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躍明
(河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的基礎性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課”)承擔著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從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并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功能?;凇霸碚n”教材體系的抽象性和凝練性,將教材文本演化為有效的教學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原理課”教學體系的建構(gòu)應該扎根中國語境,契合時代精神,融合大眾意趣,體現(xiàn)人文關(guān)照。
毛澤東認為,在建立中國新文化和新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盡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以為發(fā)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鏡”;同時“應當以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盵1]經(jīng)過近百年的發(fā)展,中國文化的“借鏡”——馬克思主義已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不再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他者”,而是當代中國文化和教育的“魂”和“體”。在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中,國家要不斷強化本民族對于人類先進文明的話語權(quán)。黑格爾曾說:“一個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語言來習知那最優(yōu)秀的東西,那么這東西就不會真正成為它的財富,它還將是野蠻的。”[2]馬克思主義要成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不僅要體現(xiàn)在學科體系的建設上,還需要體現(xiàn)在教學體系的建構(gòu)上。立足中國語境去討論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不是用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性去化解馬克思主義的普適性,也不是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適性去解構(gòu)傳統(tǒng)文化的個性,而是相互改造、有機融合形成馬克思主義的中國話語體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民族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的一部分,凝聚和傳承著中國數(shù)千年的民族智慧和理論修養(yǎng),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根基,它不斷激起我們精神返鄉(xiāng)的沖動。馬克思主義應該有主動將自己納入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魄力,但決不是簡單地用其原理去迎合中國文化與中國體驗以獲得民族形式,而是要尋找兩者共同的學理和心理基礎。
“原理課”的教學設計和組織應主動借助中國文化的處境和范疇,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在唯物論、辯證法、歷史觀、經(jīng)濟思想及理想社會等諸多方面都有相互貫通的可能性。在本體論方面,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傳統(tǒng)中的“氣”被理解為不依賴于人類意識的具有廣袤性和運動性的客觀存在[3],體現(xiàn)了與物質(zhì)一元論內(nèi)在的一致性。在時空觀方面,“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4]中的宇宙構(gòu)成了中國式的時空范疇,而“世”與“界”亦是。在辯證法方面,中國哲學形成了以“陰陽”和“易”(變化)為代表的范疇體系和理論大廈?!拔餆o孤立之理”[5]對應了事物普遍聯(lián)系的原理,世界萬物組成一個相互聯(lián)系并通過陰陽五行相互貫通的統(tǒng)一整體,而“易”本身就承載著變化之理,“日新之謂盛德”更是將事物的永恒發(fā)展視為大德。[6]“凡事無不相反以相成”[7]、“陰陽接而變化起”[8]、“有像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9]等展示了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及其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在認識論方面,荀子開創(chuàng)的可知論和“學至于行而止”[10]的知行觀影響深遠;墨子則將圣王之事(間接經(jīng)驗)、耳目之實(直接經(jīng)驗)、人民之利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在“明天人之際”的同時,中國古代思想家“通古今之變”,提出了天命、天道等諸多歷史觀范疇,其中也不乏與唯物史觀可以相謀和的一些觀點。如“倉廩實則知禮儀”[11]、“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12]涉及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3]、“自古至于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14]蘊含著樸素的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色彩;荀子的“天行有常論”和王夫子的“理勢相成說”更是有關(guān)歷史規(guī)律的真知灼見。在經(jīng)濟思想方面,有以“八谷亦一賤一貴,極而復返”[15]為代表的價格波動論,以《錢神論》(魯褒)為代表的貨幣拜物思想,以“民非作力毋以致財”[16]的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論,清代王茂蔭的貨幣理論思想論甚至曾被馬克思放在《資本論》中討論。另外,以士農(nóng)工商為代表的社會分工、以男耕女織為代表的自然經(jīng)濟、以清明上河圖和交子為代表的商品經(jīng)濟,以及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當代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足以成為政治經(jīng)濟學的解讀對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及其心理預期成為我們理解社會理想和理想社會添加了中國元素、從“天下為公”到“民胞物與”、從《桃花源記》到《大同書》,從“耕者有其田”到“民生主義”,社會主義學說能在中國發(fā)芽生長開花結(jié)果,跟我們的民族文化土壤不無關(guān)系。
