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婷婷
(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高校安全保障義務,是指能夠預見或者應當能夠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導致校園范圍內(nèi)的人員遭受損害的高校所負有的采取合理措施以保障校園內(nèi)人員人身、財產(chǎn)安全利益免受損害的義務。我國高校承擔安全保障義務的法理依據(jù)包括:違約責任理論、危險控制理論、社會責任理論、法定職責理論等。
違約責任理論認為,高校和在校大學生之間事實上存在著合同關系,必須在合理范圍內(nèi)對大學生的人身、財產(chǎn)安全承擔相對應的保障義務。如果高校沒有盡到相關義務而導致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則學校應根據(jù)雙方存在的合同承擔違約責任。
第一,將教育作為一種服務的現(xiàn)象已存在,且達到立法層次。如《服務貿(mào)易總協(xié)定》列出了12項服務,其中就包括教育服務,目前已有不少WTO成員國把開放教育市場列入自己的承諾表。在我國,大學生上大學必須繳費,表明“教育”成為交易的標的,可視為學生接受“教育服務”,此服務是有償?shù)?,此種“商品”的有償提供與接受以合同為基礎。
第二,學生自愿填寫高考志愿到入校報到就讀的過程,可視為一個訂立合同的合意過程,高校招生、學生自主報考及高校錄取學生到校注冊,都充分體現(xiàn)了雙方的意思自治。
第三,國外對學生與高校關系的認定也有類似合同關系的表述。如美國的合同論認為,高校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有合同性質,高校與學生的簽訂的合同以及學校的校規(guī)校紀都可成為界定兩者權利義務的合同或準合同文件。依據(jù)合同論的宗旨,美國法院運用合同法的基本原理來調(diào)解司法實踐中高校與學生關系的糾紛。
隨著新能源的普及和高科技的廣泛應用,潛在的危險無處不在,這些危險必須能夠被有效控制,否則后果不堪設想。法律為了保護人類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要求對危險有控制能力的主體盡其所能對可能產(chǎn)生的危險加以控制,這就是危險控制理論。該理論認為,危險活動從事者因其對危險源有控制能力,所以負有控制潛在危險的義務。高校即是有能力控制危險源的主體。高校校園內(nèi)的樹木、道路、建筑、橋梁、體育設施等是高校正常運作所必需的,而這些物件也許因建造時的安全不達標或者因運作期間使用、管理不妥而對大學生及其他校內(nèi)人員的人身財產(chǎn)造成了威脅。顯然,高校是最為了解這些物件安全性及危險性的主體,也是最有能力采取各種措施保持其安全性、預防其危險性的。另外,由于高校校園的開放性,可能會混進一些社會上的閑雜人員在校園進行一系列的違法行為,如詐騙、人身傷害、偷盜、強奸等等,高校的運作使校園成為了一個危險源。高校安保措施和急救措施的好壞直接影響該危險源,因為對于高校校園的各種危險情況,作為運營主體的高校是最具控制能力的,遇到特殊事件時,其采取的措施將會得到最好的處理結果。
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社會責任理論源于公司的社會責任理論。公司的社會責任理論最早的倡導者是美國的Dodd教授。他指出,公司對職員、消費者和公眾負有社會責任。公司的社會責任理論,是指公司在依法實現(xiàn)營利目的、增進股東利益的同時,應兼顧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蛘呤侵腹緫敿骖櫾鲞M股東利益以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不能純粹地以為股東們營取最大利益作為自己的唯一目的。正是由于公司對大眾具有的這種社會責任,才使它必須采取措施來保障與其有密切關系(如與公司形成消費關系)人們的人身財產(chǎn)安全。
主張高校的安全保障義務源于社會責任理論的學者認為公司的社會責任理論適用于高校對大學生的安全保障義務,具體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公司是營利性的社會法人,而高校是公益性較強的社會機構。既然營利性的法人都要承擔社會責任,作為公益性社會機構的高校就更應當承擔這種責任。
第二,高校的基本任務之一在于培養(yǎng)并向社會輸出有用的人才。要完成這個任務,高校不僅要向大學生傳授各類知識,提高學生為人處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保障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如果大學生的人身安全在校園中遭到損害,何來“人才輸出”一說?如此一來,高校就沒有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所以說,高校應對大學生承擔保障其人身財產(chǎn)權益的安全義務。
高校依法承擔著對在校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等義務,如果學校未盡義務而導致學生的人身和財產(chǎn)合法權益遭受侵害,學校就此應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這即是法定責任理論。
在我國現(xiàn)存的諸多法律法規(guī)體系中,安全保障責任以各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外,在《勞動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權責任法》等諸多法律中均有對安全保障責任的一系列表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安全保障責任是一種法定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guī)定的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為:“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jīng)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很顯然,高校不屬于從事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的法人,那么,高校是否屬于從事“其他社會活動”的法人呢?有學者認為,此處的社會活動并不以有償交易為必要,并且具備“特定時空范圍的相對關系”這一條件,高校應當包含在從事社會活動的主體之內(nèi)。其實,教書育人的場所不僅包括中小學,也包括普通高校,它們都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學校進行正常教育教學活動必須以校園的安全為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4章“關于責任主體的特殊規(guī)定”第37條至40條對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作了規(guī)定:首先是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另外還包括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實際上,安全保障責任不僅涉及上述內(nèi)容,還涉及雇傭、運輸、服務、教育等領域的多種法律關系。這些法律關系類型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是存在于公共領域的法律關系。因此可認為,負有安全保障責任的義務主體一般都帶有公共因素。雖然高校應當承擔安全保障義務并未被侵權責任法明確規(guī)定,但法規(guī)中的概括性規(guī)定是包括高校在內(nèi)的。楊立新教授對安全保障義務的描述如下:“必要的安全保障義務,是飯店、旅館、學校、銀行等從事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或其他公共事業(yè)的經(jīng)營者,對經(jīng)營場地內(nèi)顧客及特定人員的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負有必要的保護義務,或者依法必須承擔的安全保障義務。”可見,楊教授也認為高校應依法承擔安全保障義務。
筆者認為,以法定職責理論作為我國高校的安全保障義務理論的法理依據(jù)是有其優(yōu)勢的。
第一,法定職責理論與我國現(xiàn)行的立法要求最為配套,它符合《教育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侵權責任法》等要求。
第二,實踐中的情況是復雜多變的,當未被明確規(guī)定的、新的安全保障類型出現(xiàn)時,法官一般是以民法的基本原則為依據(jù)來判斷當事人是否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從這一角度來說,安全保障義務是一種法定義務,是對民法法定原則的具體適用。
第三,在國外立法中,已有成功適用法定職責理論來處理學生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案的經(jīng)驗,值得我國借鑒。如,美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校校園的侵權行為越演越烈,司法判例逐步拓展高校承擔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認為高校不僅對大學生在校園遭受的強奸、攻擊行為承擔侵權賠償責任,而且還應該對大學生在校園遭受的槍擊、參加高校體育比賽、參加學校負責組織的各類活動中遭受的傷害、性騷擾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1]李奇.合同論與高校入學中的責任風險[N].中國教育報,2003-0l-30.
[2][德]克雷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上)[M].張新寶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96-297.
[3]周友蘇.新公司法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88.
[4]趙旭東.新公司法條文解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13.
[5]申悅.論安全保障義務[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9.
[6]張民安.侵權法報告(第1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