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抗,張英彥
1.宿州學院管理工程學院,安徽宿州,234000;2.圣卡洛斯大學教育學院,菲律賓宿霧,6000;3.宿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實踐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質量的高低[1]。2012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堅持向實踐學習,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 目前,全國高校都在積極開展實踐教學工作,努力探索實踐教學模式和方法,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也應看到實踐教學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還存在較大的問題,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如果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高等教育質量就不能真正獲得提高,同時,也不利于人才資源強國的建設和創(chuàng)新型國家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xiàn)。本文基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對實踐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一理性分析與思考,從中找出問題的緣由,為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學、持續(xù)、穩(wěn)健、協(xié)調發(fā)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在當前的實踐教學中,有這樣一種不盡如人意的趨勢在蔓延:僅僅片面強調“學生動手去做、去模仿、去掌握某一具體的技能”,認為“行動”、“做”就是“實踐”,而沒能從整體的、系統(tǒng)的角度去看待實踐教學對人才培養(yǎng)的全方位的影響,沒有真正地把握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內涵,陷入了片面的、靜止的人才培養(yǎng)觀念中。這對于當前人才培養(yǎng)來說,是一種極度危險的觀念,將會對當前人才培養(yǎng)以及后續(xù)人才發(fā)展產生致命影響。要使個體在實踐教學中獲得全面的發(fā)展與提升,必須像張英彥教授在其對實踐教學目標體系構建中所論述的那樣:不僅對個體進行實踐知識的傳承,還要進一步提升其實踐理性、優(yōu)化其實踐策略、生成其實踐智慧[2]。只有這樣,才能使人獲得全面的發(fā)展,使人成為一個完善的人,而不是一個工具性的人;一個具有自主性的人,而不是淪為技術和物的奴隸。
從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對實踐教學進行理論分析,個體的最終行為表現(xiàn)受其內在動機支配,動機對個體的影響是基礎性的,是個體具體行為的本質體現(xiàn),從中可以透視出個體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同時,自我決定理論又強調個體在實踐活動中的自主性作用,認為自我決定是個體的一種選擇。在面對外部眾多欲望的誘惑情境下,如何使得個體能按照其本源的欲望(善和幸福)去行事,這就需要個體要有充足的理性。因為“理性使得我們不是直接選擇讓自己欲望的滿足得到最大化,而是以某種方式進行恰當?shù)倪x擇,結果讓自己欲望的滿足得到了最大化”[3]。同時,也應看到讓幸福最大化的原則是實踐法則,但這個實踐法則必須是正確的,因為正確的法則會使遵守法則的個體進行恰當?shù)倪x擇,以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在個體間交往與社會性活動過程中,實踐法則迫使個體對其行為進行選擇,并以某種特定的方式進行約束,這需要個體實踐理性的參與。這種特定的方式就是“要讓人類的行動——有意識的、有意的,要求在各種選項中進行選擇的持續(xù)活動——成為可能,意志必須把源于不同需求的欲望中的雜多統(tǒng)一起來,以使得唯一的目標,也就是幸福得以確定。沒有理性就不會有這樣的行動,只會有對當下需求的動物性回應”[3]?;谛腋J怯蓪嵺`理性的統(tǒng)一活動所決定的這一事實,決定著在實踐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實踐理性的培養(yǎng)與提升,因為實踐理性是個體行動的源頭,并最終“支配”著個體行為。它“使得人類在面臨復雜的情景時,能夠認識到這種情景對于我們即將要采取的行動的含義,而且也能夠反思人類所采取的行動的本質,甚至反思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的本質”[3]。只有提升個體的實踐理性,才能提升個體的品質,達到個體自身的至善至美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育的本源目的。
同時,也要認識到在實踐理性的行使中,行動者可能會失敗,這就涉及到實踐的不合理性問題。這個問題最終是個體的行動選擇與價值選擇出現(xiàn)不一致或偏差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行動者要具有對行動和價值的準確選擇與判斷的能力,具有較高的實踐智慧。美國教育家貝斯特指出:“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訓練”,“人類的實踐智慧是我們實踐創(chuàng)造的能量之源,沒有實踐智慧,就根本無法理解時代的本質和問題,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任務和位置”[2,4-5]。實踐智慧指導著人們在應該的時間、應該的地點,對應該的對象,以應該的方式去做事。亞里士多德認為,具有實踐智慧的人就是善于正確思考的人,就是能正確思考對自身的善或有益的事的人,實踐智慧能使人趨善避惡,與單純追求真理的科學不同,實踐智慧所關心的是人在具體生活中去追求對于人類整個生活有益的最大的善[6],只有讓學生在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生成實踐智慧,才能保證學生是技術和科學的主人,而不是技術和科學的奴隸,這是當前在實踐教學中應尤為注意的問題。
最后,應該看到實踐理性的培養(yǎng)與提升是在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完成和發(fā)展的。輕視個體的實踐活動或脫離個體的實踐活動,則根本無從談起個體實踐理性的培養(yǎng)與提升。在教學活動中,要加強學生的實踐理性的培養(yǎng)與提升,就必須加大實踐教學的實施力度,進一步擴大實踐教學的內容和范圍,不僅在學校范圍內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活動的訓練,而且也要把實踐教學延伸到校外各實踐領域中去。在教學中,只有真正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理性精神,樹立其正確的實踐理性觀,才能超越“知識倉庫型人才”理念對人才培養(yǎng)的束縛,才能使個體在復雜多變的個體與社會活動中去鑒別善與惡、美與丑,實現(xiàn)教育的真正目的:使人成為一個完善的人,一個不斷發(fā)展自我和超越自我的人。