馬克思主義既是時代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時代變革的理論武器。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每個時代自然及社會科學的發(fā)展、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推進為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提供了不同的場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新。以思想來把握時代是社會科學的一個基本任務,也是原理課教學的應有之義。首先要有問題意識,因為問題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xiàn)自己精神狀態(tài)最實際的呼聲”[17]。馬克思主義是關(guān)注和反思時代重大問題的學問,具有與時俱進的同步性和前瞻性,要緊扣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競爭中合作的時代母題,擺脫戰(zhàn)爭和革命的舊時代烙印。其次要有批判意識,缺乏批判性的社會理論是沒有前途的。馬克思主義正是創(chuàng)立者們在對以往人類文明成果加以批判、檢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從本質(zhì)上是批判的、革命的,而呵護新事物的成長也是批判的一部分?!捌婆f立新”既是馬克思主義展望未來社會的重要方法,更是我們理論工作的根本任務。
“原理課”教學也應當遵循時代性的維度,從基本原理中衍生出能夠反映時代特征、時代氣息、時代任務和時代趨勢的內(nèi)容。在物質(zhì)觀方面,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引發(fā)了哲學層面的物理學危機?,F(xiàn)代物理學并沒有否定世界的物質(zhì)基礎而是將人們對物質(zhì)以及運動觀和時空觀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很多懸而未決的命題為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問題,諸如信息的哲學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極限會在哪里?在實踐論和認識方面,人類實踐活動是社會物質(zhì)性的重要體現(xiàn),那么虛擬實踐又該如何認識?馬克思主義本身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哲學的實踐論轉(zhuǎn)向,其認識論歸結(jié)到一點,就是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其實踐論歸結(jié)到一點,就是遵循真理和價值尺度。在歷史觀方面,首先,我們應當在時代場域中解讀社會發(fā)展的動力系統(tǒng),如,當今世界各國的階級(階層)狀況;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的表現(xiàn)和可能趨勢;科學技術(shù)對當前生活以及未來生活的影響等。其次,應該賦予歷史主體理論予時代內(nèi)涵。我們不僅要把現(xiàn)實的人還原為社會的、實踐的、能動的人,還應該從當代各個學科的人性假設理論中去尋找作為人的具體性。第三,群眾史觀的講述中更應關(guān)注歷史人物之外的普通個人。人類在歷史中的自我實現(xiàn)終究還要歸結(jié)到個體的合力,那些來自民間的平民英雄和“最美人物”,在平凡中彰顯了和詮釋了人性的光芒,以自己的方式影響著一個時代,并感動和激勵著一代人。在資本主義論方面,我們的教學就是要“揭露現(xiàn)代社會的一切對抗和剝削形式,考察它們的演變,證明它們的暫時性和轉(zhuǎn)變?yōu)榱硪环N形式的必然性”[18]。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不僅僅是資本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學說,撇開資本主義的外殼,對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亦有很強的解釋力。深入了解西方的供求價值論、效用價值論對于我們科學理解勞動價值論不無裨益。生產(chǎn)要素參與使用價值生產(chǎn)的觀點,是我國現(xiàn)階分配制度的理論依據(jù)之一。我們也要對剩余價值做出符合現(xiàn)實的解釋,資本不僅僅可以姓私,也可以姓公,只不過剩余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被占有的對象不同。對于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出現(xiàn)的一些新現(xiàn)象,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不宜一味地否定或肯定,我們既要關(guān)注金融危機和占領(lǐng)華爾街的運動,也要關(guān)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人福利提升乃至新社會因素孕育的現(xiàn)實。全球化不再僅僅是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在全球化進程中不迷失自我,也是值得深思的。在社會主義論方面,制度如何實現(xiàn),本質(zhì)如何體現(xiàn),改革如何推進,無產(chǎn)階級政黨如何建設,這些都是時代交付給我們的課題,只要有直面問題的勇氣,我們的課程才能真正跟上時代的腳步。
毛澤東說過:“什么叫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nóng)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19]??梢姡c大眾的語言相通是大眾化的重要形式,而與大眾的情感相通則是大眾化的內(nèi)在本質(zhì)。文件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政治導向的,精英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學理導向的,而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受眾導向的。用國家主導的文化引領(lǐng)人民群眾的主流文化并影響具有市民社會特色的流行文化,實現(xiàn)政治表述和學術(shù)話語向大眾心理的轉(zhuǎn)變,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現(xiàn)實路徑。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文化型精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的橋梁,承擔著對理論進行解讀進而向?qū)W生傳播的職能。當前馬克思主義原理教學存在傳而不通、曲高和寡的情形,這不是因為理論的晦澀,而是因為我們的理論傳播不夠藝術(shù)。毛澤東認為傳授知識應該采用如下方法:啟發(fā)式、由遠及近、由淺入深、說話通俗化、說話要明白、說話要有趣味、以姿勢助說話等[20]。顯然,這樣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霸碚n”教學體系建構(gòu)一是要有利于教師布道,二是要有利于學生接受,做到從根本上實現(xiàn)“原理課”,從可信者向可愛者的轉(zhuǎn)變。
