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方 德
(湖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浙江 湖州 313000)
?
湖州,真正的歷史文化名城*
余 方 德
(湖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浙江 湖州 313000)
湖州,楚名菰城,秦名烏程,三國名吳興,至隋始名湖州。太湖自古襟帶四州,唯湖州是以濱太湖而命名的城市?!敖泶罂ぃ瑓桥d第一”、“其冠簪之盛,漢唐以來敵天下三分之一”。千年變革,時事滄桑,中心城區(qū)仍是不規(guī)則的六棱形,古城格局仍清晰可辨,山川精靈猶存,人文古跡未泯。
湖州; 菰城; 歷史文化名城
湖州在舊石器時代——距今100萬年前即有人類繁衍生息。
湖州地處長江下游、太湖南岸、浙江省北部。
湖州是太湖地區(qū)唯一因濱太湖而命名的城市。湖州是浙江省最早建立州治(吳興郡)的四大郡之一。
湖州城治(菰城)是浙江省最早建立城邑的行政建置之一,距今2 300余年。
湖州是浙江省最早的絲綢之府、魚米之鄉(xiāng)、舟橋之地、文化之邦。
“蘇湖熟,天下足?!?/p>
“江表大郡,吳興第一?!?/p>
“其冠簪之盛,漢唐以來敵天下三分之一?!?/p>
“中國書畫史,半部出湖州。”
中國二十四史——湖州人修了三部。
“山水園林甲天下?!?/p>
人文薈萃,踵事增華,文明代作。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焙菥驮谔焯弥醒?。
名臣、良吏紛紛來湖州當(dāng)太守或寓居。
“蔣家天下陳家黨”、“湖州是國民黨半個中央?!?/p>
王朝更迭,建置變化,湖州自立郡以來,一直是郡、州、路、府和縣并治,是浙北政治、經(jīng)濟、文化之中心。
湖州位于“長三角”中間、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天目山尾閭自西南而來,至于城南;東、西苕溪相隨蜿蜒而下,貫流全境,匯合于州門,綰城穿街歸入太湖,從而孕育了這個美麗的城市。
湖州市境東鄰嘉興市及江蘇省吳江縣,西南倚天目高峰,西與安徽省宣州市毗連,南接杭州,北與蘇州、無錫隔湖相望。市轄吳興、南潯二區(qū)和德清、長興、安吉三縣,東西長126公里,南北寬90公里,總面積5 818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區(qū)面積88平方公里。總?cè)丝?60萬人,其中市區(qū)人口109萬人。
長興七里亭遺址和安吉上馬坎遺址的發(fā)掘證明:舊石器時代,距今100萬年前,人類就在湖州這片熱土上繁衍生息。邱城遺址中出土的石犁等農(nóng)具和動物遺骸證明:早在5 000至6 000年前,湖州便進入了農(nóng)耕文明時期。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稻谷、蠶絲織物和絹片證明:新石器時代,湖州先民已開始種植、養(yǎng)殖,過著原始文明生活,而江南也是真正的絲綢和絲綢文化的發(fā)祥地。它的發(fā)現(xiàn),才使“良渚文化”得以確定。
湖州,楚名菰城,秦名烏程,三國名吳興,至隋始名湖州。太湖自古襟帶四州,獨湖州盡納浩渺煙波,瀕湖60余公里,是名副其實的“傍湖之州”,是太湖周邊唯一一座以太湖命名的城市??芍^挹五湖靈氣,綰浙西咽喉;地利得天獨厚,湖山毓其精英。所以,湖州成為大江天府,富擅于江東,秀甲于東南,自古就是“吳越古邑”、“東南望郡”,歷代被并稱為“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文化之邦”。既風(fēng)物長宜,久擅魚米蠶絲之饒,成為江左雄阜;又眾山送青,明漪環(huán)碧,因而人文薈萃,踵事增華,文明代作。其行政建制之初(菰城縣)距今有2 259年,今天的湖州城建城之始(項王城)至今也有2 215年。[1](P2-3)
公元前334年,楚國滅了越國,江東之地歸楚國。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黃歇便以原來吳國的都城“吳墟”(今蘇州)為都邑,并在他的封地江東置縣管理。其中,在“吳墟”的西南方設(shè)置了菰城縣,以“澤多菰草”而名,治于菰城。這也就是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所記的:“于吳墟西南立菰城縣。”當(dāng)時的菰城設(shè)有內(nèi)城(子城)和外城,所謂“重城屹然,工役甚固”,并開東西南北四門,又“起青樓延連十里,西接黃浦”。黃浦是流經(jīng)今湖州城西南妙西鎮(zhèn)杼山東麓的妙西港,可見當(dāng)時菰城縣城的規(guī)模之大。[1](P8)
