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強
(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甘肅蘭州 730020)
蘭州市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調查探析——以柏樹巷社區(qū)為個案
馬志強
(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甘肅蘭州730020)
摘要:本文以蘭州市一個穆斯林社區(qū)——柏樹巷社區(qū)為個案,在對社區(qū)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生存狀況及其子女受教育狀況調查的基礎上,闡述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受教育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以期尋找解決城市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受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徑,并為改善其受教育狀況提供可供參考的實際材料。
關鍵詞: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發(fā)展
近十年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受教育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及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究其原因,無疑是因為青少年是社會和民族的未來,承擔著社會發(fā)展和民族復興的重任,他們成長的如何,決定了他們能否承受住肩上所背負的責任和使命。在西北地區(qū),農村少數民族到城市務工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基本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東鄉(xiāng)族等少數民族群體,以甘肅省會蘭州市為例,回族等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隨處可見,他們大都生活在城市邊緣地區(qū)的穆斯林社區(qū)。然而,當整天在社區(qū)玩耍的輟學兒童和餐廳打工的童工,以及隨父母擺攤的孩童等現(xiàn)象隨處可見時,我們不禁憂慮到: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如何能在社會和民族的發(fā)展中成為堅實的脊梁呢?帶著這樣的憂慮和問題,筆者以柏樹巷穆斯林社區(qū)為個案,從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受教育的現(xiàn)狀入手來分析這一群體面臨的教育困境,并提出一些對策性建議,以期引起更多的關注與思考。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外來務工人員與流動人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巴鈦韯展と藛T”通常指的是外地來本地城市打工的人員,更加強調其從事某種職業(yè)或者勞動的特點;而“流動人口”是在中國戶籍制度條件下的一個概念,目前學術界沒有定論,一般主要指離開了戶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這樣說來,“流動人口”的概念涵蓋了“外來務工人員”的內涵和外延。因此,本文中的“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主要是指那些外地來蘭州務工的回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群體。
“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內涵比較豐富,它既包括外來的青少年及兒童的教育,又包括留守的青少年及兒童的教育;既包括學校教育,又包括家庭及社會教育。一般說來,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受教育主要指進入城市的適齡青少年兒童(6—15歲)在城市中面臨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問題。[1]本文所述“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是指隨同家人或者親屬進入城市的適齡青少年兒童(6—15歲)在城市中面臨的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問題。
由于外來務工人員具有流動性較大的特點,本研究主要通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方法獲得蘭州市柏樹巷社區(qū)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受教育狀況的基本資料,同時結合已有較新的調查統(tǒng)計資料進行分析總結。
2.1柏樹巷社區(qū)概況
