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祺 袁茵
(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遼寧大連 116029)
199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召開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在《薩拉曼卡宣言》中提出了“全納教育”思想,其價值取向為民主、平等,強調群體與合作[1]。全納教育的前提是合作,合作指不同專業(yè)的人對一個共同的問題給出創(chuàng)造性解決方案的互動過程。合作建立在參加教育過程的人的不同專業(yè)、興趣、優(yōu)勢的基礎之上,包括學生、家庭成員、教師、有關服務提供者、專業(yè)助理、學校職員、管理者和社會區(qū)成員。家長與特殊教育學校的合作是特殊教育實踐的一個重要的主題。目前聾校的家校合作存在很多問題,家長與聾校教師、管理者無論在合作觀念、合作內容或合作方式上都存在分歧,致使教育效果在無形中被削弱,不利于聾生達到最優(yōu)發(fā)展。
合作觀念體現(xiàn)在是否有合作意向,以及對自己及對方承擔角色的認知上。研究表明,無論是家長還是聾校教師,都希望進行家校合作[2][3]。但是在對自己與對方的角色認知上,家長與聾校教師卻存在著巨大的分歧。主要體現(xiàn)在聾生家長的自信心不足與聾校教師的專業(yè)權威地位。聾生家長往往認為自己能力有限,無法很好地與教師配合,因此更愿意與教師進行配合,而不是主動地提出教育建議,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教師則埋怨家長,認為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對聾校教育的配合程度不夠[2][3]。盡管教師處于主動的地位,卻有力不從心之感。上述合作觀念導致聾生家長與聾校老師在合作中的地位嚴重不平衡。
首先,由于上述合作觀念上的差異,聾生家長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日常生活與健康,聾校教師則側重于聾生的學習與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雖然同樣是關心聾生的生活,但部分聾生家長存在溺愛心理,對孩子的日常起居事無巨細地進行照顧,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連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會;相反,在學校中,教師十分注重對聾生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二者的矛盾使得聾生呈現(xiàn)出在家與在校行為表現(xiàn)不一致的現(xiàn)象[4]。其次,在如何應對聾生的生理缺陷的問題上,家長和教師存在不同的看法。多數(shù)聾生家長都曾經帶著孩子四處求醫(yī)問藥,他們更多的從醫(yī)學的角度,認為耳聾只是一種病,希望找到名醫(yī)將孩子的“病”治好;而聾校教師則掌握了更多聾教育方面的知識,認為聾生的聽力障礙難以治愈,家長與其浪費時間為孩子求醫(yī)問藥,不如多關心聾生的學習[5]。再次,對于家庭具體情況,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不暢。教師在為聾生制訂教育方案時,希望了解其家庭的具體情況,以便針對每個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但家長卻不愿意將家庭經濟負擔和自己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反饋給教師,認為這樣是給老師添麻煩[5]。
目前,聾校與家長的合作主要是通過電話聯(lián)系、家長會、接送學生上下學、家訪這幾種方式,部分學校還嘗試建立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校聯(lián)系本等方式促進家長與學校的溝通,但開展情況并不樂觀[3]。在合作方式上,雙方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第一,溝通方式的單一對多樣的分歧。教師喜歡多樣化的聯(lián)系方式,如家訪、聯(lián)系冊、互通電話以及接送子女,而家長則傾向于選擇互通電話和接送子女兩種方式。在溝通方式的選擇背后,或許與聾生家長的工作繁重、時間緊迫等因素有關,也同樣反映出教師對與家長進行溝通并得到聾生家長的教育配合的渴望。第二,家長會并未成為聾校教師與學生家長溝通的有效途徑。上述雙方在合作方式上的分歧,在家長會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家長會往往成為教師的“一言堂”,教師單方面為家長布置任務或是訴苦,家長很少有與教師進行對話的機會。這種現(xiàn)象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家長對教師的崇敬與信任,他們愿意聽取教師作為“專業(yè)人士”的教育意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部分聾生長期的“教養(yǎng)分離”,家長并不了解孩子在校的實際發(fā)展情況,在家長會上只能安靜傾聽,喪失了發(fā)言的機會與權利。
聾生家長與聾校在合作觀念、合作內容與合作方式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分歧,盡管家長與教師都對聾生的發(fā)展密切關注,但是由于各自的立場與出發(fā)點不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無法形成合力,達到1+1>2的效果,造成上述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聾校的角度來看,由于聾校大多實行寄宿制管理,許多聾生從一年級就開始住校,長期的教養(yǎng)分離導致家長與聾生的陌生,使得家長對聾生的教育無從下手;聾校沒有為家長與教師提供靈活多樣并且穩(wěn)定的溝通機制,無論是家長學校還是家長委員會,都沒有規(guī)范化的內容與實踐,聾校沒有為家長與教師的持續(xù)性的深入溝通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他們對家長缺乏必要的了解,對家長的需求關心不夠[6]。家長的受教育水平高低不一,尤其對于聾生的心理發(fā)展與教育范疇更是很少接觸,因此,在教育觀念上,他們很難與教師完全契合。在合作過程中,教師的耐心往往不足,有的聾校教師認為家長不關心孩子的前途,有的教師認為,在教育實踐中,家長不僅不幫忙還會添亂。