這一楚國的菰城縣成為了湖州行政建置之始。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分36郡,實行郡縣制,仍于菰城設(shè)置菰城縣。當(dāng)時,建郡立縣多以地方大族或稱雄人物的姓來命名。菰城縣東有烏巾氏(故址在今湖州東八里店烏山村),西有程林氏(故址在今長興縣雉城鎮(zhèn)),都以釀酒聞名。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便以烏巾、程林合稱,將菰城縣改稱烏程縣,但縣治仍設(shè)在菰城。直至秦亡漢興之際,烏程縣治才往北遷到楚霸王項羽在秦末所建的項王城。這樣,菰城作為縣治,繁華興盛延續(xù)了約30個春秋,至今城垣保存完好,系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之所以稱作“下菰城”,抑或因地理位置在“吳墟”西南,在項王城之南,古人以北為上。[2](P6-7)
那么,項王城則成了今中心城市湖州城的始祖。項王城地處東、西苕溪合流的北面,臨霅溪而建,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步發(fā)展成為著名的江南重鎮(zhèn)、歷史名城。
“項王城”周1里367步,東西237步,南北136步,城墻高筑,四周開城壕(護城河)。晉時開始修筑羅城,周圍數(shù)里,項王城包在其中,于是被稱為“子城”。
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吳國的末帝孫皓以東西苕溪“悉注烏程”的地域特點,下詔在兩苕流域之內(nèi)以烏程為郡治,取“孫吳中興”之意,設(shè)置吳興郡,郡治與烏程縣治同署于項王城內(nèi)。這是湖州郡州級建制之始,“吳興”之稱即始于此時(此時杭州、嘉興均為縣治)。吳興郡初轄烏程、陽羨(宜興)、永安(武康)、余杭、臨水(臨安)、故鄣、安吉、原鄉(xiāng)、於潛9個縣,其地域北達今江蘇省宜興市,東至江蘇省吳江市之平望,南含余杭、臨安市,西壤安徽省之郎溪、廣德縣。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烏程縣分出西鄉(xiāng)之地設(shè)置長城(長興)縣,分出東鄉(xiāng)之地設(shè)置東遷縣(隋·開皇九年[公元588年],復(fù)并入烏程縣),吳興郡轄11個縣,從此成為東南望郡。[3]
東晉時吳興郡治修筑羅城。明代徐獻忠的《湖守李公增建都城碑》說:羅城周圍“不數(shù)里而遙”,項王城因在羅城之內(nèi)而稱“子城”。至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以因濱太湖為名置湖州,從此有了“湖州”的稱謂。以后,唐宋兩朝的湖州州治、元代的湖州路治、明清兩朝的湖州府治都署于子城。
烏程縣在唐·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成為“望縣”。這一年也是大書法家、文學(xué)家、政治家、軍事家顏真卿在湖州當(dāng)刺史的第五年。至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烏程縣分出東南15個鄉(xiāng)設(shè)置歸安縣,縣名取吳越王錢氏納土歸宋之意。這時的湖州轄烏程、歸安、長興、德清、武康、安吉6縣,此格局延續(xù)500多年。至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從安吉縣分置孝豐縣,湖州府從此管轄7個縣。自分設(shè)歸安縣后的1 000多年中,湖州城既是州(路、府)治,又是烏程、歸安二縣附廓,所以城內(nèi)有三衙三學(xué)(孔廟)。至民國肇始,取消府制,合烏程、歸安兩縣為吳興縣,與湖州市并治。此后,縣、市多有合、分。1983年以前,湖州為浙江省嘉興地區(qū)駐地。1983年,撤地建市,成立湖州、嘉興兩個省轄市,湖州市轄城、郊二區(qū)和長興、德清、安吉三縣。[2](P9-10)1988年11月,撤銷城區(qū)、郊區(qū)建制,市直管鄉(xiāng)鎮(zhèn)。1993年9月,復(fù)內(nèi)設(shè)城區(qū)、南潯、菱湖三個派出區(qū)。2003年3月,正式成立吳興、南潯兩個行政區(qū),湖州市于是轄二區(qū)三縣。
作為東南望郡,湖州一直是江東的重鎮(zhèn)。這從唐宋歷史名人的歷史論斷中即可見一斑:
唐代文學(xué)家顧況在《湖州刺史廳壁記》中說:“江表大郡,吳興為一……其貢橘、柚、纖、縞、茶、纻,其英靈所誕、山澤所通、舟車之會、物土所產(chǎn),雄于楚越,雖臨緇之富不若也。其冠簪之盛,漢唐以來敵天下三分之一?!彼未膶W(xué)家蘇軾在《墨妙亭記》中寫道:“吳興自東晉為善地,號為山水清遠。其民足于魚稻蓮蒲之利,寡求而不爭。賓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風(fēng)流嘯詠、投壺飲酒為事?!?/p>
