位化學老師共同面臨且需要探索的命題。
問題意識是指人類認知過程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問題,并產生一種困惑、焦慮、急于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 物質世界充滿了好奇,同學們接觸化學時,各種各樣的實驗現(xiàn)象,物質間的奇怪反應,引起了同學們的極大興趣, 化學課的出現(xiàn)應該是為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供新的生長點。 高中化學課上,同學們學到一些新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和理論, 它不但承擔起對學生心中原有問題解釋的作用, 更應該讓學生的新舊知識間產生新的困惑和探究欲望, 驅使學生積極思考, 不斷提出問題,啟迪新的智慧。 筆者認為,化學的課堂教學不應該純粹是個“去問題”的過程,而是一種產生問題的過程,它應該成為學生問題意識的發(fā)源地。 實踐過程使我們認識到,通過以下這些手段, 可以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精神,課堂里的一個個“句號”重新變回“問號”。
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 懷疑是探求真理的前提和基礎。 化學教學中,我們通過下列方式有意識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和敢于批判。
(1)通過化學史教育,讓學生認識質疑的重要性和真理相對性。 例如可以結合化學知識介紹波義耳、雷利、巴拉爾、柯爾柏等科學家因具有敢于質疑的創(chuàng)新精神而獲得重大發(fā)現(xiàn),相反科學家李比希、維勒因沒有懷疑已觀察到的“異?!爆F(xiàn)象,使他們與溴、釩元素的發(fā)現(xiàn)失之交臂,遺恨終身。 通過化學史教育,讓學生認識質疑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真理都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才可以成立,不存在什么永遠不變的絕對真理。 書本上的某些知識以及對于這些知識的理解與感受只是一部分人的感受,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因此,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都會有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要教育學生不唯上,不唯書,凡事從多角度思考,敢于質疑和創(chuàng)新。
(2)在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提問。 懼怕犯錯誤的心理是阻礙問題意識發(fā)揮的一個重要因素。 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害怕在課堂上發(fā)言,原因很多,曾經失敗的經歷,答錯問題導致的他人的奚落,膽怯于暴露自己的缺點, 這些顧慮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同學們的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消除緊張氣氛,讓學生在寬松、愉快的氣氛中展示自己的個性和才華。 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課堂上減少直白的知識闡述,多用商量,鼓勵的言語,當學生更多地聽到,“誰能試試”“我們一起來…”“你的觀點很有價值”這些的時候,師生之間的距離就縮小了, 寬容學生的差異, 學生才會愿意追求有個性的見解,才會敢于展現(xiàn)自己真實的想法,才會在真理面前爭取與教師平等,學生才會從“知識的奴隸”轉化為“知識的主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才能得以保護和發(fā)揮。
(3)利用“作業(yè)本BBS”,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與困惑。 除了課堂這塊陣地以外,我發(fā)現(xiàn)作業(yè)本也可以成為提高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陣地。 對于高中的學生,由于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尊心也比較強,而且課堂的交流畢竟是有時間限制的,所以,我們鼓勵同學們在作業(yè)本上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者交流化學學習中的困惑。 我們戲稱為,每個人的作業(yè)本都是你的個人BBS,歡迎大家在完成作業(yè)之后發(fā)帖提問, 可以是有關于作業(yè)中的問題,也可以是和作業(yè)無關的化學疑問,我對同學們說,我一定會跟帖的。 經過實踐,我發(fā)現(xiàn)在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措施上,這未嘗不是一個好的辦法。 這個方法相對來說,比較私密一些,由于交流是兩個人之間完成的,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學生的質疑的顧慮,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 對于教師來說,可以從學生的所提問題中,選取一些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在今后的教學中進行全體討論。
我們在“作業(yè)本BBS”中看到同學們提出的“老師,初中老師說和酸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就是堿性氧化物,可是有些資料上說,和酸反應只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就是堿性氧化物,到底有區(qū)別嗎? ”“濃硫酸氧化性很強,將氨氣通入濃硫酸之后,到底是生成硫酸銨,還是發(fā)生氧化還原? ”“氯氣可以將硫化氫氧化,為啥將硫化氫通入氯水中,不一定能看到淺黃色渾濁呢? ”……這些問題,無不閃爍著學生們的智慧的火花,也讓我看到了學生們對化學知識的的強烈欲望, 更讓我感覺到了教師的力量和責任。 當然,學生因生活經驗不足或經驗誤導,或知識儲備不夠或有思維障礙等原因, 而導致所提問題有的過于簡單,缺乏思考價值;有的缺乏主次,籠而統(tǒng)之;有的缺乏科學依據(jù),甚至是錯誤的想法。 教師一定要給予評價,即使是錯誤的想法,也不要全盤否定,要多給鼓勵,找出閃光點,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評價語言要盡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熱情, 要讓學生從老師的評價中看到不足的同時,也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的進步。
在化學教學中,尤其是在課堂上,教師是否留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給學生,或者說創(chuàng)設一些情景讓學生課后去思考,產生更多的問題? 教師在教學中要留有余地,課堂上留點空白,讓學生利用想象填補這片空白,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可以達到“于無聲處勝有聲”的境界,也是強化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研究金屬鈉的化學性質教學中,學生觀察了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實驗現(xiàn)象之后,體會了金屬鈉很強的金屬性。 為了便于同學們更好地去理解金屬鈉的化學性質,我增加了金屬鈉與硫酸銅溶液的實驗,進一步地讓同學們體會了金屬鈉與水很容易反應的性質。 此時,有位同學提出了疑問:金屬鈉與鹽酸反應的時候,是不是實際上就是和水反應呢? 金屬鈉還會和鹽酸中的溶質反應嗎? 此時,不少同學都立刻回答,當然是先和水反應。由于課堂教學的時間原因,我沒有立刻做出判斷。我首先肯定了這位提問的同學, 同時把這兩個小問題,作為課后思考的留給了同學們。 為了引導大家更好地去思考,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yè):
(1)金屬鈉與鹽酸的反應是金屬鈉先和水反應,還是金屬鈉直接就和溶質氯化氫反應?
