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丹
(黑龍江大學 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包括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創(chuàng)造積極的校園文化主體,就必須從這兩個方向研究,校園文化主體教育自然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學習。因此,筆者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發(fā)總結出三點(堅持尊重其地位、提升其素質、提高其創(chuàng)新思維)來進行研究論述。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直處于主動的、引導的位置,教育者地位的提升,有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更好地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前我國教育者已經處在一個崇高的、高尚的地位,教育者這個行業(yè)也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但是如果能從全面的角度對教育者的尊重程度更上一個層次,那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是功不可沒的。
尊重教育者的地位,首先在心理上要有重新的認識。不是盲目服從的尊重,而是要從內心深處尊重教育者的工作性質,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教育者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付出與努力,為受教育者所做出的犧牲和奉獻。這樣產生的尊重感是發(fā)自內心,油然而生的,而不是盲目的、順從的。其次在行為上也要有全新的改變,尊重感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教學中,在其他非課堂時間,對教育者的尊重更為重要,因為沒有了課堂上教與受的關系約束,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也會發(fā)生轉變,由“良師”變?yōu)椤耙嬗选?。這對教育者來說,更提升了自己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重視程度,同時,可以從“益友”的角度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是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本質屬性,它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就是完善受教育者自身品德,發(fā)揮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其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根據(jù)這個目標和要求調節(jié)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所以,我們要在肯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受教育者主體地位的基礎上,著重研究如何在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培養(yǎng)上下功夫。
第一,平等互動。在社會信息化的條件下,受教育者通過各種信息渠道豐富自身的知識,他們對社會認識和道德評價有著自己的想法,他們更愿意用自己主觀的想法去看待周遭的事物,并且會用自己個性的想法和思想來影響教育者,他們改變了以往只知道空著腦袋去接受灌輸?shù)慕逃J?。所以說他們與教育者之間不再是簡單的授受關系,而是積極的教學相長的關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雙向互動與單向灌輸相對應,單向灌輸是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和主要方法。強制性、單向性是其重要特征。單向性則表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單邊的主體性。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是被重點強調的,受教育者的興趣見解難以體現(xiàn)和表達提升兩者之間的平等互動,就要做到二者都是處在平等對話和理解的位置,而不是以往強制、壓服的關系。在平等互動的過程中二者共同進步才是尊重主體地位的和諧表現(xiàn)。
第二,價值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內容所體現(xiàn)的社會價值就是表達社會的需要和個體的需要,并維護社會發(fā)展的長遠意義。這種社會價值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會與個體的短期需要和個人利益發(fā)生矛盾。因此,在受教育者還沒有理解和接受教育目的和教育規(guī)范之前,它們具有外在的性質,受教育者對之少有選擇的余地。如果這種社會利益得不到受教育者認同,他們認為這種社會利益與自身利益無關,也就不能理解這種社會利益的長遠價值了。那么,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內在的自覺如何同外化的規(guī)范統(tǒng)一起來呢?這就要求受教育者在理性的基礎上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主動從自身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踐行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范,努力克服“知行不一”和“知行脫節(jié)”,發(fā)揮自身能動性,對道德原則和普遍規(guī)范做出自覺理解和自愿接受,就是對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確認。
第三,自教自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狀態(tài)就是自教自律,其本真意義是促成自教自律。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社會需要,而是人的需要。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不教育?!盵1]霍姆林斯基也認為:“只有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盵2]受教育者主體性發(fā)展的落腳點是從教育走向自我教育,從他律走向自律。自教與他教、自律與他律是衡量受教育者主體存在的根本標志。受教育者的自教自律就是受教育者把自身作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加強對自身主觀世界的改造,進行自我構建,以求得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自教自律是受教育者主體的一種高度自覺。因此,自教自律不是一種自然而然就能達到的狀態(tài),它是受教育者主體性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和階段的產物,也是主體性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和歸宿。
提升文化主體中教育者的素質,并不是否定教育者當前的素質水平,而是希望教育者在當前的理論高度和行為表現(xiàn)上可以更加豐富和飽滿。教育者的理論水平和知識范圍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廣度,但是,人人都不會滿足現(xiàn)狀,所以不斷學習,不斷進取的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在行為素質上,教育者的行為可以說是受教育者的道德楷模,是受教育者不斷追求,不斷努力想要達到的目標高度。所以,高素質的行為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是教育者不可缺少的行為因素,也是教育者更好地進行引導與教育的基本保障。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性格、情感、意志和愛好,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工作態(tài)度、待人接物、文化素養(yǎng)、求學精神都會在學生的心靈上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烏申斯基認為:“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替代的最有用的陽光。”[3]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自育,不能正己也就不會有教育者的垂范,也不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傊赖率潜桓腥镜?,而不是被教導的。
