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瓊
透明度原則是WTO多邊貿易體制的一項重要原則,隨著WTO成員的不斷增多,WTO的決議和規(guī)則影響的范圍就越來越廣,各成員方對WTO的透明度日益關注。我們知道,WTO制度中最具成就的是其爭端解決機制 (以下簡稱DSM),而且其司法裁決傾向已完全壓過了外交解決傾向,在性質上已完全成為一個司法體制?!?〕但是,WTO爭端解決機制也有不完善之處,自多哈發(fā)展回合以來,WTO成員方對爭端解決機制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諸多建議,其中關于提高爭端解決程序透明度極為關注。大多數(shù)成員認為增強WTO爭端解決程序透明度主要應該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爭端解決程序一般透明度問題,要求專家組、上訴機構的報告向公眾公開,任何當事方可以披露其參與爭端解決案件自身立場的陳述,專家組可以向公眾尋求信息等。而目前WTO爭端解決機制程序規(guī)定:只有爭端當事方才能知曉在爭端中提交的書面陳訴和最后的裁決報告。《關于爭端解決規(guī)則與程序的諒解》 (以下簡稱DSU)第14條規(guī)定: “專家組的審議情況應保密”,“專家組個人發(fā)表的意見在專家組報告中應當匿名”。DSU附則3第2條規(guī)定:“專家組以不公開的形式辦案”,等等。二是關于“法庭之友”問題,主要是指WTO爭端解決機構專家組和上訴機構是否采納“法庭之友”提交的資料和提供的信息。大多數(shù)成員方認為,由于全球自由貿易的發(fā)展,貿易爭端不斷增多,公正、有效的爭端裁決越來越重要,WTO爭端解決程序應給予非當事方以及非政府組織 (NGO)參與爭端解決的機會。具體而言,在爭端解決過程中,非當事方和非政府組織應享有以法庭之友的身份向專家組和上訴機構提交書面陳述的權利,提供獨立證詞和辯論的權利,甚至是享有爭端當事方的一定權利?!?〕“法庭之友”制度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中的透明度意味著WTO有關信息應當在成員間流動,WTO爭端解決的過程應該有“廣大市民社會”積極參與。成員方對“法庭之友”介入WTO爭端解決機制持各種不同態(tài)度。
本文主要針對“法庭之友”制度對WTO爭端解決程序透明度的作用問題進行探討,這對于我國積極參與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以及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維護我國的經(jīng)貿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法庭之友” (拉丁語amicus curiae,也稱“friend of the court”)制度起源于羅馬法,作為一種特殊的司法訴訟習慣,在英美法系國家的訴訟制度中早已存在。在不同的法律字典中“法庭之友”的解釋各不相同,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的定義是“于特殊案件中,為法院提供中立建議之人”;Holthouse’s Law Dictionary解釋為“當審判者對于法律事項產生疑問或誤解時,旁觀者得以‘法庭之友’身份向法院提出報告”。可見,“法庭之友”是指:這些未經(jīng)要求和沒有利益的旁觀者。〔3〕但 Black’s Law Dictionary 的界定是:“非訴訟當事人,因為訴訟的主要事實涉及其重大利益,得請求法院或受法院的請求在訴訟過程中提出書面意見的人。”由此,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庭之友”是指非當事方的任何個人、國家、團體或組織,基于中立的立場或是基于特定的利益,提請法庭注意一個先例或已經(jīng)被考慮的一個重要的事實,主動向法院提出事實上的經(jīng)驗和法律上的見解,以協(xié)助法院更公正地作出裁決。
