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莎,康 健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工具,漢字在字形、字音、字義方面都有其鮮明的特點,漢字完整的信息是由其形音義復合傳遞的,三者缺一不可?!案汀焙汀皸U”,讀音相同,意義上也有某種聯(lián)系,大概是由于這樣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見到人們將二字混用,例如,將“竹竿”寫成“竹桿”,將“槍桿”寫成“槍竿”等等。這樣一來,人們就越來越弄不清楚它們的區(qū)別,甚至有的人便以為它們可以互用。對此,將從形、音、義三個方面對“竿”、“桿”二字進行分析。
“竿”形聲兼會意字。篆文從竹,干聲,干也兼表桿之意。隸變后楷書寫作竿。《說文·竹部》:“竿,竹梃也。從竹,干聲”。本義為竹竿,截取竹子的主干小曲枝葉而成?!皸U”也是會意兼形聲字。從木從干,會意,干也兼表桿之聲?!皸U”是“干”的加旁分化字,是后起的俗字,《說文》中無此字?!队衿つ静俊分杏小皸U,檀木也?!庇帧稄V雅·釋木》:“桿,柘也”。本義為樹名,指檀木,也指柘木。《正字通·木部》:“桿,古作干,俗加木”。所以,“竿”和“桿”的本義都表示植物,竿指竹,桿指木??梢姡咭婚_始已有明確的分工。
然而,“竿”和“桿”在后來演變的過程中,都變成了多音字,分別有三個讀音,即都可讀作[gān]、[gǎn]、[gàn]。二字在讀音相同的情況下,意義和用法有共通之處,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以致后來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發(fā)生了混用的情況。
竿[gān]《廣韻》古寒切,平聲、寒韻、見母。元部。竿,讀平聲時,可作名詞(包括地名)、量詞、動詞。
竿作名詞時的幾個義項:
(1)竹竿,竹子的主干。多指已截下來充各種用途的竹子的主干。《玉篇·竹部》:“竿,竹竿也”?!对姟ばl(wèi)風·竹竿》:“篧篧竹竿,以釣于淇”。漢代賈誼《新書·過秦論上》:“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南朝宋謝靈運《道路意山中》:“濯流激浮湍,息陰倚密竿”。
(2)竹簡?!肚f子》:“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注:“(竿牘)謂竹簡為書,以相問遣”。
(3)特指釣竿。《莊子·外物》:“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南朝齊謝朓《始出尚書省》:“乘此終蕭散,垂竿深澗底”。
(4)古地名。也作干城,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東北?!端?jīng)注·河水》:“河之西岸有干城,《郡國志》曰,衛(wèi)縣有竿城者也”。
(5)通“桿”。《墨子·旗幟》:“亭尉各為幟,竿長二丈五”。此義2009年9 月第一版《辭?!泛?989年11 月出版的《漢語大詞典》都有收錄。
竿用作量詞時的義項:
(1)用于竹子,相當于“棵”、“株”。北周庾信《小園賦》:“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唐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宋蘇軾《贈惠山僧惠表》:“閉門新竹自千竿”。《西游記》第十三回:“一徑野花香襲體,數(shù)竿幽竹綠依依”。
(2)方言。用于抽旱煙。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一章:“約摸咂完一竿葉子煙的時候,還是蹇小湖的耳朵尖些,聽見隔壁房間…有人朝房外跑走的腳步聲”。
竿用作動詞時有一個義項。
竿通干。謂相逼近。有干求、請托的意思。組詞為“竿摩”1989年11 月出版的《漢語大詞典》收錄此義。
桿[gān]《集韻》居寒切,平聲、寒韻、見母。桿讀作平聲時,只用作名詞。義項如下:
(1)長竿。如旗桿、桅桿。《論衡·變動》:“旒綴于桿”。此義為2009年9 月第一版《辭?!匪ⅰ<氶L的木頭或形狀類似細長木頭的東西。如旗桿、桅桿、電線桿。《集韻·寒韻》:“桿,僵木也”?!墩摵狻ぷ儎印?“旌旗垂旒,旒綴于桿,桿東則旒隨而西”。
