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騰,楊 云
(1.寧夏大學 西夏學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21;2.寧夏社會科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馬福祥(1876—1936),字云亭,回族,世居臨夏縣韓集陽洼山。在紛繁動蕩、民族矛盾尖銳的西北社會,馬福祥作為寧馬集團的發(fā)軔者,不僅經營培植家族的勢力,還不遺余力地推動寧夏回族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在寧夏創(chuàng)建清真小學,支持省立第八師范學校,創(chuàng)辦蒙回師范學校,成為近代回族上層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中的代表人物,對寧夏地區(qū)的回族教育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寧夏是我國回族的重要聚居區(qū)之一,深處內陸邊遠地帶,人民貧困。在19世紀中下半葉新學開辦以前,今寧夏共有儒學11所,其中府學1所、州學2所、廳學2所、縣學6所,在回民聚居區(qū),特設“回民勸學所”3處。交通閉塞、經濟落后、民族宗教等原因,進學堂就學者僅為少數官宦、士紳和殷富子弟。所學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近代國民教育與這里無緣?;刈迕癖娺M入學堂就讀者更是廖若星辰。經堂教育成了回族子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
近代寧夏的初等教育,以創(chuàng)辦普通小學為主,特設清真小學為輔的國民教育。馬福祥為了消除回族民眾的顧慮,在所創(chuàng)辦的學校名稱之前,均冠以“清真”字樣,吸引回族子弟入學就讀?;刈宓拿褡褰逃?,由經堂教育的單一型開始向以回民普通教育為主兼有宗教教育的多元化轉換。清真小學中修身、國文、算術、手工、圖畫、唱歌、體操等課程的開設,也是以國民教育為目的轉型。職業(yè)教育、回族女子教育、幼兒教育、師范教育、社會教育,也從無到有發(fā)展起來。為回族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西北回民起義失敗后,左宗棠提出過強化教育的主張,在海城、化平、平遠、寧靈(今均屬寧夏地區(qū))等地也辦了不少義學。左宗棠把大批陜西回民強行遷至化平地區(qū)的白面河(今天寧夏涇源縣,改名為北面河)和圣女川(改名為圣諭川,表示銘記清帝圣諭之意)后,還限令化平廳籌建書院,限三個月完工,并親自定名為“歸儒書院”[1]。強迫回民子弟入學讀書,習禮義。這些舉措對于提高回族的文化素質確實有益,但是這些學校的教育目的是灌輸儒家思想、宣傳民族同化政策,而且采取的是強迫措施,故此回族子弟入學者甚少。后又增設義學一所,情況與“歸儒書院”相當。
馬福祥是回族上層人士,他與回族民眾有著先天的親緣關系,更能被回民民眾所接受。馬福祥在所捐辦的學校名稱中都冠以“清真”字樣,容易吸引更多的回族民眾送子弟入學就讀。像馬福祥這樣的回族上層人士的覺醒影響到越來越多的民眾,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重教輕學”的習俗。寧夏到1949年已有10余名大學生、200余名中學生和1000余名小學生[2]。西北地區(qū)的寧夏教育能有如此成就,馬福祥功不可沒。馬福祥親力親為,團結回族同胞,使寧夏地區(qū)的回族民眾從“讀書叛教”的傳統思維中走出來,接納近代的教育,對于提高回族群眾的文化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馬福祥創(chuàng)辦的學校,回漢子弟兼收。清真學校也聘請漢族教師。這一時期的寧夏辦學,無不滲透著回漢民族協作辦學的新氣象。
寧夏回族聚居,回漢雜居。清朝對回族的歧視政策,以及左宗棠平定西北回民起義以后實施的民族政策,更使得寧夏地區(qū)民族矛盾加劇。馬福祥親身經歷過河湟事變,對于回漢矛盾一直是痛心疾首,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強調要維護民族團結。以至于在甘督之爭中,為了避免引起漢族群眾的誤解,主動放棄,并通電全國說:“回漢世仇,馬福祥不能當督軍?!盵3]
馬福祥在教育上的觀念影響到其子馬鴻逵,馬鴻逵捐獻私財、籌集經費辦學,也是為了“繼承先人遺志”[4]。到了馬鴻逵與虎嵩山合作開辦的寧夏中阿學校,更是把“溝通漢文化”作為其辦學宗旨之一。該校的校歌中強調:“漢回本屬一教,只因信教互殊,遂各分門別戶,彼此干隔不睦,至互釀慘禍,不一而是,舊習破除,恢復國族?!盵5]說回漢本屬一教,確屬牽強。然而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下,能夠強調破除舊習,溝通回漢文化對加強民族團結卻有裨益。學校中對回漢等各民族子弟的兼收,使回漢子弟有機會互相接觸、互相了解,對于消除歷史上的民族隔閡大有裨益。
據《朔方道志·學校志》記載,自民國4年(1915年)以后,馬福祥在寧夏境內共創(chuàng)辦初高級清真小學60余所。
