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軍
(泗陽縣特殊教育學校 江蘇泗陽 223700)
語文是聾校最為重要的基礎性學科之一,承擔著形成和提高耳聾學生語言能力的基本任務。朗讀既是語文學科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聾生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有效朗讀可以幫助聾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語言水平,促進思維發(fā)展。但目前聾校朗讀教學的現狀并不樂觀,存在問題較多,應該引起廣大聾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
筆者調查發(fā)現,目前聾校朗讀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朗讀教學有效性缺失,目標達成度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朗讀訓練時間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既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更突出了讀書在數量方面的要求。學習一篇課文,必須通過大量反復的朗讀,才能逐步并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蘊含的深刻情感。所以,朗讀訓練應貫穿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由于聾生特殊的生理障礙,造成朗讀方面特有的困難,絕大多數老師在語文教學中為聾生朗讀訓練安排的時間很少。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重視自己的“講”,而不愿對聾生開展大量的朗讀訓練。即使在一些公開教學中也只是象征性地讀一讀書,整個課堂教學中,用來指導聾生朗讀訓練的時間微乎其微,甚至沒有。
(二)參與學生范圍窄。筆者調查發(fā)現,在課堂教學中大部分老師只關注極個別口語能力好的學生,多選擇他們進行有限的朗讀訓練,或者進行所謂的“朗讀表演”。而對絕大多數口語差的聾生,關注極少,甚至放棄對他們的朗讀訓練,使得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參與有效朗讀的聾生人數很少,從而使大多數聾生喪失課堂朗讀訓練的機會,朗讀能力無法得到提高。
(三)朗讀訓練開展“虛”。朗讀訓練應是貫穿語文課堂的主線,這既是語文學科自身特點的需要,更是彌補聾生學語障礙的需要。教師應引導聾生通過對文本扎實、有效的閱讀,進而感知、理解、領悟課文,深化對教學內容的把握。但目前聾校語文朗讀訓練開展不扎實,重形式、輕效果的現象十分明顯。如筆者經常發(fā)現教師為了體現朗讀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個別讀、分組讀、分角色讀。從表面看,讀書似乎熱熱鬧鬧,形式多樣,班級學生好像也都參與了進來。但實質上,絕大部分老師在朗讀前沒有明確的朗讀要求和特殊的朗讀指導,僅僅是為了讀而讀,基本是走個過場,擺個形式,給人感覺很不實在,也難以達到朗讀訓練的效果。
(四)朗讀訓練效果差。“正確地、有表情地朗讀課文”,是《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的基本要求,也是朗讀訓練的基本目標。目前,聾校語文課堂上的朗讀,遠沒有達到“正確地、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的訓練目標。表現在:聾生朗讀意識不強,多為被動讀書;讀錯字、漏字、添字,停頓不正確、斷詞破句現象時有發(fā)生;朗讀平鋪直敘,缺乏感情,這些都說明聾校平時朗讀訓練的不到位和訓練效果的不理想。
造成聾校朗讀教學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很多,結合調查的情況和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主要表現為:教師和學生的雙重因素。
(一)教師對朗讀訓練認識不足。教師是聾生朗讀訓練的引領者、指導者,教師對朗讀訓練重要性的認識客觀上影響著朗讀訓練的有效開展。實踐中,部分教師對聾生的朗讀訓練存在認識上的偏頗。主要是過于放大聾生因生理缺陷而造成的有聲語言障礙,認為聾生聽力缺失不能或難以形成朗讀能力,從而不重視甚至放棄對聾生朗讀訓練的指導。教學中存在“兩重一輕”的思想,即:重老師自己的講,輕聾生讀的指導;重聾生寫的訓練,輕學生讀的指導。造成聾生在語文課堂聽得多,讀得少;寫得多,讀得少。
(二)教師對朗讀訓練指導不到位
由于對聾生朗讀潛能認識不足,對聾生朗讀訓練重視不夠,造成教師對聾生朗讀訓練指導不到位。教學中,大部分老師對聾生朗讀訓練指導不深入,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只是簡單地讓學生讀一讀書,對聾生朗讀缺乏科學合理的讀書方法指導,使聾生的朗讀較為盲目,讀書目標不明確,方法不正確,造成朗讀效果差。
(三)聾生對朗讀有畏難情緒
由于聽力的損失,造成語言障礙,絕大部分聾生缺乏良好的口語基礎。因此對聾生來說,正確、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確實具有一定的困難。再加上平時訓練不扎實,指導不到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聾生在心理上對朗讀產生畏難情緒,造成聾生不愿讀書、不肯讀書、不會讀書。
“口頭為語,書面為文”,這是葉圣陶先生對語文的最好詮釋,充分說明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加強聾校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訓練實效,形成和提高聾生朗讀能力,是聾校朗讀訓練的恒定追求。提高聾校朗讀訓練的實效性,應著重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開展有效朗讀訓練的前提