柏樹巷社區(qū)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的社區(qū),常住人口1556戶,約5963人,流動人口近1000人,民族成分主要由漢族、回族、東鄉(xiāng)族、裕固族、撒拉族、蒙古族、保安族、藏族、維吾爾族等構成,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2966人,約占總人口的42.6%,社區(qū)內回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等穆斯林群體占大多數。該社區(qū)也是蘭州市外來務工人員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它位于蘭州市七里河區(qū)的東部,分別與三個少數民族聚居社區(qū)相連,東起下西園,西至鹼溝沿,南臨上西園,北接西津東路,轄區(qū)有大型商場兩個、中小學各一所(柏樹巷回民小學和蘭州市第十二中學)、幼兒園兩所、清真寺一處(柏樹巷清真中寺),商鋪80余家。由于其交通便利,商業(yè)繁華,又有相應的勞動、教育、宗教等生產生活必須場所,使得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聚集于此。少數民族群眾與漢族群眾、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在風俗習慣、信仰等方面的差異,構成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同時,相應的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問題也就應運而生了。
2.2對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基本情況調查的小結
筆者通過實地走訪外來穆斯林務工人員家庭以及向柏樹巷社區(qū)辦公室咨詢,基本了解了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的現(xiàn)狀。目前在該社區(qū)居住的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大約有400人,主要是來自臨夏回族自治州以及青海等地的回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等穆斯林群體,年齡大都在18歲—50歲之間,他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據統(tǒng)計,大多數都是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基本沒有受到什么勞動技能或者有什么職業(yè)特長,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為生,主要從事個體經營商鋪、水果商販、建筑工程、擺街攤小吃、餐飲廚師或服務生、廢品回收等職業(yè)來獲得經濟收入。通過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的的收入普遍不高,在城市的支出又比較高,他們的生存狀況還是比較艱辛的。
由于對城市的社會生活缺乏一定的適應能力,不論是在經濟方面還是在文化方面,他們最終只能選擇生活于城市的較底層,處在城市的邊緣地帶,生產生活環(huán)境雖然較農村有所改善,但是相對城市社會而言,他們的處境可謂艱辛了,社會保障問題依舊比較突出。與此同時,舉家進城務工的家庭也在逐年遞增,適齡青少年兒童隨父母進入城市的越來越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受教育問題也就顯得突出,通過對柏樹巷社區(qū)的調查,這一問題的現(xiàn)狀令人堪憂,非常值得我們的關注。
2.3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受教育的現(xiàn)狀及問題
關于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受教育狀況,筆者與社區(qū)M主任多次進行交談時了解到,由于外來務工人員的流動性較大,目前社區(qū)具體有多少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很難統(tǒng)計,大概有200人左右,至于穆斯林子女的人數只能通過整體人數的比例來估計,大約有150人左右,現(xiàn)在社區(qū)內很多孩子都沒有及時就學或者輟學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就學問題是普遍存在的。通過筆者調查了解,柏樹巷社區(qū)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受教育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2.3.1從“兄弟姐妹一個班”看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不能適齡入學及超齡入學問題
在我國,按照《義務教育法》的規(guī)定,年滿6周歲的兒童應該及時入學接受義務教育,但很多適齡穆斯林家庭的兒童卻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入學,導致適齡孩童不能及時接受學校教育。據筆者在柏樹巷社區(qū)的調查,在能夠上學的穆斯林兒童中,存在著不少非適齡入學的情況,也就是超齡就學問題,相差幾歲的孩子在一個班上學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據了解,部分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對其子女有著較強的教育需求,一旦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一些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會重新回到學校上學,致使在校生中出現(xiàn)了不少超齡入學的穆斯林兒童,具體表現(xiàn)為,在同一個班級當中,部分學生的年齡超出平均就學年齡3歲左右,甚至有超過6歲的學生,由此便出現(xiàn)了“兄弟姐妹一個班”的現(xiàn)象。
2.3.2從老師與學生的“尷尬”看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學校教育中的不適
