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2)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這一事實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被凝練為一個新的概念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榜R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這個概念意指作為我們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它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指導地位,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們黨和國家生活中的引領和指導作用。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指導作用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多維視野中加以考察,從而揭示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當代中國所具有的多重文化身份。這對于我們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研究,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首先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作為一種社會思潮而存在和流行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產生了中國共產黨,而黨從誕生時起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寫在自己的旗幟上。這就使馬克思主義思潮在中國獲得了“指導思想”的第一重文化身份。
那么,究竟什么是一個政黨的“指導思想”呢?大體說來,就是這個政黨賴以存在發(fā)展的理論依據(jù)和行動指南,它的這種地位和作用在黨章中得到了規(guī)定。黨的指導思想具有以下作用:首先,它為黨的存在提供理論上的合法性論證。政黨存在的依據(jù)當然首先存在于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之中,以及當時當?shù)氐恼涡蝿葜校菍τ诠伯a黨這樣具有很強穩(wěn)定性的政黨來說,它的立黨還需要有更正式的理論上的依據(jù),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這一點。其次,它規(guī)定了黨的性質、宗旨和目標。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目標,以及組織原則等的制定,都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依據(jù)的。再次,它為這個政黨提供行動指南和政策導向。盡管政黨在一定條件下所采取的行動和政策受當下現(xiàn)實需要的決定,但是黨的基本的行動和政策的導向,則受制于自己的指導思想。最后,它還為這個黨提供一個象征或旗幟,用以標志這個黨,并區(qū)分于其他的黨。這個象征或旗幟具有獨一性,它是自足而完整的,并不同其他完全不同的思想體系相混合,或共同擔當“指導思想”的職責。
在革命勝利之前,馬克思主義只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還不是整個國家的指導思想。盡管在一些革命根據(jù)地特別是在中央所在的根據(jù)地,黨對社會的治理也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但從全局來看,馬克思主義還不是整個國家的指導思想。但中國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則使馬克思主義從政黨的指導思想上升為國家的指導思想,并在憲法中得到體現(xiàn)。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我國憲法中的體現(xiàn)有三個方面:首先,《憲法》序言從總體上肯定和規(guī)定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指導作用。序言兩個地方談到馬克思列寧主義,一是總結過去,認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成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戰(zhàn)勝許多艱難險阻而取得的”。二是展望未來,指出:“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xù)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逼浯?,《憲法》中關于國家基本制度和大政方針的設計,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念和精神。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基本的經(jīng)濟政治制度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容,都以《憲法》條文的形式得到了體現(xiàn)。再次,《憲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了馬克思主義相關內容的教育:“國家通過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通過在城鄉(xiāng)不同范圍的群眾中制定和執(zhí)行各種守則、公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p>
從我國基本制度上看,公有制為主體、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這三者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緊密相聯(lián)的。正像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否定、黨的領導不能動搖一樣,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地位也是不能取消的,就是說不能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對于保持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保持國家建設的社會主義道路和方向,至關重要。黨領導和執(zhí)政的理念和方式,黨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基本方略,以及黨和國家制定和實施的重大方針政策,都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精神。
由于中國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由于我國是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因而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和作為國家的指導思想具有一致性,它們在黨和國家的性質、制度和大政方針的政治層面上是共同的,難分彼此的。正因為如此,在許多情況下,可以把二者合在一起加以論述。當然,具體來說也會有所不同。比如,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每一個黨員都應該信仰馬克思主義,但作為國家的指導思想,則并不要求每一個公民都信仰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第三重身份,就是它作為公民和黨員的個人信仰的文化身份。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思想體系和價值體系,既可以是群體和組織的指導思想,也可以是個人的信仰,或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兩個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方面和層次。從聯(lián)系方面講,群體和組織是由個人組成的,群體的指導思想和個人的指導思想有共同性。比如,就中國共產黨來說,馬克思主義既是這個政黨組織的指導思想,也是黨員個人的思想信仰。