(2)如何設計小實驗去證明你的答案是正確的?
在后續(xù)的課堂中, 同學們進行了積極的討論和交流,不少同學都覺得,要用實驗的手段去證實金屬鈉與鹽酸反應的過程。 最后大家概括了,如果同樣條件下,金屬鈉與鹽酸反應的現(xiàn)象和金屬鈉與水反應的現(xiàn)象同樣劇烈,那么就說明,金屬鈉在鹽酸中,是先和水發(fā)生置換,然后生成的堿再和鹽酸發(fā)生中和;但是如果同樣條件下,金屬鈉與鹽酸反應的現(xiàn)象比金屬鈉與水反應的現(xiàn)象更為劇烈,那么就說明,金屬鈉在鹽酸中,直接就和溶液中的溶質發(fā)生了反應。 同學們討論結束后,我立刻對比性地演示了兩個實驗,同學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金屬鈉和鹽酸的反應,現(xiàn)象更為劇烈,答案也就十分明了了。 在這次的討論中,甚至還有同學提出了,鹽酸溶液中的氫離子的提供方是溶質還是溶劑? 他認為是金屬鈉和氫離子的提供方進行了反應。 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化學知識還是比較少的,知識構架也很不完整,能夠提出這樣的看法,值得表揚,也說明了同學在課后進行了積極的思考,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和培養(yǎng)。 這樣的一個課堂“插曲”,由于其課內的價值在課外得到了延伸,因而也顯得意義非凡。 可見,當課堂中出現(xiàn)了教師暫時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教師不必回避,有時候反而還要將它們突顯出來,鼓勵學生在課后對遺留問題展開自主探究學習,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讓學生通過另一種渠道主動獲取知識和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 由于課堂是師生交流的最主要陣地,所以教師應把著眼點更多地集中于自己的課堂提問。 根據(jù)學生的水平和教材特點,精心設計問題內容,通過課堂設問的巧妙鋪陳,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熱烈討論,逐步產生自己想要提問的欲望。 同時,教師的提問還要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法等方面為學生起示范作用。 鑒于此,在教師日常教學中,課堂的設問應該多針對知識的難點和重點處設疑, 對于設問的鋪陳采取逐步遞進,逐步深入的步調,多關注學生的知識整合中的困難和障礙,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建構,精心地設計自己的課堂提問,向學生展示發(fā)現(xiàn)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從中受到啟迪,找到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法。 要想讓學生在化學課中產生問題, 教師必須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培養(yǎng)學生用化學學科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生活中現(xiàn)象的習慣,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
在組織高三“溶液中離子濃度關系”的復習教學時,首先我創(chuàng)設7 個相互有關聯(lián)的變式設問:
[問題1]恒溫下,不加入其他物質,哪些過程能使溶質產生的離子減少?
[問題2]溫度恒定的情況下,哪些過程能使水的電離過程發(fā)生移動?
[問題3]思考Na2S 溶液中微粒的種類有哪些? 并請羅列出來。
[問題4] 比較上述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大小關系。(Na2S 溶液)
[問題5]寫出以下溶液中溶質所產生的微粒濃度大小關系(H2S 溶液)
[問題6]以下溶液中離子的種類及大小關系又是如何的情況呢?
NaHCO3溶液(已知該溶液呈堿性)
[問題7]已知某濃度NaHSO3溶液中有關微粒濃度大到小的順序是:
c(Na+)>c(HSO3-)>c(SO32-)>c(H2SO3),則溶液中c(OH-)____c(H+)(填>,<,=)。
通過以上問題的鋪陳,引導學生針對溶液中離子存在的各種平衡進行了思考和討論,幫助學生理解兩大理論(即電離理論和水解理論)的相關知識,運用平衡移動原理,構建思維基點。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問題意識能使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成為知識的積極探求者。 作為教師,在化學教學中,需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轉變觀念,反復審視和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讓學生形成強烈的問題意識,不斷去追蹤問題的解決,同時應用高超的教學技能,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努力探尋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既是教師的職責所在,也是時代的需求。
[1] 楊艷萍. 創(chuàng)造中的問題意識[J]. 發(fā)明與革新,2001,(9)
[2] 邵瑞珍主編.教育心理學(修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 陸偉生.化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化學教學,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