根據筆者對柏樹巷社區(qū)的調查了解,社區(qū)M主任說,社區(qū)內多半的穆斯林家庭子女都在柏樹巷回民小學和蘭州市十二中接受教育,沒有接受學校教育的子女大多來自進城不久的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然而在學生與老師的交流中,卻存在著一些“尷尬”的局面。筆者從柏樹巷回民小學教語文課的W老師口中了解到,穆斯林兒童在校就讀中存在不少問題,很多孩子的學習成績都跟不上,可能與家里的條件有關吧,課程學不好也沒法補習,他們的普通話不太標準也不太流利,有時候也聽不懂老師上課講的內容,給孩子的學習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一些孩子互相都用方言或者本民族的語言交流,這給教學也帶來了難處。筆者與一位上六年級的穆斯林學生交流時了解到,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學校與其他孩子存在一些隔閡,他們很難融入到都市孩子的學習生活中,他們沒有上過幼兒園,他們沒有課余的補習班,他們只能獨自承受同學帶來的嘲諷和內心的自卑。
2.3.3從“童工”現(xiàn)象看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失學、輟學問題
依照我國《勞動法》的定義,童工是指“未滿16周歲,與單位或者個人發(fā)生勞動關系從事有經濟收入的勞動或者從事個體勞動的少年、兒童”。從筆者在柏樹巷社區(qū)近半年的觀察以來,幾乎沒有一家飯館或者餐廳不用童工的,這些孩子的年齡大多10歲出頭,也有10歲以下的孩子,他們主要從事餐飲業(yè)的工作,要么擦桌椅、端盤子,要么在后廚洗碗掃地,干一些輕活兒。筆者問及他們怎么沒有去上學,有孩子回答說“上學要花錢”,有孩子說“沒地方上學”,還有孩子說“念書念得不好就不上了”;當問及他們想不想上學的時候,大部分的孩子都說“很想到學校上學”。雖然孩子的回答不盡相同,但是他們表達的意思確實明顯的,就學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就學之路,再加上經濟、家庭等方面的原因,致使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入學接受教育的情況非常糟糕。那些失學或者中途輟學的孩子們,或者幫著父母做買賣、或者在家做家務看小孩、或者在街上和同齡孩子玩耍等等,處于一種失學、半失學的狀態(tài)。這樣一來,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受教育狀況就表現(xiàn)為入學率低、失學率高的不良境地。
就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而言,其從小接受教育的過程和其他社會成員一樣,也就是社會化的過程,從社會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家庭、學校、社區(qū)(社會)是其所生活的社會系統(tǒng)中最核心的三個關聯(lián)環(huán)節(jié)。那么,針對上文所述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各種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筆者試從家庭、學校、社區(qū)(社會)三個環(huán)節(jié)入手,結合所調查的實際情況,對其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并作如下歸納。
3.1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經濟貧困及其文化知識貧乏是子女教育問題產生的首要原因
3.1.1家庭經濟貧困成為子女就學的第一道檻
孩子接受任何教育,都是需要家庭給予一定經濟投入的,即使“愛心教學點”的學費再低也罷,而家長則必須為孩子接受教育來買單。筆者在柏樹巷社區(qū)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的經濟收入普遍較低,雖然有一些收入較高者,但那畢竟是少數,對于孩子接受教育而言,很多家長都是有心無力。原本子女應該去上學的家庭,由于辦學手續(xù)麻煩,經濟上有些困難,現(xiàn)在也只能一等再等了,這樣的家庭在柏樹巷社區(qū)很多,很多孩子也因此不能適齡入學接受學校教育,成了超齡入學者。3.1.2家長文化知識貧乏是子女學校教育出現(xiàn)危機的重要因素
如前文所述,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部分都只是在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甚至很多都是文盲,家長基本都是整天在外忙著賺錢,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孩子在這樣的家庭里很難獲得學校教育以外的學習幫助或支持,當他們有什么學習問題的時候,家長由于自己知識的貧乏而無法給予孩子幫助,經濟上的困難更不會給孩子找家教來彌補,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只能單純依靠學校教育,并因此而受到老師的批評,打擊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更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針對這樣的現(xiàn)象,楊文炯教授認為,“家庭知識資源的貧困不僅表現(xiàn)在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低,家庭知識資源存量少,家庭獲取、吸收、交流知識能力的匱乏和途徑的缺乏,而且積淀、衍生為家庭的貧困文化意識,表現(xiàn)在父母輕視知識、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學習等方面,從而形成家庭知識資源貧困的代際傳承?!盵2]家長們經常讓孩子幫他們擺攤就會潛移默化的教給孩子一些急功近利的賺錢意識,當家庭里充滿了商業(yè)氣息的時候,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里便逐漸丟失了長遠接受學校教育的遠大理想,這也是孩子中途輟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3.2政府和社區(qū)責任的缺位是大量孩子失學的重要原因
