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棟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2)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不僅是黨和國家思想路線的行動指南,而且隨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大眾化進程的推進,已經(jīng)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可,逐漸內化為大眾的一種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
“常識”即日常知識的簡稱,《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常識解釋為:普通知識,如政治常識、科學常識、生活常識等。[1]它體現(xiàn)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有關能力或技巧的路徑。此外,常識還包含著一種思維判斷,即一般人通過非專業(yè)、非艱深思考都可以做出的判斷。因此,可以將常識定義為:公眾應該掌握的最基本知識及運用基本知識進行分析判斷的能力。
大眾的社會常識有很多種類別,既有生活常識,又有政治常識。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常識是客觀存在的。例如,大家聽到頻率比較高的詞語——“和諧”,大眾可能不知道“和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但是,他們知道和諧是一種理想的生活目標。對待現(xiàn)實中的一些事情可以區(qū)分出哪些是有利于和諧社會構建的,哪些是不利于和諧社會構建的。這就是一種普遍存在于人民大眾中的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常識。這種常識普遍存在,并指導著大眾政治生活、經(jīng)濟生活、文化生活。馬克思主義作為大眾社會常識的形成受到我國政治環(huán)境影響。一是宏觀顯性的影響。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根本指導思想決定了在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必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這些大政方針對大眾起到了宏觀影響。同時,國家也會利用公眾的宣傳教育媒介對受眾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讓大眾更多地接受馬克思主義信息。這種宏觀的國家層面的、有意識的引導,深刻地影響著大眾的社會常識的形成。二是微觀隱性的影響。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的推進,馬克思主義更加具體化,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平民化面貌出現(xiàn),使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通過隱性方式逐漸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這種或顯或隱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使大眾社會常識形成中必定包含馬克思主義成分。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實踐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作為大眾社會常識存在的關鍵因素。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我國經(jīng)濟、政治、文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這一切成績的取得在實踐上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正確性,用成果事實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的說服力和吸引力,也使大眾自愿選擇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并成為其社會常識的重要來源。
公眾意識通常指公共關系主體在公共關系活動中將公眾的概念貫徹始終的一種自覺習慣。它表現(xiàn)為人們超出個人生活和認知的狹隘性而達到對他人、社會乃至國家普遍福利的理性關心。自覺的公眾意識是公共關系主體開展一切活動的基本前提。意識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意識的形成離不開現(xiàn)實的物質世界,因為“人們頭腦中發(fā)生的這一思想過程,歸根到底是由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2]。馬克思主義作為公眾意識的形成也是如此。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根本指導思想的客觀存在,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在其指導之下的實踐活動注定會對個體的意識形成產(chǎn)生重要作用,并在個體意識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形成公眾意識。在馬克思主義公眾意識的形成過程中,大眾可能并沒有察覺到馬克思主義給他們帶來的直接影響,但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大環(huán)境下,在“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下,影響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產(chǎn)生,并成為他們將馬克思主義觀念貫徹始終的一種自覺習慣。
馬克思主義作為人民群眾的一種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也有其表現(xiàn)特點。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盵3]這種觀點對國家是正確的,對個人也同樣適用。馬克思主義的實現(xiàn)程度與馬克思主義滿足個人需要的程度相關。大眾了解、掌握、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滿足自身需要。大眾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也不是他們生活的萬能指導思想。他們會根據(jù)各自的實際需要,選擇馬克思主義能夠滿足自己發(fā)展需要的部分加以學習掌握,并將其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馬克思主義公眾意識表現(xiàn)出自覺性的特點,其中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形成的自覺性,二是運用的自覺性。馬克思主義公眾意識的形成是公眾對馬克思主義在客觀世界中的綜合表現(xiàn),進行自覺主動的思維、判斷、選擇而形成的過程。作為意識形成的主體的人,是有意識能動性的,外力不能強迫他們去接受他們不愿意接受的東西,更不可能形成所期望的公眾意識。馬克思主義公眾意識不僅是公眾對馬克思主義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而且能夠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并且還能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xiàn)實,能動性地對客觀世界進行改造。這種把馬克思主義公眾意識運用到改造實踐活動中也是一個自覺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公眾意識一旦形成,就會在實踐活動中自覺加以運用,變成公眾改造物質世界的自覺力量。這個運用過程,也是一個由內而外的自覺提取使用的過程,外界的力量也是無法限制的。
大眾學習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純粹理論而學習,而是受馬克思主義外在政治、社會輿論環(huán)境的影響,再加上個人內部的局部性需求才選擇馬克思主義。這樣一種非研究性的選擇目的就決定了大眾在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的形成過程中,會受到個人既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jīng)驗、表達習慣、個人喜好等因素的影響。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個人化的加工、改造,形成了具有個人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解。與個人特點結合之后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已經(jīng)不是理論層面的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貌,而是表現(xiàn)出非理論形態(tài)的特點,更多的是成為一種“知道”性的存在。