目前“法庭之友”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較為普遍。在美國,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這一段時期,“法庭之友”制度得到了初步的發(fā)展;20世紀中期進入較快發(fā)展時期。提交“法庭之友”的主體從政府機構發(fā)展到了私人利益集團。1939年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頒布了“法庭之友”書狀的提交規(guī)則 (rule),并先后進行了3次修改。1990年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對有關法律規(guī)則作了進一步的修正,反對提交重復的和與案件無關的“法庭之友”書狀;1997年,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承認“法庭之友”不再是“法庭的朋友”或對案件結果無利害關系的“旁觀者”?!?〕在普通法系國家,大多數(shù)“法庭之友”陳述對法院的判決起到了重大影響。
同時,在一些國際組織、區(qū)域經(jīng)貿組織的爭端解決中“法庭之友”制度也有所適用。國際法院在《國際法院規(guī)約》規(guī)定:第三方以“法庭之友”協(xié)助法院解決紛爭;國際刑事法院在《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第73條規(guī)定:利害關系方經(jīng)法院要求,向法院提交信息;《北美自由貿易區(qū)協(xié)定》第11章也對“法庭之友”制度進行了規(guī)定?!?〕WTO爭端解決機構專家組和上訴機構在一些案件中也接受了“法庭之友”提供的資料和意見,但是,“法庭之友”制度在WTO所有規(guī)則和制度中都沒有明文規(guī)定,只是在DSU第13條規(guī)定了專家組有“尋求信息”的權利,所以在該領域它幾乎是一個嶄新的議題。
在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實踐中,曾不止一次出現(xiàn)過非政府組織以“法庭之友”的身份遞交與案件有關材料的情況。就專家組程序而言,根據(jù)DSU第13條第1款 (3)項規(guī)定,各專家組有“獲得信息”的權利,可以從任何相關的機構尋取資料,也可以和專家們就事件的某些方面磋商以求得他們的意見;根據(jù)第12條和第13條規(guī)定可以看出,專家組可以接受未經(jīng)要求的“法庭之友”提供的資料;專家組沒有義務答復資料提供人,也沒有義務在裁定中反映出提供的資料內容。
從專家組在裁定個案中可以看出, “法庭之友”在WTO爭端解決機制透明度中的適用,經(jīng)歷了從不被接受到初步接受,再到發(fā)展的過程。
在WTO成立之初,專家組并不接受非爭端當事方和第三方主動提供的“法庭之友”陳述。實踐中,在WTO成立后正式受理的第一件糾紛,即“美國汽油標準案”中,就有美國的NGO向WTO爭端解決機構 (以下簡稱DSB)提交“法庭之友”陳述,但專家組拒絕接受。專家組認為這種陳述應提交給爭端當事方政府,而不是直接提交專家組;隨后的1998年“荷爾蒙案”中①在荷爾蒙案中,美國的Public Citizen非政府組織所提交的“法庭之友”陳述,主要目的是反對美國政府在案件中的立場,他們認為政府向專家小組陳述自己的觀點是靠不住的。專家組也拒絕考慮接受環(huán)境組織提交的“法庭之友”陳述?!?〕
最典型的是在1998年“美國海蝦海龜案”中,“法庭之友”參與了爭端解決。①“美國—禁止進口特定蝦類與蝦產品案”的報告,WT/DS58/AB/R,1998年10月2日。(Appellate Body Report on United States——Import Prohibition on Certain Shrimp and Shrimp Products,WT/DS58/AB/R,2October 1998)。1996年5月美國頒布609條款,禁止在捕蝦時沒有安裝防止誤捕海龜?shù)难b置 (TED-turtle-excluder-device)的蝦類產品進口。1996年10月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泰國等國向WTO爭端解決機構投訴美國對某種蝦和蝦類制品的進口限制。環(huán)境保護非政府組織向專家組遞交了兩份“法庭之友的陳述” (Amicus Curiae Briefs),支持美國的禁令,一個是以美國為主的NGO協(xié)會,另一個是世界自然野生動物基金會 (WWF),但是,專家組拒絕把這些陳述當成獨立的文件,而只是把NGO的陳述當成美國的第二次書面請求。專家組依舊明確表示不接受非爭端當事方和第三方主動提供的“法庭之友”陳述。該案專家組對所有的未經(jīng)征求的非政府組織的訴求不予考慮?!?