以上論斷高度概括了湖州山水清遠、美麗富饒的地域特點,是說湖州地靈人杰,不僅物產(chǎn)之豐、經(jīng)濟之富勝過春秋戰(zhàn)國時周王朝之都臨淄,雄踞于東南,而且“冠簪之盛”占到了天下三分之一。漢晉以來“江表大郡”的湖州“一歲或稔,則數(shù)郡忘饑”,至唐宋時已成為“東南奧區(qū),國之倉廩”,所以才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同時又成為蠶絲重要產(chǎn)區(qū)。到了明代,湖州成了“絲綢之府”,則如文學(xué)家茅坤所說:“如我湖歸安之雙林、菱湖、璉市,烏程之烏鎮(zhèn)、南潯,所環(huán)人煙小者數(shù)千家,大者萬家,即其所聚當(dāng)不下中州郡、縣之饒”,區(qū)區(qū)一個市鎮(zhèn)即可敵過中原一個縣乃至一個府。歷史地看,湖州在諸如漢末、兩宋之交、南宋末、元末等亂世之隙基本上都保全了一方樂土,天下士、商大族都來定居,郡城湖州因此成為“四方販夫去留闐隘,偉哉一都會”。明代方輿學(xué)家、文學(xué)家徐獻忠的《吳興掌故集》記載當(dāng)時情形說:“吳興介在蘇、杭之間,水陸?zhàn)埼种a(chǎn),實過兩郡?!碑?dāng)時的學(xué)者王士性也說:“浙十一郡惟湖最富,蓋嘉湖澤國,商賈舟航易通各省,而湖多一蠶,是每年有兩秋也?!边@些都道出了湖州作為“魚米之鄉(xiāng)”和“絲綢之府”的真實原因。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湖州就在天堂中央,應(yīng)該名不虛傳。[1](P64-65)
蘇東坡所謂“吳興自東晉為善地,號為山水清遠”,不僅說了湖州地方之富饒,同時盛贊湖州景物之清麗。就東西苕溪整個流域而言,西南部及西邊多蒼山竹海,銀瀑碧水縈回其間,東、西兩苕與長興水系在東部平原散作千港萬湖,形成密集的河網(wǎng)湖群,天目山脈尾閭的青山翠峰由西向東綿延,山水相映,構(gòu)成這一地區(qū)特有的秀麗勝景,所謂“水逶迤而清遠,山連屬而秀拔”,即所謂“山水清遠”。
湖州城處于山地與平原接壤地帶,城北、南、西三面為群山環(huán)擁,東部為水鄉(xiāng)澤國,北部為浩渺的太湖,形成北枕太湖,山水環(huán)繞的美麗格局。子城城墻雖然在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時被拆除,但那時以子城為中心,沿四交八叉的河港筑屋建街,與羅城城墻的6座水、陸城門連成一體所形成的水城格局已經(jīng)完美。東苕溪和西苕溪兩條主要水系匯經(jīng)湖州城后,北流注入太湖,其中東苕溪一路入定安門(南門)為霅溪,一為漕瀆(俗稱苕溪)。苕、霅二水在城中與許多支港、湖漾連成回環(huán)。居民則瀕水而居,尤其南街、東街之間,有縣河、月河漾、浮霞墩、貴涇浦、月河、蓮花莊、橫塘、旱瀆等水交織,從而形成為歷代稱道的“水晶宮”格局。這就是唐·開成三年(公元838年)湖州刺史楊漢公《題郡城樓》詩所描繪的情形:“吳興城闕水云中,畫舫青簾處處通。溪上玉樓樓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宮?!?/p>
湖州歷史悠久,山水清遠,且演繹著豐富的地方文明,涌現(xiàn)出一代又一代的風(fēng)流人物。雖歷經(jīng)千年變革,時事滄桑,但時至今日,中心城區(qū)仍呈不規(guī)則的六棱形,古城格局仍清晰可辨。子城城墻、小西街、頔塘和衣裳街的建筑依然存在。文化資源如莫干山是享譽中外的清涼世界、避暑勝地,龍王山為天目山最高峰,更著名的是黃浦之源和植物王國。湖州城四周的蒼弁、道場、金蓋、西塞、峴山、顧渚、碧巖諸山,峰巒蒼潤,蒼秀疊翠,各具文化內(nèi)涵。州之東有歷史文化名鎮(zhèn)——南潯古鎮(zhèn),有湖筆之都善璉,非文化遺產(chǎn)綾絹之地雙林、練市。州之南有山水生態(tài)風(fēng)光勝地安吉,州之西有唐代貢茶園、活化石揚子鱷自然保護區(qū)、灰?guī)r保護區(qū)“金釘子”諸勝。州之北有煙波浩瀚的太湖和太湖小梅口風(fēng)景區(qū)。竹筍、茶園、老字號、書畫文化、民國文化……豐富又深厚。“中國書畫史,半部出湖州?!睍嬅矣校翰懿慌d、張僧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燕文貴、趙孟頫、王蒙、錢選、沈銓、吳昌碩、王一亭、費新我等等。中國二十四史,湖州人修了三部:沈約之《宋書》、姚察、姚思廉之《梁書》、《陳書》。陸羽《茶經(jīng)》寫于湖州,《二拍》又是湖州人所寫。詩詞大家、文學(xué)家、彩印、藏書更具影響。
山川精靈猶在,人文故跡未泯。全市現(xiàn)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處。范蠡、西施遺址猶存,鮑照、柳惲、顏真卿、張志和、李賀、杜牧、李商隱、黃庭堅、蘇軾、秦觀、陸游、姜夔、趙孟頫、文徵明、鄭板橋等歷代名人流連處尚在。吳承恩、孟郊、陳霸先、鈕福保、吳昌碩、沈尹默、王一亭、陳英士、胡宗南、張靜江、錢壯飛、徐遲等大家們的故事、家園或遺存,都已流傳或留存下來,急需我們后人找出來,保下來,亮出來,串起來,傳出去。
改革開放以來,湖城已經(jīng)獲得浙江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魅力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huán)保模范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中國最安全城市、中國雙擁模范城市等榮譽。