寧夏縣清真小學
納家戶高級清真小學:民國8年(1919年)護軍使馬福祥創(chuàng)辦,附設初級小學一所,馬福祥捐銀1500兩。
縣屬初級清真小學4所:保家戶、通昌堡、通貴堡、司家橋各一所。學款:保家戶,馬福祥捐錢110串,通昌堡捐錢100串,通貴堡捐錢150串,司家橋捐銀60多兩。
寧朔縣清真小學
縣屬初級清真小學5所:南關、西門外、新城門、新水橋、大禮拜寺各一所。學款:南關馬福祥捐錢550串,西門外捐錢380串,新城門捐錢450串,新水橋捐錢300串,大禮拜寺捐錢90余串。
中衛(wèi)縣清真小學
縣屬初級清真小學2所:耍崖山、張恩堡各一所。學款:耍崖山,馬福祥捐錢50余串。
平羅縣屬清真小學
寶豐高級清真小學
石嘴山高級清真小學
縣屬初級清真小學14所,有黃渠橋、南長渠、北長渠、東永潤東甲、東永潤西甲、靈沙堡、外紅崗、李剛堡、惠威堡、渠口堡、通福堡、清水堡、靈沙堡下甲、本城老戶各一所。學款:李剛堡,馬福祥捐錢250串,清水堡捐錢210余串。
靈武縣屬清真小學
崇興寨清真高級小學校,學款:馬福祥捐錢210余串。
吳忠堡清真高級小學校,學款:馬福祥捐錢500余串。
金積縣清真小學
本城清真高級小學校,在城內。附設初級小學一所,學款:馬福祥捐錢600余串。
縣屬清真初級小學校8所,本城、金積堡、秦壩堡、漢伯堡、忠營堡、漢王堡、大紅溝、馬家河各一所。
鎮(zhèn)戎縣清真小學
韋州堡清真高級小學校,附設初級小學校,學款:馬福祥捐錢1000余串。
預望堡清真高級小學校,附設初級小學校,學款:馬福祥捐錢500余串。
同心城清真高級小學校,附設初級小學一所,學款:馬福祥捐錢500余串。
縣屬清真初級小學校6所,韋州堡、夾道堡、八方、溝南排、溝北排、顧家堡各一所[6]。
這些清真小學的創(chuàng)立,開創(chuàng)了寧夏回族國民教育的先河。這些學校的教育,有別于傳統的重理學教化,輕知識傳授的儒學教育,也不同于重口耳相傳的經堂教育。國民教育的內容和思想的引入,使這些學校成為寧夏近代回族國民教育的試驗田,馬福祥也成了寧夏近代國民教育的先驅者之一。
民國7年(1918年),省政府撥銀3000兩設立省立第八師范學校。民國8年(1919年),在馬福祥的資助下,寧夏又創(chuàng)立蒙回師范學校?!敖淌伊?,教員室五座,學生自習室二十八間,儲藏室兩間,操場二百九十方丈(校附設初高級小學校),全系自置自修私產。課程:修身、歷史、國文、算學、地理、經學、理科、體操、手工、圖畫、樂歌、國語、英語、蒙文。監(jiān)督一員、校長一員、教員十一員,學生師范科畢業(yè)三十二名,高小科三次畢業(yè)共六十八名?!薄皥D書、修身、掛圖作法圖、歷史掛圖、地理圖需用教科器械、架杠、啞鈴、槍枝、皮球、風琴及手制地球儀、計算器共十余種?!盵6]
寧夏一省創(chuàng)辦了兩所師范學堂。所設課程也一改傳統儒家教育,代之以現代的國民教育內容。而且培養(yǎng)出了寧夏最早的本土師資力量,這對寧夏的經濟、文化發(fā)展大有裨益。各地師資缺乏問題得以部分緩解,使寧夏教育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
寧夏的師范教育不僅強調知識理論學習,傳統的國學內容、近現代最為強調的理科、手工以及英語等都是必學的內容。還考慮到了寧夏當時的實際情況,在左旗等蒙古族聚居區(qū)開設了蒙語。
蒙回師范學校注重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也注重身體素質的鍛煉。在課程設置中有體操一節(jié),在學校設架杠、啞鈴、槍枝、皮球等體育用具,具體的體育用具使用情況及其效果,在《朔方道志》中沒有記載,然而在辦學伊始和經費并不寬裕的情況下,添置這些體育設施,相信其辦學者的初衷一定是要這些體育用具有用武之地。馬福祥的體育教育思想還影響到其子馬鴻逵,馬鴻逵動輒舉辦運動會,提倡學生身體素質的鍛煉,不能避免地受了其父馬福祥的影響。
蒙回師范學校在書本知識之時,也是注重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在課程設置中有手工一節(jié),在教學用具中有掛圖作法圖、手制地球儀、計算器等。具體使用過程不得而知,然而從課程設置和教學用具的選擇中,可以看出馬福祥在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方面有一定的考慮。
[1]吳忠禮.寧夏近代歷史紀年[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72,79.
[2]陳育寧.寧夏通史·近現代卷[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298.
[3]魏紹武.陸洪濤督甘始末[A].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1輯[C].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6.
[4]明如.寧夏邊疆教育概況[J].新寧夏,1946(2-3).
[5]李建國.試論回族上層人士在發(fā)展甘寧青地區(qū)回族近代教育中的貢獻[J].青海社會科學,2007(5).
[6]朔方道志:卷十·學校志·學校[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