由于特殊的生理障礙,對聾生開展朗讀訓練確有超乎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這是客觀事實。但作為聾校語文教師,并不能因此而否認聾生在朗讀方面所具有的潛能,更不能因此而放棄對聾生朗讀的訓練??茖W、正確的認識聾生所具有的朗讀潛能,是開展有效朗讀訓練的前提。作為聾校語文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認識,牢固樹立這樣的理念,即:聾生是具有朗讀能力的,對聾生是應當而且可以開展朗讀訓練的。大量實踐表明,只要方法正確,指導到位,對聾生進行朗讀訓練是可行的,而且是富有成效的。
(二)養(yǎng)成習慣——開展有效朗讀訓練的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笨梢?,良好的習慣對人的發(fā)展是多么的重要。客觀地說,聾生由于特殊地學語障礙,缺乏口語基礎,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所以,培養(yǎng)聾生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是開展有效朗讀的基礎。加強聾生良好朗讀習慣的培養(yǎng),教師首先要注重聾生朗讀意識的培養(yǎng),引導聾生通過對課文的大量誦讀,走入文本情境,把握文章內涵,進而幫助聾生確立愛讀書的意識。其次要引導聾生充分利用殘余聽力,降低朗讀的難度。絕大部分聾生具有不同程度的殘余聽力,對于具有殘余聽力的聾生,教師要盡量引導他們佩戴助聽器,充分利用有限的聽力,增加對有聲語言的感受,幫助聾生克服朗讀障礙,降低朗讀難度,提高朗讀效果,增強朗讀信心。
(三)激發(fā)情感——開展有效朗讀訓練的關鍵
目前聾校語文課上的朗讀,大多缺乏感情,表現為聾生平鋪直敘地念書。確有點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感覺。有效朗讀必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聾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走進課文的人物。只有這樣,才能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按照課文蘊含的情感,讀懂課文內容,讀出課文的喜怒哀樂。如課文《再見了,親人》,它文質優(yōu)美,情感深厚。但由于年代久遠,聾生對那段歷史缺乏了解,很難理解和體會文章蘊含的深刻思想。筆者在指導朗讀時,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幫助聾生了解歷史背景,深入挖掘文章情感因素,引導聾生深刻體會文章思想內涵,讀出對美侵略者的仇恨,對朝鮮人民的愛戴,深刻感受中朝兩國人民血濃于水的深厚情意,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避免了平鋪直敘似的“念”書。
(四)講求方法——開展有效朗讀訓練的重要手段
聾生的朗讀與正常兒童的朗讀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常兒童的朗讀僅僅通過有聲語言即可進行,無需借助其他手段。而聾生由于聽力障礙,有聲語言發(fā)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朗讀具有較大困難,讀書也往往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現方法。如:聾生在朗讀時常伴有手勢、動作等,借助這些特殊的輔助手段進行朗讀。在朗讀訓練中,教師首先要充分尊重并合理利用聾生特有的朗讀習慣,開展朗讀訓練。引導聾生通過手勢、動作等表示課文情節(jié),輔助閱讀,使聾生通過這些特有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朗讀效果,形成朗讀能力。其次教師要注重科學讀書方法的指導。讓聾生帶著問題有目的的讀書,引導聾生在思考中讀書;引導聾生手、口、腦并用,在讀中“思”,在讀中“行”,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五)注重形式——開展有效朗讀訓練的重要因素
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對于聾生來說,朗讀是相對困難的。同時,在現實的聾校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很隨意的讓學生自由讀讀書,朗讀訓練的形式比較單一,也極易讓聾生對朗讀產生厭倦心理。要想提高聾生對朗讀的興趣,增強朗讀訓練的效果,教師應注意朗讀形式的多樣化,這也是開展有效朗讀的重要因素。如在教學《群鳥學藝》這篇課文時,筆者根據童話課文的特點,讓聾生扮演鳳凰、麻雀、老鷹、烏鴉和小燕子進行角色朗讀,再相互對調扮演的角色進行朗讀,比一比誰讀出了小燕子的耐心、虛心和認真,麻雀、老鷹和烏鴉的不耐煩,通過角色扮演和競賽有效提高了聾生的朗讀興趣,增強了朗讀效果。所以教師在朗讀訓練中,應注重多種朗讀形式的運用??梢酝ㄟ^個別讀、分組讀、情境練讀、競賽朗讀等多種形式,克服朗讀疲勞,增強朗讀興趣,提高朗讀效果,發(fā)展朗讀能力。
[1]季佩玉,李宏泰.聾校語文教學200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2]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校,聾校語文教材教法[M].南京: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校編印,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