〕專家組還表示,任何案件的爭端當事方如果想利用非政府組織的信息或者資料,只能將這些信息或資料作為自己訴求的附件提交給專家組,專家組在與該爭端當事方意見相同的內容上給予考慮。但是,該案上訴機構推翻了專家組的結論,認為專家組關于DSU第13條的解釋過于嚴格。上訴機構表示,早在“荷爾蒙案”和美國與阿根廷“關于鞋、紡織品和服裝進口措施案”中,上訴機構就曾指出,專家組對“尋求信息和技術建議”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專家組可以自行決定獲得信息和技術建議的范圍,若是嚴格地將“獲得信息和技術建議”的權利只限制在“主動尋求”方面,未免過于狹窄,有違DSU的立法目的;因此,該案上訴機構同意專家組作出的有權依據(jù)DSU第13條規(guī)定自主裁量以審查或拒絕任何由非政府組織提交的信息,而不管該信息的提交是否由于專家組征求的裁決;但是上訴機構不同意專家組關于不接受非經(jīng)專家組請求而提交的“法庭之友”陳述的裁定,認為DSU授權專家組主動尋求信息并不等于禁止專家組接受有關個人或組織主動提供的信息。這實際上賦予了“法庭之友”主動參加WTO爭端解決機制專家組的權利。
該案增強了爭端解決機制的透明度,正式確認了專家組在爭端審理過程中可以直接接受非政府組織提出的書面材料,為社會團體介入世界貿易爭端解決提供了渠道。
繼“美國海蝦海龜案”上訴機構授予專家組接受“法庭之友”提供的信息之后,在“美國對日本熱軋鋼反傾銷案”中,上訴機構第一次裁定專家組可以接受未經(jīng)要求的“法庭之友”的資料,盡管上訴機構的決定在DSB會議上,多數(shù)成員給予反對意見。但是,在1999年“歐共體石棉案”中上訴機構對“法庭之友”陳述問題的態(tài)度更加引起絕大多數(shù)成員的關注。〔8〕
1996年法國政府為了避免因吸入石棉纖維傷害人們身體健康,頒布了一項石棉禁令——法國政府第96-1133號法令?!斗睢返?條規(guī)定:禁止制造、加工、進口、銷售所有種類的石棉纖維及石棉纖維制品。同年,歐洲委員會也準備制定相關法律,禁止在歐盟成員國內使用石棉制品。加拿大作為世界上第二大溫石棉生產國和最大出口國,法國的石棉禁令對其采礦業(yè)和溫石棉出口業(yè)帶來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1999年加拿大向WTO爭端解決機制起訴歐共體石棉禁令嚴重違反WTO有關規(guī)則。此案中由環(huán)境非政府組織、商業(yè)非政府組織、健康非政府組織和學術團體組成了“法庭之友”,向專家組遞交了5份“法庭之友”陳述,專家組接受和考慮了被歐盟納入其官方材料之中的兩份陳述。在上訴程序中,上訴機構接受了“法庭之友”陳述的立場和觀點,還根據(jù)《上訴審查程序》第16條 (1)項頒布了接受“法庭之友”陳述的《補充程序規(guī)則》。②該《補充程序規(guī)則》僅適用于此次上訴審查,它不是《上訴審查程序》的補充條款,不具有普遍意義。該規(guī)則明確指出,案件當事人以外的任何自然人和法人如要提交“法庭之友”陳述,必須向上訴機構提交陳述的申請書。在申請書獲得批準之前不得提交“法庭之友”陳述,而且申請書還應該載明申請人的有關具體事項。③參見該《補充程序規(guī)則》第3條 (f)項和5條規(guī)定。
該案中專家組接受了經(jīng)請求與未經(jīng)請求的“法庭之友”陳述,并且“法庭之友”陳述的提交,不需要像“美國海蝦海龜案”中那樣附屬于爭端當事方的上訴材料,而是可以獨立提交,從而大大發(fā)展了“法庭之友”陳述的適用,更加增強了DSM的透明度。
目前,WTO規(guī)則中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規(guī)定“法庭之友”制度,DSB適用“法庭之友”的程序規(guī)則是專家組和上訴機構在一系列的典型案件中逐步形成的。
專家組適用“法庭之友”的法律依據(jù)是DSU第11條、第12條和第13條,這是在1998年著名的“美國海蝦海龜案”中確立起來的。根據(jù)DSU第13條第1款第3項規(guī)定:專家組有尋求信息的權力,專家組可以自由裁量,向世貿組織成員管轄內的個人或者團體,以及包括爭端當事方在內的任何成員要求和獲得資料,專家組可以主動尋求信息也可以接受和考慮或拒絕未經(jīng)請求提交的信息。DSU第12條第1款規(guī)定:專家組在與爭端各方磋商后,可以不遵循附錄3中的工作程序;第2款規(guī)定:專家組程序應提供充分的靈活性,以保證高質量的專家組報告,同時不應不適當?shù)匮诱`專家組程序,專家組關注“法庭之友”提交資料的時間,一般應該在第一次實質性會議之前,①在“澳大利亞鮭魚案”中,專家組接受了相關的澳大利亞南部漁民和加工商提交的未經(jīng)要求的信函。該案中專家組認為,信函是在專家組第一次會議前收到的,信函提供的資料與本程序有關。且專家組最好與爭端各方就這一問題進行協(xié)商,但不是法律義務。在實踐中,專家組經(jīng)常將“法庭之友”的資料擱置一邊,或以“不需要”為由,不予考慮。〔9〕