應用型本科院校通常理解為面向地方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需要,設置應用型學科專業(yè);強化實踐實訓教學,提高應用能力;培養(yǎng)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理論應用和技術能力,為黨政機關、企事業(yè)等基層單位管理服務的應用型專業(yè)人才[7]?;趯眯捅究圃盒群睦斫猓梢钥吹綉眯捅究圃盒O鄬τ谄渌愋偷母咝S衅渥陨淼奶厣?,在教學上,不僅重視基礎理論的講解,更偏重于實踐實訓的強化以及技術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目標上,主要為地方基層單位培養(yǎng)管理服務型人才。這就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學方面特別是實踐教學方面要有不同于教學研究型高校和技能型高職院校的內容和體系,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實踐教學中出現(xiàn)一些問題和做法,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在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對強化實踐教學重要性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還停留在宣傳和理念上,認為實踐教學只是對理論教學的補充和延續(xù),是對理論的演示和驗證[3],缺乏深層次質的認識和全員參與意識,沒有真正認識到實踐教學對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實踐教學是進一步強化理論教學和加深大學生對學科理論認識和領悟的最有效途徑,是培養(yǎng)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而又超越實際、培養(yǎng)大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其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只有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對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才能在教學實施和課程設置上引起足夠的重視。
當前,在知識的傳承過程中,大多數(shù)教師依然受舊有的知識觀和思維習慣的束縛,還停留在知識“大一統(tǒng)”層面上,認為知識就是知識,沒有對其從本質上進行分類,更不用說依據(jù)不同的知識進行不同方式的傳承。這種認識往往會導致其在教學模式上采用同一模式進行教學,在課程設計上進行統(tǒng)一設計課程內容,違背了知識內在的規(guī)律性和個體認知的規(guī)律性,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管理、分享、應用和創(chuàng)新。
盡管大多數(shù)應用型本科院校都能認識到實踐教學對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并在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的制定上明顯增加實踐教學課程的比例,但實際上許多實踐課程形同虛設,沒有真正開展和實施。即使部分院校開設實踐課程,也只是處于就“實踐”而“實踐”、“學以致用”這一技能操作層面,沒有將實踐教學上升到提升個體實踐理性、生成實踐智慧和“學以致知”的高度。
目前,大多數(sh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踐課程,一方面主要以單專業(yè)實習實訓為主,沒有將各專業(yè)涉及的上下游崗位與崗位群串聯(lián)起來,學生的學習沒有形成全方位、系統(tǒng)性、立體化的知識應用和能力訓練。另一方面,實踐課程沒有與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相適應,沒有圍繞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崗位需要進行具體設置,依然停留在全國統(tǒng)一的實踐課程模式上。另外,實踐教學評價機制缺位,在考核上存在制度上不嚴格、評價體系不科學、操作層面混亂等現(xiàn)象,不重視營造實踐創(chuàng)新的外部環(huán)境,沒有構建一套適合應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發(fā)展實際的考核制度和評價體系,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
針對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還停留在表面這一現(xiàn)狀,亟需加強對其重要性的認識和深層次理解,由認識層面上升到行動層面。這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第一,管理層角度。一方面,學校領導要切實從應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實踐教學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意義,在自身辦學定位和專業(yè)課程設置定位明確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如何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具體步驟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何加強實踐教學的實施、考核、評價、激勵等問題;另一方面,在學校政策層面上予以實踐教學整體規(guī)劃和政策傾斜,以保證實踐教學順利開展、實施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第二,教師角度。應增強實踐教學意識,加強自身應用技能的提升,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是實現(xiàn)個體知識內化與智力內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實現(xiàn)個體能力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課程論專家泰勒指出:“為了達到某一目標,學生必須具有使他有機會實踐這個目標所隱含的那種行為的經驗?!盵8-11]第三,學生角度。學生應準確理解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上的定位,實踐理性對其在成才成人過程中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的學習和專業(yè)實踐中有意識、自覺地、積極主動地向學校人才培養(yǎng)定位方向上靠攏。