教師沒有考慮到聾生家長承擔的身心上的巨大壓力,忽略了家長在聾生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從家長的角度來說,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聾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對于孩子的教育無論在時間或精力上都投入不足,沒有充分利用自己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的權利。無數(shù)個聾人教育的成功事例已經證明,聾人的成功離不開整個家庭,尤其是父母的堅持不懈的關懷與幫助。有的聾生家長卻將孩子視為負擔,以各種理由推卸自己的責任與義務,這是對于聾人發(fā)展的無知,更是對于生命的漠視。為解決上述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聾校教師與家長的許多分歧都是由于溝通不夠造成的。因為溝通不足,教師無法充分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無法了解學生的優(yōu)勢,不知道家庭對于學生未來發(fā)展的期望,家庭這一重要的教育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溝通不足,也導致家長在聾生的教育過程中多走了許多彎路,無法得到有效的資訊支援與專業(yè)支持。想要實現(xiàn)雙贏的局面,學校應該為雙方的交流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如前面提到的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學校對此應有系統(tǒng)的發(fā)展規(guī)劃,立足于長遠,有計劃有步驟的促進家長與教師的長期溝通。此外,教師的家訪以及與家長的其它日常溝通工作應計入工作量,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充分調動教師主動與家長合作的積極性。
“長期以來特殊教育教師、校方管理者和其他專業(yè)人員一直扮演著教育者、管理者、指導者的角色,承擔診斷、鑒定特殊需要兒童,設計和實施特殊教育計劃,提高特殊教育服務的主要責任”[7]。教師與家長的互動中常常暗示著某種專業(yè)性的權威地位,嚴重妨礙了聾生家長與教師的深入溝通與合作。一方面,教師認為家長沒有承擔起教育聾生的責任,對家校合作投入程度不夠,另一方面,教師又認為家長沒有聾教育的專業(yè)知識與經驗,沒有能力參與學校的運作、決策、教學與管理,有的聾校教師甚至提出,家長帶來的麻煩多于幫助。這種矛盾的心態(tài)非常不利于雙方的深入合作。家校合作的關鍵點是”家長和專業(yè)人員之間的平等的感覺”[8],這種平等的建立需要教師調整心態(tài),開闊合作視野,努力把握好每一次與家長溝通的機會,設身處地的了解家長的真實處境與困難,在情感和專業(yè)知識兩個方面對家長給予幫助,為家庭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使聾生家長的專業(yè)知識水平逐漸提升,同時,為聾生創(chuàng)造積極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家長主要扮演著接受專業(yè)人員指導,對專業(yè)人員進行配合的角色,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他們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想要改變這一傳統(tǒng)合作模式,首先,家長要轉變心態(tài),從聾生教育的旁觀者、配合者向聾生教育的主動參與者、活動實施者方向轉變,與教師進行密切的合作,共同制定教育干預方案。其次,要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質,既包括文化水平、品德修養(yǎng)等一般素質,又包括身為聾生家長的特殊素質,如聽力障礙的生理知識、聾兒的康復教育、聾童的心理發(fā)展、簡單手語的使用等專業(yè)知識。家長在理論知識上往往不及聾校教師,但是,家長卻更加了解孩子,清楚孩子個性特征,并能結合家庭具體情況對孩子的未來做出長遠的規(guī)劃,因此,教育過程的設計與實施不能忽略家長的判斷、認識與傾向。事實證明,家長對于聾生教育決策的影響非常大,如IDEA中就明確“賦予家長非常廣泛的權利去參與有關他們孩子的評估、計劃和安置的決定”,這是美國經過長期的經驗總結與積累后得出的結論,對我國的家校合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目前聾校的家校合作還存在很多問題,有悖于全納教育的合作理念,而問題的解決需要聾校、教師與家長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學校要為家校合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教師不要固守專家權威,一味埋怨家長,而要建立合作意識,在與家長主動交流的過程中提供情感與專業(yè)支持,提升家長參與教育決策的能力;家長要明確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努力提升各方面素質,加大教育投入,和教師攜手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更有利的環(huán)境和條件。
[1]彭霞光.全納教育:未來之路——對全納教育理念的思考與解讀[J].中國特殊教育,2008(12):4.
[2]陳建功.聾校家校合作現(xiàn)狀及對策的研究——以北京市某聾校為例[D].首都師范大學,2011:21,34.
[3]余慧云,江小英.成渝地區(qū)特殊兒童家校合作的調查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5(11):78,81,80.
[4]王青.教師與家長合作關系初探[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06(18).
[5]王強虹.聾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1999(1):35,34.
[6]王強虹.對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思考[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1):93.
[7]胡曉毅.論特殊需要兒童家庭與專業(yè)人員合作的幾個核心問題[J].中國特殊教育,2005(12):9.
[12]路得·特恩布爾,安·特恩布爾等.今日學校中的特殊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