上訴機構適用“法庭之友”的法律依據(jù)是DSU第17條和《上訴審議工作程序》規(guī)則第16條。根據(jù)“上訴審查工作程序”第16條第1款,上訴機構有權接受經(jīng)過要求的“法庭之友”提供的資料;“法庭之友”的資料通常應該附在爭端一方的書面陳述之中,是爭端一方書面陳述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申訴程序限于專家組程序中的法律結論和法律解釋,所以“法庭之友”資料中的事實部分專家組不予接受?!?0〕DSU第17條第9款規(guī)定:“工作程序應由上訴機構經(jīng)與DSB主席和總干事磋商后制定,并告知各成員供參考?!蓖瑯拥?,上訴機構將“法庭之友”的適用界定為程序規(guī)則,因此在個案中,上訴機構如果認為“法庭之友”的資料對解決爭端有幫助就可以接受和考慮。
專家組和上訴機構在個案中的裁量權是從DSU第11條、12條、13條、17條的擴大解釋延伸而來。DSU第13條中“尋求信息”一詞應擴大解釋為允許“被動尋求”信息。從第11條的立法目標和宗旨來看,專家組有權酌情決定接受和審議向其提交的信息和建議,有權決定拒絕信息和建議。專家組可以提出信息本身的要求,這并不約束專家組接受并審查實際提供的信息。專家組可以變更發(fā)現(xiàn)事實和法律解釋的程序的權限幅度。〔11〕
雖然DSU未明確授權是否接受和考慮“法庭之友”陳述,但DSU和《上訴審查程序》也沒有明確禁止接受和考慮此類陳述。在著名的鋼鐵案中,上訴機構根據(jù)DSU第17條第9款和《上訴審查程序》第16(1)項的規(guī)定,上訴機構認定其無接受非成員方提交陳述的義務,但在上訴程序中有權決定是否接受和考慮相關的和有用的信息?!渡显V審查程序》第16條第1款規(guī)定:允許上訴機構在遇到《上訴審查程序》沒有涉及到的程序問題時,逐案建立特別的程序,這為“法庭之友”陳述的接受提供了立法依據(jù);即便從DSU第17條第9款不能推斷出可以接受“法庭之友”陳述,上訴機構使命本身也應當包括了允許其接受“法庭之友”陳述的權利。②DSU第17條第10項規(guī)定,上訴機構報告應在爭端各方不在場的情況下,按照提供的信息和所作的陳述起草。上訴機構行使適用“法庭之友”制度的權利引起大多數(shù)成員方的激烈爭議,爭議的焦點主要是WTO爭端解決機制在多大程度上實現(xiàn)透明度問題,因為大多數(shù)“法庭之友”陳述是非政府組織提交的,他們不是WTO成員,接受其提交的陳述是否會影響爭端各方之間權利的平衡,是否會改變WTO作為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性質。
筆者認為,是否接受“法庭之友”陳述完全屬于專家組和上訴機構自由裁量的事項,允許提交“法庭之友”陳述并沒有改變WTO成員方的權利,沒有授予非成員方作為WTO成員方的資格。依DSU第13條第2款規(guī)定,專家組可以主動尋求專家審查小組分析問題做出專業(yè)角度的咨詢性報告,但這并不因此使專家審查小組及其成員獲得WTO成員方的地位,提供信息的“法庭之友”更不會獲得WTO成員方地位,接受“法庭之友”陳述也不會改變WTO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性質?!?2〕
當然,專家組和上訴機構在接受或拒絕“法庭之友”時沒有一套統(tǒng)一的規(guī)則,在適用“法庭之友”中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因此非政府組織在提交“法庭之友”陳述應遵循一系列原則,如:提交和接受“法庭之友”陳述應當透明公開,使用“法庭之友”陳述不得增加WTO成員方的權利和義務;應當貫徹WTO貿易自由化、可持續(xù)發(fā)展宗旨,等等。從爭端解決的實踐中可以概括出,專家組和上訴機構在考慮“法庭之友”陳述時,應當從四個方面考量,即公共性、專業(yè)性、代表性和相關性。公共性即“法庭之友”陳述應當以公共利益為導向,并且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沒有直接的經(jīng)濟利益關系;專業(yè)性指“法庭之友”或其成員應是相關領域的專家,有專門知識,能幫助專家組作出高質量的裁決;代表性指“法庭之友”可代表廣大地區(qū)人口的觀點,代表的領域可以是發(fā)展、健康、環(huán)境和其他公共利益方面;相關性指所提交的信息與案件有無關聯(lián)。