隨著后現(xiàn)代知識觀的出現(xiàn),人們重新對知識類型進行劃分。英國波蘭尼認為,人的知識有兩種類型,分別為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帮@性知識通常指運用語言、文字或符號來表達,一般通過個體的認知來獲得;緘默知識通常不為人們的意識所知覺,但卻深刻影響到我們的行為,往往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要在人們的實踐中去獲得,具有個體性和情景性。”[10-12]“緘默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知識類型,是個體獲得外顯知識的向導和背景知識,它支配著個體的整個認識活動,對人的行為起定向作用,為人的認識活動提供了最終的解釋性框架乃至知識信念。”[10-11]我國當代學者則認為,在形式上,知識可以分為四類:形式性知識、描述性知識、說明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皩嵺`性知識與人的行為和行動有關,尤其與人的職業(yè)或專業(yè)實踐活動有關。它僅存于實踐中,獲得它的唯一方法是通過親身實踐來掌握?!盵10-11]針對知識在類型上的不同,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統(tǒng)一采取同一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鑒于“幾乎所有的顯性知識都根植于緘默知識,緘默知識的獲得主要不是靠讀書或聽課,而是要親身參加有關實踐,在實踐中傳播”[10-11]這一事實,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和加強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與實施,營造一個良好的實踐教學情境,這不僅有利于學生顯性知識的獲得,也有利于學生緘默知識的獲得與構建,從而保證學生完整知識的獲得。但同時也應注意,不能因此而弱化理論教學,理論教學有確保個體知識獲得的相對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功能,沒有前期基礎性理論的獲得與理解,就很難保證實踐教學的方向性和連續(xù)性,就會導致個體的認識邏輯陷入混亂;否定了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就會使得教學走向一個反面,背離了教學目標,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要加強二者的結合,才能有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要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及評價體系,就要對當前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及其評價體系進行更新、發(fā)展和改革。
在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方面,針對大多數(sh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踐課程主要是以單專業(yè)實習實訓為主,沒有將各個專業(yè)涉及的上下游崗位與崗位群串聯(lián)起來,學生的學習沒有形成全方位、系統(tǒng)性、立體化的知識應用和能力訓練的現(xiàn)象,要做到:一方面,在加強單專業(yè)實習實訓課程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強化某專業(yè)的上下游崗位與崗位群聯(lián)合實習實訓,更要進一步加強文理科實習實訓的聯(lián)合,使得學生既在某一專業(yè)領域獲得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又能文理兼?zhèn)?,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另一方面,改變目前實踐課程內容靜態(tài)化的現(xiàn)狀,建設一個動態(tài)化的實踐課程內容體系,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應變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要讓學生在動態(tài)化實踐課程訓練中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最后,改變目前實踐課程內容的“大一統(tǒng)”局面,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定位,進一步加強專業(yè)實踐課程對應地方社會及企事業(yè)單位特定工作崗位的設置,加強與地方在人才培養(yǎng)上的合作,并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tǒng)化訓練,促進和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畢業(yè)生服務地方的意識和能力。
在實踐課程評價體系方面,針對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實踐教學評價上存在制度上不嚴格,評價體系不科學,操作層面混亂,沒有構建一套適合應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發(fā)展實際的考核制度和評價體系,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等現(xiàn)象,要做到:首先,建立一套適合應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實際的實踐教學考核體系和考核標準,以區(qū)別于其他類型高校的實踐教學。如在教師職稱評定上,加大教師實踐教學在職稱評定中的比重,弱化教師科研的比重;在教學評價考核上,注重實踐教學的考核,弱化理論教學的考核;在學生評價考核上,注重職業(yè)技能的養(yǎng)成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弱化理論考試和筆試。其次,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建立差別化、層級式的評價考核體系,并建立動態(tài)化、滾動式的技能考核系統(tǒng),使得學生能有條不紊、逐級上升地獲得職業(yè)技能的提升。最后,構建校內考評與校外考評相結合、地方考評與國家考評(地方需求與國家職業(yè)技能標準)相結合、靜態(tài)考評與動態(tài)考評(學業(yè)水平與個人發(fā)展)相結合的考評體系,進一步從全方位的角度去考評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并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李偉.實踐范式轉換與實踐教學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徐向東.實踐理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156-159
[3]張英彥.論高校實踐教學目標[J].教育研究,2006(5):46-58
[4]陳曉龍.從廣義認識論到智慧說:兼談馮契哲學的基本精神[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7(2):9-28
[5]洪漢鼎.論實踐智慧[J].北京社會科學,1997(3):4-12
[6]洪漢鼎.論實踐智慧[J].北京社會科學,1997(3):4-12
[7]孔繁敏,陳朝雁.普通教學型本科院校向應用型大學發(fā)展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5(10):35-36
[8]張英彥.論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J].教育科學,2006,22(5):34-36
[9]泰勒.課程與教學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1
[10]張英彥.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J].中國大學教學,2006(6):50-52
[11]張英彥.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J].科學大眾,2006(9):51-53
[12]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2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