(2)方言。本謂一伙,也謂土寇。有時是對起義農(nóng)民的誣稱。組詞為“桿子”。
《說文解字》中沒有收錄“桿”字,“桿”是“干”加“木”的后起字,所以在“桿”字出現(xiàn)之前,《墨子》中“亭尉各為幟,竿長二丈五”。即用“竿”指長桿,即“竿”通“桿”,后“桿”作為后起俗字,專指細長的木頭或形狀類似木頭的東西?!案汀奔粗羔灨突蚝椭裼嘘P的事物。
竿[gǎn]《集韻》古旱切,上聲、旱韻、見母。竿讀作上聲時可用作名詞和量詞。
(1)竿作名詞時,特指箭桿?!稘h語大詞典》中:“箭干?!段倪x·鮑照<出自薊北門行>》:“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李善注:“竿,箭幹也?!?/p>
(2)《漢語大字典》中還收錄了竿作量詞這一義項,用同“桿”。量詞。用于有桿的器物。清王士禎《誥授光祿大天介岑龔公墓志銘》:“會軍興,有例輸鳥槍者,官議敘公首以百竿進”。
桿[gǎn],《廣韻》《集韻》中均沒有此音,可知是后世演變而來。桿讀作上聲時,可用作名詞(包括專名)和量詞。
桿用作名詞時:
(1)泛指器物上像棍子的細長部分。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三折:“這場大雨,非為秋霖,不是甘澤,遮莫是箭桿雨,過云雨,可更淋漓辰靄”。又如筆桿、秤桿。
(2)兵器的一種,專指盾牌?!墩滞āつ静俊?“桿,古作干,俗加木”。
桿用作量詞時,用于有桿的器物?!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二回:“只見那廣東人,伸手在他床底下一搜,拉出一個網(wǎng)籃來,七橫八豎的放著十七八桿鴉片煙槍”。又如一桿槍、一桿秤。
“竿”和“桿”讀上聲時,都可作量詞,用于有桿的器物,即一桿槍和一竿槍都是正確的。二字作名詞時,“竿”專指箭桿,“桿”可以表示器物上像棍子的細長部分,即可組詞“槍桿”,而“槍竿”是錯誤的。
竿[gàn]《集韻》居案切,去聲、翰韻、見母。竿讀作去聲時用作名詞,特指衣架。《爾雅·釋器》:“竿謂之箷”。邢疏:“凡以竿為衣架者為箷”。郝懿行義疏:“竿者,《說文》云:‘竹梃也’,箷者,《曲禮》云:‘不同枷’。鄭注‘施可以枷衣者’?!秲?nèi)則》云:‘夫之楎施’。鄭玄注:‘竿謂之施,…橫貫墻內(nèi),施然而長’”。
桿[gàn]《廣韻》古案切,去聲、翰韻、見母。桿讀作去聲時用作名詞,指木名。
(1)檀木?!队衿つ静俊?“桿,檀木也”。(2)柘木?!稄V雅·釋木》:“桿,柘也。”王念孫疏證:“桿于榦同?!队碡暋?‘(荊州)厥貢榦栝柏’?!犊脊び浭琛芬嵭⒃?‘榦,柘榦也’。又注《考工記》‘荊之榦’云:‘榦,柘也,可以為弓弩之榦’。又《弓人》:‘凡取榦之道七,柘為上’。此柘之所以名榦也”。
“竿”和“桿”讀去聲時,可以說都是專有名詞,“竿”指衣架,“桿”指檀木和柘木?!案汀焙汀皸U”讀去聲時意義區(qū)分較為明顯。
綜上可知,“竿”和“桿”讀[gān]和[gǎn]時,在一些文獻中表示的某些意義有重合的現(xiàn)象。但經(jīng)過梳理和分析,已經(jīng)能夠區(qū)分二字的使用情況。讀[gān]時,“桿”只作名詞,專指細長的木頭或形狀類似木頭的東西;“竿”可作名詞、量詞、動詞,“竿”用作名詞表示釣竿和與竹子有關的東西。讀[gǎn]時,“竿”專指箭桿,“桿”可以表示器物上像棍子的細長部分,如“槍桿”,屬于名詞。同時,二者都可以作量詞,用于有桿的器物,即“一桿/竿槍”。
[1]曹先擢,蘇培成.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3]夏征農(nóng),陳至立.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4]許 慎,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6]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
[7]徐中舒.漢語大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7.
[8]李冬梅.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傳播[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07(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