這兩者是統(tǒng)一的。黨員如果不懂得馬克思主義,不相信馬克思主義,不遵循社會主義的價值觀,那就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但是,組織和個人又是兩個層面上的事情,在許多情況下是并不完全等同的。比如國家這個組織,它與政黨組織有很大的不同。對國家來說,雖然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國家的指導思想,但這主要是治國理政層面的政治準則和要求,卻并不能要求每個公民或國民個人都信仰馬克思主義。這是十分顯然的。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體系和價值體系,當然也可以成為任何一個公民的個人信仰,只要他自己愿意。共產黨員并沒有壟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如果有非共產黨人,他覺得馬克思主義是真理,愿意相信和信仰馬克思主義,那當然是值得歡迎的。但這是個人自己的事情,是他自愿的事情,而不是國家要求的事情。我國《憲法》第三十六條規(guī)定:公民個人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以及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宗教當然與信仰馬克思主義很不相同,但這是《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稇椃ā樊斎灰惨?guī)定國家應該宣傳科學的世界觀,但并不是強迫人們接受這種世界觀。我們既不能因為馬克思主義具有國家指導地位,就要求每個公民都信仰馬克思主義;也不能因為有些公民并不信仰馬克思主義,就來質疑甚至否定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指導地位。
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并不只是一種政治議題,事實上它還是一種學術思想,有自己的學術性存在和學術性身份。黨和國家指導思想應該有自己的學術研究作為支撐,只有這樣才能使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時時得到發(fā)展和更新,使理論對黨和國家事務的指導更加科學有效。
當代中國思想文化和學術領域中,存在著多種思想和思潮,馬克思主義是其中之一。但它又不是普通的一種思想,而是占主導地位,對學術發(fā)展和社會思潮具有指導和引領作用的思想。不論是它的存在方式,還是它的影響力,都體現(xiàn)出主流思想學術的特點。
馬克思主義理論有獨立的學科“碼頭”和大批的學者,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大量的研究成果。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我國的學科體系中得到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級學科而得以單獨設立,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分別作為二級學科而存在于哲學、經(jīng)濟學以及政治學等一級學科之中。這些學科上的位置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成規(guī)模的學術研究奠定了基本平臺。我國有一大批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學者,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和社會上有很大的影響。而且,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比如黨中央設立和組織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對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研究和社會影響具有巨大的推動力和輻射力。
在學術研究中,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有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不只是一門獨立的學問,而且它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我國的學術思想發(fā)展中具有指導作用。特別是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中,在許多事關國計民生的研究領域中,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也是很明顯的??茖W的研究,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需要一些基本理念和假設的指導和引領,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提供的一些重要理念有助于使科學的研究和發(fā)展更加自覺。比如客觀性原則,主張從實際出發(fā),不以主觀意愿為依據(jù),而用事實來說話;實踐性原則,不主張在脫離實際的純主觀概念的領域中兜圈子,而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用社會實踐和科學實驗來推動理論和學術的進步;可知性原則,認為世界本身是有客觀規(guī)律的,這些規(guī)律又是可以認識的,只存在未被認識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認識的事物;等等。所有這些原則,都是學術發(fā)展的理論指導。這些理論指導都具有一定的高度,從而具有相當大的自由度,它不應變成一些具體而硬性的規(guī)定,更不能變成政治性的干擾,否則不僅不利于而且會有害于學術的發(fā)展。
社會公眾可以不信奉馬克思主義,而且事實上大多數(shù)人也不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個人信仰,但不可否認,他們的思想意識中還是包含著或多或少的馬克思主義的成分或思想片斷。比如,關于必須大力發(fā)展生產力的觀點,關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關于堅持改革開放的思想,關于實事求是的思想,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動力的思想,等等。這些思想都來自馬克思主義,來自國家的宣傳和教育,并與國家的制度和方針政策相聯(lián)系,潛移默化地進入人們的思想意識,成為公眾意識和公眾話語的一部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加進了他們個人的理解,并與個人的經(jīng)驗相結合,因而或多或少有些變形,而不再保持純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的形態(tài)。這不奇怪,作為眾多觀點交織融合而形成的社會公眾意識,也不能不是這樣。但這并不表明它們沒有馬克思主義的來源和屬性。一個普通農民可能并不懂得馬克思主義,更談不到信仰馬克思主義,但當他理直氣壯地批評村干部說“你不實事求是”的時候,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在表明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揭示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公眾意識和公眾話語的身份,對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有幫助的。我們黨提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要求,當然有普及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意思,但這并不是讓普通大眾都來“信仰”馬克思主義,而且事實上這也是不可能的,而是讓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入公眾的意識,成為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話語、知識、觀念、信念和經(jīng)驗。所以,盡管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也不排斥部分民眾信仰或信奉馬克思主義,但是就多數(shù)人來說,它主要是讓公眾了解、知道跟他們的社會生活相關的主流思想,從而有助于他們的社會行為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