雖然WTO成員方對“法庭之友”的態(tài)度是莫衷一是,但是爭端解決機制在實踐中還是承認和接受了“法庭之友”。從“法庭之友”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中的實踐看,它有利于提高爭端解決機制的透明度,有利于全球性經(jīng)貿問題的有效公正地解決。
“司法正義要求作為非當事人的政府、政府間組織尤其是非政府組織和個人代表公眾進行參與,否則法院判決的合法性也可能因而存在問題。”〔13〕“法庭之友”制度給予案件非當事方或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個人和實體參與爭端解決,他們可以提供當事方不愿或者不能提供的資料和信息,還可以對新的技術性問題提供解決方法。在WTO爭端解決程序、歐洲人權法院、國際刑事法院的一些案件中,“法庭之友”制度對爭端解決的透明度、公正及時地解決國際爭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4〕
WTO爭端解決機制在爭端解決實踐中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保密性原則貫穿于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全過程,從而直接影響了爭端解決的客觀性、有效性和公平性。為了使WTO爭端解決程序更透明、公平、公正,大多數(shù)成員國政府呼吁對WTO爭端解決機制進行相應的改革。建議“法庭之友”制度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中使用就是改革建議之一,這樣專家組在作出裁決過程中有機會參考“法庭之友”所提交的資料,這有助于增強爭端解決機制審理過程透明度,也符合爭端解決機制的改革趨勢。
WTO是當今國際上解決貿易以及與貿易有關糾紛的最大的組織,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貿易爭端不斷呈現(xiàn)新的特征,環(huán)境保護、勞工標準、知識產權、競爭等問題,需要進行有效和公正的處理和解決。但是,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法律資源是有限的,要有效地解決這些層出不窮的事實和法律問題就顯得力不從心?!胺ㄍブ选笨梢詤f(xié)助專家組查清爭端的事實情況,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WTO爭端解決機制法律資源不足以及彌補專家組成員對案件有關的專業(yè)問題不能全部詳細了解的現(xiàn)實缺陷。“法庭之友”大多數(shù)都是相關的專業(yè)性的非政府組織,他們致力于有關國際問題研究并試圖加以改善,WTO在處理這些問題時,需要向這些具有專業(yè)知識的組織尋求幫助,專家組或者上訴機構接受非政府組織或者WTO成員方等非爭端當事方和第三方主動提供的信息會有助于實現(xiàn)上述目的,這也正是DSU第13條設立的目的所在?!?5〕從這一點來看,WTO爭端解決機制接受“法庭之友”陳述符合經(jīng)濟全球化的特征,順應了國際社會的發(fā)展趨勢。
“法庭之友”通常是從非爭端當事方的角度經(jīng)過詳細審查研究,對案件的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作出相關的報告?!胺ㄍブ选标愂鲋兴P注的法律、經(jīng)濟、社會和公共利益問題,往往是爭端當事方政府所不能提供的,或經(jīng)?;乇芴峁┑?,比如有關環(huán)境保護、社會、勞工等比較敏感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也許并不屬于該國通過爭端解決所要得到的利益,或者這些問題可能會帶來負面的經(jīng)濟效應或者社會福利的減少。因此,如果沒有“法庭之友”的報告,專家組僅僅關注解決爭端當事方政府提出的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很可能會忽視與該爭端有關的公共利益問題,這樣就會造成案件處理結果實質上的不公正。而WTO爭端解決機制接受“法庭之友”制度,從不同的利益角度多方面考慮爭端解決方式,有利于WTO爭端解決機制公正地、有效地解決爭端。