提升文化主體中受教育者的素質,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fā):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構建的核心內容始終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第一位,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因為在高校受教育者群體中,他們雖然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較強的自主能力,但是他們畢竟沒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和較強的實踐能力,這就要求他們心目中必須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做指路明燈,在人生的道路中給予時時刻刻的指引,避免走彎路和錯路。正如一位哲人所說:“人不能為了失敗而活著,也不能為勝利而活著,而是應該為理想而活著,為希望而活著?!边@句話也體現(xiàn)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所在。在高校中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就要引導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要弘揚社會主義特色的共同理想,堅持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振興,鼓勵大家為實現(xiàn)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4]
第二,愛國主義教育是重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能動的過程,首先應當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愛國精神,熱愛自己的祖國并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并不僅僅表現(xiàn)在語言上,更應該體現(xiàn)在行動中。更重要的是愛國主義的教育應該具有理性的主導,不應當出現(xiàn)盲目愛國,更不應該出現(xiàn)以暴力的方式去表現(xiàn)自己的愛國精神。愛國精神應當是理性的、積極的。其次應當推動受教育者愛國主義信念的確立,這一點隨著受教育者年齡的增長,對祖國情感孕育增多、知識積累、了解歷史,才能逐漸實現(xiàn)由愛國情感向愛國主義信念的升華。當然,上述只是愛國主義情感的培育,要做到正確的愛國主義教育,就不應當僅僅局限于情感層次,還應當進一步深化到受教育者的愛國志向與愛國行動之中。首先,把社會情感升華為愛國思想。愛國情懷總是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一種廣泛的精神資源,它是國家統(tǒng)一與民族親和的紐帶。我們不應讓它停留在社會心理層面,愛國主義教育的任務,就是要以愛國心理為基礎,對青少年進行系統(tǒng)的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育,幫助青少年從歷史邏輯的高度,認識和把握中華民族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趨勢。同時要站在面向世界的高度,對青少年進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導青少年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從理論上升華樸素的愛國情感。其次,把愛國思想轉化為愛國行動。把青少年的愛國情感、愛國思想與愛國信念切實轉化到他們的學習生活與工作中去,具有為祖國和人民勤奮學習,研究的良好習慣,形成有為祖國和人民做貢獻的態(tài)度與能力,努力使其成為推進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積極力量。同時青少年愛國情感、愛國思想與愛國信念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一個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認知與情感的綜合化過程。理論與教育固然重要,在學習、生活、工作中的體驗感受也不可缺少。因而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工作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與條件,決不能脫離青少年的實際生活空洞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第三,道德教育是基礎。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不僅可以體現(xiàn)在自身內在成長的需要上,也是將來社會對個人賦予的期望和需求。道德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保證受教育者在認知上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通過對自身道德認知的理解率先對道德情操進行陶冶。在陶冶道德情操的同時,受教育者經過社會實踐的磨煉開始樹立堅定不移的道德信念,鍛煉強韌有力的道德意志,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順利完成整個道德教育過程。
要想更好地進行道德教育,就要塑造成熟的道德品質,主要通過以下兩方面完成:一是把外在的社會意識內化為個體的道德意識,實現(xiàn)從社會意識到個體意識的飛躍;二是實現(xiàn)從個體意識到道德實踐的飛躍。這兩個飛躍的橋梁和紐帶就是道德教育。個體道德行為相對穩(wěn)定的特質和傾向只有經過上述兩個飛躍,才能夠走向成熟的道德品質。成熟的道德品質還具有一種較高層次上的開放性,受教育者會不斷接受新的道德理念,排除舊的道德干擾,并在品德發(fā)展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自己的創(chuàng)造個性。將社會道德內化為自身的內在法則并作為自身的價值追求,就表明一個人在品德上已經到達了成熟的階段。
“現(xiàn)代社會的激烈競爭,已經向教育提出了培養(yǎng)人們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際能力的迫切要求。創(chuàng)新精神是比人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層次的精神。它既要為遠大目標、執(zhí)著的追求提供強大的創(chuàng)新動力,也要有頑強的意志、勇敢的拼搏精神去克服困難和阻力;還要有不怕挫折的冒險精神,不怕失敗的犧牲精神去面對創(chuàng)造性的風險。”[5]作為教育者應當積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開發(fā)多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發(fā)展模式。而作為受教育者,要提升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具備創(chuàng)新的能力,做積極的創(chuàng)新主體。
思維方式,是指主體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是一種思維的整體程序與特定的思維活動形式。[6]思維方式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學范疇,是內化于人腦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性思維樣式。首先,教育者需要從自身思維方式出發(fā),打破某些傳統(tǒng)的、定性的思維方式,開發(fā)創(chuàng)新科學的思維方式,保持思維的靈活與暢通,保持思維開放性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品質,保持思維的勃勃生機與生命力。同時積極引導受教育者,幫助他們培養(yǎng)和開發(fā)科學創(chuàng)新的思維模式。其次,受教育者經過教育者的培養(yǎng)與開發(fā),具備一定的科學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后,對于自身的成長就有了充分的認識,在將來社會關系的協(xié)調、成長過程中完美性格的塑造,以及在今后對幸福人生的追求等許多重要方面,都會擁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想法,積極地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這樣也是實現(xiàn)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
[1]宋智勇.塑造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發(fā)展全新模式的理性思考[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3.
[2]初國梅.關于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思想教育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0(3):1.
[3]桂雅麗.淺談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8):120-121.
[4]田蘭.高校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yǎng)[J].晉中師院學報,2005(1):58-60.
[5]曹賽先.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主體論略[J].大學教育科學,2003(3):76-79.
[6]彭萍,戴明清.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主體功能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10):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