2010年,湖州市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1 301.56億元,增長12.1%;財政總收入172.3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97.27億元,分別增長17.5%和21.6%;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729元,農(nóng)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3 288元,分別增長10.5%和13.1%。
當(dāng)前,湖州已進入“十二五”發(fā)展時期,正在加快調(diào)整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著力建設(shè)具有湖州特色的現(xiàn)代產(chǎn)業(yè)體系;堅持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全面推進新型城市化和新農(nóng)村建設(shè);深入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zhàn)略,用強烈的文化意識來規(guī)劃城市,建設(shè)城市,加快建設(shè)創(chuàng)新型城市;深化生態(tài)建設(shè),全面提升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水平;著力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積極推進文化強市和文化名城建設(shè);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wù)均等化,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深入推進各領(lǐng)域改革,進一步提高名城文化保護和文化內(nèi)涵,促使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早日申報成功。
[1] 余方德,嵇發(fā)根.湖州古今概覽[M].合肥:黃山書社,2007.
[2] 嵇發(fā)根.湖州----流淌在山水之間的文明[J].中國文化遺產(chǎn),2006,(6).
[3] 湖幫網(wǎng).湖商----湖州永遠的驕傲[EB/OL].www.hubangcn.com,2008-11-12.
Huzhou,aRealHistoricalandCulturalWell-knownCity
YU Fang-de
(Office of Huzhou Local History Research, Huzhou 313000, China)
Huzhou is a city, which was called Gucheng in the period of Chu, Wucheng in Qing, Wuxing in the end of Han, and Huzhou from the beginning of Sui. The Taihu Lake has been related to the four cities with “zhou”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but only Huzhou was named after the Taihu Lake. “Of Jiangdong areas, Wuxing was the most powerful”. Because of its prosperity, it had been richer and more powerful than a third of the country since Han and Tang Dynasty. Through all its changes and vicissitudes of thousands of years, the city centre still remains its irregular hexagon, and the pattern of the ancient city appears legible.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it are beautiful and attractive, and its culture and historical sites are not vanished.
Huzhou; Guche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well-known city
2012-04-17
余方德(1943-),男,安徽霍山人,研究員,主要從事地方史志研究。
G127
:A
:1672-2388(2013)02-0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