我們的教學過程要滲透大眾意趣,但要避免簡單化和庸俗化的傾向,能在學術(shù)向度上給人以理性沉思,在精神向度上給人予感性愉悅,在價值向度上給人予德性崇善。首先,“原理課”教學應該“以理服人”。理論的魅力在于它說理透徹的邏輯力量,在于它源于實踐而高于實踐的理論品格?!袄碚撝灰f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1]理論教學不應沉淪于當下的現(xiàn)實,不應回避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應該尋找到理論成果與學生所關(guān)心的話題之間的思想融合點。只有徹底說明白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學生才能從心底接受。其次,“原理課”教學應該“以言動人”。列寧曾說:“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簡單明了?!盵22]馬克思在《資本論》創(chuàng)作過程中經(jīng)常使用圣經(jīng)故事和莎士比亞小說等典據(jù);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則用日常講話的方式和深入淺出的事例賦予馬克思主義哲學鮮活的生命;而《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乃至毛澤東語錄的語言凝練方式也值得我們借鑒。我們在對教材文本進行編碼和解碼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所在,將嚴謹?shù)恼握Z言和晦澀的學院語言轉(zhuǎn)換為生動活潑、清新樸實的大眾語言,甚至可以使用學生喜歡的時尚語言,但決不能嘩眾取寵,說一些假大空的話。第三,“原理課”教學應該“以形化人”。我們的教學過程應充分發(fā)揮大眾文化的作用和大眾傳媒的趣味性、娛樂性、形象性。大眾文化是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場所,誰能俘獲受眾的心,誰就能獲得文化領(lǐng)導權(quán)。好萊塢影片就很好地發(fā)揮了潛移默化地宣揚美國國家精神的功能。流行音樂、電視劇、電影、話劇、小品、廣告和漫畫等大眾媒介為原理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素材,如圖書《漫畫資本論》和《畫說馬克思》;電視紀錄片《思想的歷程》;電影《摩登時代》等。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從“馬克思的腳印”真實性探討中獲得“不唯書”的認識、從“腦體倒掛”的現(xiàn)象探討復雜勞動理論的現(xiàn)實困境、從“占領(lǐng)華爾街運動”的各種口號剖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第四,“原理課”教學應該“以情感人”。教師應該向?qū)W生傳遞正向情感,教師首先要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堅定地實踐“我所說的皆是我所信仰的”的理念,并將這種信念轉(zhuǎn)化為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一個成功的教師,不能因為有所懷疑而盲目“憤青”,也不能違心地說一些連自己也不信的話,這樣的情緒只能使我們的“原理課”在學生的心中更加“無位”。除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大愛”,教師還應該有一種對學生的“小愛”,通過“移情”體驗,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擯棄代溝、消除隔膜,感受學生所思所想所疑所惑,進而從知識體系中找到一個提升課程吸引力的突破口,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渴望。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同時又體現(xiàn)出對人的發(fā)展和人生境遇的真實關(guān)照。馬克思主義在宏觀層面考察了社會形態(tài)與人的發(fā)展狀態(tài)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在微觀層面確立了基于生存資料、享受資料和發(fā)展資料的生活樣態(tài)的分析范式。人生的意義最終歸結(jié)到人生的境界,為了生存資料而奔波的狀態(tài)契合馮友蘭人生的四境界說中的自然境界狀態(tài),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作為人類發(fā)展的最高境界,與天地境界有異曲同工之處。馮友蘭說,“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23],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使命所在。馮契在提出“化理論為方法”的同時,提出了“化理論為德性”的命題[24],給我們的“原理課”教學以重要啟迪。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來源于社會生活的實踐,它的政治經(jīng)濟學架起了哲學通往現(xiàn)實社會的橋梁,而它的科學社會主義論證了理想的社會生活在此岸世界實現(xiàn)的必然性?!霸碚n”內(nèi)容的宏大敘事使得我們的教學往往突出了宏觀社會生活和認知活動,卻忽視了個體的意義生活和價值活動。為了塑造具有真善美之自由人格的人,“原理課”教學要“沖破符號知識構(gòu)成的封閉式圓圈”[25],不應該僅僅著眼于知識的傳授,而是應該在知識體系的架構(gòu)中更多地滲透進生活的邏輯,讓學生沐浴在理論對人社會生活、精神生活和信仰生活的關(guān)切之中,獲得生存體驗、生活智慧和生命意義并成就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離開了生活世界的情境,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屬性和人文屬性必然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并最終會被生活所遺棄。