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所產(chǎn)生影響效力的大小與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多少有關系,但是并不一定是正相關,而是與個體在實踐活動中真正的使用程度呈正相關。因為毛澤東早在《反對本本主義》中就說過:“讀過馬克思主義‘本本’的許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識字的工人常常能夠很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盵4]人民群眾由于受到年齡、社會分工、知識背景、社會需求等因素影響,每個人對待馬克思主義都“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有的略知一二就可以了,有的則要學而不厭,精益求精”[5]。這種需求程度的差異性導致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對不同的個體發(fā)揮的影響效力也不盡相同。比如對一名馬克思主義信仰者來說,在他的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所占的位置就會特別突出,成為他生活實踐的指導思想,并會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改造自身和客觀世界。
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離不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有鮮明中國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只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才能結合中國大眾的實際情況,產(chǎn)生符合大眾需要的理論和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shù)人理解與掌握到被廣大民眾所理解和掌握的過程。只有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才能使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內化為群眾的精神內容,成為最普通也最常用的常識和意識,并最終“變成物質力量”。因此,只有不斷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才能使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的存在地位更加牢固,在大眾中發(fā)揮的作用更加強大。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群眾的關系上,需要說明一層道理,不是人民群眾不需要理論,而是把馬克思主義變換成什么樣的語言風格去滿足人民群眾對理論的需求。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社會變革和人類解放的學說,并不是“經(jīng)院派”為少數(shù)精英所掌握的高深的理論,而是屬于人民大眾的樸實道理。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并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6]馬克思主義如何實現(xiàn)作為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的目標,首先解決的是如何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地為群眾所掌握。列寧給出了很好的闡述,“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簡單明了”?!白罡呦薅鹊鸟R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盵7]怎樣實現(xiàn)“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語言表達的通俗化。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傳播語言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用群眾的語言去表達馬克思主義。把晦澀的理論術語和生硬的“官方語言”轉換為群眾語言,把抽象的理論通俗化、具象化,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8]。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作為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的目標。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但是好的理論還要由實效的方式表達出來。恰當?shù)谋磉_方式可以將單一直白的內容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反映出來并滲透到受眾身心,推動整個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的進展。要想形成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就要尊重公眾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的既有水平,選擇恰當?shù)?、群眾易于接受的方式來引導公眾的現(xiàn)有日常生活發(fā)生漸進式的改變。馬克思主義在大眾中宣傳普及的方式很多,既有有組織地、公開地、直接地作用于教育對象的顯性方式,如聽專題報告會、開展“三講”活動、黨員先進性教育等針對性很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又有把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的內容和要求滲透和潛隱到大眾的社會實踐和人生活動中去的隱性方式。無論顯性的或是隱性的方式,都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發(fā)揮著作用,到底哪種方式更有效,要以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度為標準,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通過大眾能接受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在群眾中的影響力,使馬克思主義真正地入腦、入心,形成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成為指導大眾精神和物質生產(chǎn)的實踐活動的尖銳武器。
在生活實踐中,大眾往往從直觀的感受和直接的利益出發(fā)形成自己的常識和意識,而要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大眾的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最根本的是要關心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并積極地實現(xiàn)這種利益需求。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9]人本身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利益實現(xiàn)就是根本。這種利益不僅僅只是物質利益,還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會利益等多方面的利益訴求。毛澤東也說過:“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盵10]由此可見,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的目標,只有純粹的理論宣傳普及是不行的,必須加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成果轉化力度,讓大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實惠。只有把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目標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樹立“利為民所謀”的政治觀,積極去實現(xiàn)大眾正當合理的利益訴求,才能從內部強化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常識和公眾意識。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5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4]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
[5]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52.
[6]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7]列寧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468.
[8]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34.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0]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