WTO爭端解決機制對“法庭之友”制度已經(jīng)有所接受和承認,盡管成員國政府對此看法不一,但從WTO爭端解決實踐來看,它是有利于增強爭端解決機制的透明度,有利于爭端公平有效地解決。因為,“法庭之友”陳述提交的前提是公開與爭端相關的資料和程序,使得與爭端利益相關者可以進行判斷和研究,爭端解決機制在實踐中對“法庭之友”陳述的接受,意味著其接受“法庭之友”參與到爭端解決程序中來,因此“法庭之友”對提高爭端解決機制的透明度有促進作用,從這一角度來講,我們對“法庭之友”參與有關爭端解決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但是,有關“法庭之友”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如:非政府組織的背景各不相同,有的非政府組織代表特定的利益集團,或者直接受政府的資助來實現(xiàn)政府的利益和要求;有些非政府組織來自發(fā)達國家,這可能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不利;大量的“法庭之友”摘要的處理可能帶來訴訟程序拖延的問題;〔16〕等等。這可能給爭端解決機制和當事方政府帶來諸多負擔,成為有些成員方政府反對“法庭之友”制度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中適用的理由所在。
〔1〕左海聰.國際貿易法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401.
〔2〕余敏友.WTO爭端解決機制概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41.
〔3〕〔12〕George C.Umbricht,An Amicus Curiae Brief On Amicus Curiae Briefs At The WTO,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December 2001,p.773,pp.783-787.
〔4〕子睿.法庭之友制度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中的前景分析〔J〕中國審判新聞月刊,2011,(70).
〔5〕趙海峰,高立忠.論國際司法程序中的法庭之友制度〔J〕.比較法研究,2007,(3).
〔6〕〔加拿大〕黛布拉·斯蒂格.世界貿易組織的制度再設計〔M〕.湯蓓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7.
〔7〕〔11〕韓立余.WTO案例及評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415,415.
〔8〕程洪星.WTO司法哲學的能動主義之維〔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73.
〔9〕〔10〕朱欖葉,賀小勇.WTO爭端解決機制研究〔M〕.上海世紀出版社,2007.135,135.
〔13〕Dinah Shelton,The Participation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International Judicial Proceedings,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October 1994,88A.J.I.L.p.628.
〔14〕Lance Bartholomeusz,The amicus curiae before international courts and tribunals,Non-State Actors and International Law,5:209-286,2005,p.279.
〔15〕毛燕瓊.WTO爭端解決機制問題與改革〔M〕.法律出版社,2010.139.
〔16〕韓立余.既往不咎——WTO爭端解決機制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