“原理課”教學理當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心靈世界,倡導德化的生活,將理論體系轉(zhuǎn)化為人生價值體系和終極信仰體系。我們要善于挖掘和升華知識背后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智慧,并將其作為教學活動的常態(tài)。通過教學,幫助學生認識自己以及自己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比如,“我是誰,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讓學生在人與世界的關(guān)系的反思中感悟存在的價值,在生活的理想的燭照下成就理想的生活。在緒論部分中,要向?qū)W生充分展示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勞苦大眾奮斗的一生以及他們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芒,使學生在獲得心靈震撼的同時見賢思齊。人的實踐是自然和人類社會分化和統(tǒng)一的基礎,因此人要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樹立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觀念。社會生活決定意識,而意識又具有能動性,決定了人應該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改造主客觀世界的欲望和志向。人的現(xiàn)實本質(zhì)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這是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的理論基礎,人們要學會相互幫助,還要注重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在探討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時,要讓學生明白平凡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跡,所以要腳踏實地、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在認識真理和價值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在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講述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時候,可分析生與死這一對范疇,讓學生感悟生命的價值和“向死而生”的倫理意義,樹立“超越生死、敬畏生命”的觀念。在講到時間這個范疇時,我們可以引入時間倫理和時間觀教育,教會學生珍惜時間,同時揚棄被時間主宰和異化的傾向,成為科學支配時間的主人。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類的自由時間不斷延長,自我實現(xiàn)的可能性增多,推及到學生的課余生活,就需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閑暇觀,全方位地發(fā)展自身素質(zhì),使時間真正成為學生“個人發(fā)展的空間”。結(jié)合“勞動是人類的本質(zhì)活動”和勞動價值論的原理,向?qū)W生傳遞勞動光榮、勤勞致富的理念,同時通過復雜勞動的分析,讓學生接受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就是財富的觀點。在對商品和貨幣的分析中,應該貫徹對“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的批判,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財富觀,使自己的人生擺脫資本的奴役。在講述共產(chǎn)主義社會特征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下人們的精神境界,從而確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努力方向,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正能量和構(gòu)筑制高點。
[1][20]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教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46,3.
[2]黑格爾通信百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2.
[3]張岱年.文化與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29.
[4]尸子[EB/OL].http://www.dadaojiayuan.com/qikanneirong_464.html.
[5]張載. 正蒙·動物篇[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1ee7f5c8da38376baf1fae8e.html.
[6]周易·系辭上[EB/OL].http://wenhua.youth.cn/wx/gdwx/js/200907/t20090728_968615.htm.
[7]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荀子·論禮[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427444.htm.
[9]正蒙·太和[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a51bc8b84868762caaed529.html.
[10]荀子·儒效[EB/OL].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
[11]管子·牧民[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a852f6e8551810a6f524865a.html.
[12]孟子·滕文公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3628411f18583d049645950.html.
[13]論語·衛(wèi)靈公篇[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9d21066f5335a8102d220f8.html.
[14]賈誼. 新書·大政上[EB/OL].http://www.guoxue.com/book/xinshu/0009.htm.
[15]范蠡. 越約書·枕中[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a08db0ade80d4d8d15a4f65.html.
[16]管子·八觀[EB/OL].http://www.zhlzw.com/lz/wb/9916/GuanZi13.html.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0.
[18]列寧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91.
[19]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1.
[2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2]列寧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
[2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10.
[24]馮 契.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
[25]當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性的實現(xiàn)形態(tài)[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