柏樹巷社區(qū)轄區(qū)內目前有一個回民小學和蘭州市第十二中學,對于一個普通社區(qū)而言,教學資源已經很充足了,但是依舊有很多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無法接受學校教育,除了家庭因素外,更重要的因素應該是社區(qū)責任的缺失。孩子接受教育不是個人亦或是單純的家庭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的責任,這種責任是長遠的,也是對社會發(fā)展有益的。有研究者認為,在公立學?!敖枳x”成為解決城鎮(zhèn)流動人口適齡兒童少年就學的主要渠道[3],但就柏樹巷社區(qū)的外來務工人員而言,筆者還不能證明這一點。據了解,2003年5月,在眾多愛心人士的資助下,柏樹巷社區(qū)283號院內成立了“柏樹巷愛心教學點”,它是一所專門為解決少數民族進城務工人員和流動人口子女、困難家庭子女接受初級教育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由于政府采取分流兒童到周邊公辦小學就讀的辦法,柏樹巷的教學點便被取消了。教學點先后有近2900名兒童在這里讀書學習,而政府先后將1300名兒童分流到周邊公辦小學讀書,可是據了解,這些孩子并不是都去上了公辦小學,很多孩子因此而再次失學,走在校門外的只能是“童工”,這不得不令人感到遺憾。因此,政府和社區(qū)的責任在所難免,作為社區(qū)發(fā)展的主導者,應該為社區(qū)的教育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投入,為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提供便利,避免更多的孩子輟學或者失學。
3.3學校教育的文化傳播與民族文化傳承之間的斷裂給學生帶來不適
文化人類學把文化過程中的文化適應看作是個人或群體更好地與生存環(huán)境達成一致的目的之一,交叉文化中的文化適應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學習和揚棄的過程,也是產生新文化和建立新的文化模式的過程,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和相互吸收的過程。具體到個人,就是不同文化群體下的個體之間的交流能否達到文化適應的一致目的,從而避免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產生角色混亂、喪失自我個性的關鍵問題。蓋伊等人1963年對西非克佩勒人的研究表明,克佩勒人的學校推行西方的教育模式,其課程與本族文化毫不相干,并強行使用外國語作教學語言,結果造成嚴重的文化沖突,導致本族文化與學校文化的間斷,引起歸屬感喪失,產生深刻的文化適應問題。[4](P208)筆者在柏樹巷回民小學和蘭州市十二中發(fā)現(xiàn)回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等穆斯林學生存在著一定的文化不適問題,作為民族學校,課程設置或者教學內容上沒有任何體現(xiàn)穆斯林文化的課程,這說明民族學校只是一塊牌子,并非實質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學校,“學校里即便充滿了回族子女,頂多是教育回族”[5],“孩子上學猶如斷奶”[6],這就意味著從小在穆斯林家庭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學生與現(xiàn)行教育所傳播的文化之間具有一定的文化斷裂。楊文炯教授在對蘭州市回族穆斯林學生的調查中得出這樣的結果,99.22%的學生認為開設回族歷史文化的課程有必要。[2]這說明穆斯林家庭的孩子對于本民族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心理需求,然而學校教習的文化并不一定都被學生在心理上認同,因此便產生了學生心理上的文化不適,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尷尬”局面也就產生了,家庭與學校之間也無形的產生了割裂。4對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受教育問題的對策性思考
基于對上述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原因的分析,筆者結合田野調查的實際情況,擬提出以下建議:
對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而言,作為家長應該在努力改善家庭經濟狀況的同時樹立良好的教育觀念,努力改善其子女的受教育狀況。
如前所述,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自身的文化知識貧乏,由于自身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使得他們在職業(yè)層次、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及生活質量等方面相對城市人口而言偏低,也正是因為這種差距使他們通過辛勤的勞動來改善自己的經濟及生活狀態(tài)。在調查中筆者了解到,子女未能上學以及未能適齡入學問題的發(fā)生,很重要的原因是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經濟收入太少,進而導致家長對于子女接受學校教育有一種排斥心理,覺得自己承擔不起,雖然他們對子女接受教育卻有很大的期望。因此,作為孩子第一位老師的家長們,應該努力從自身改變,使家長自己在子女接受學校教育上樹立信心,向科學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學習,進而使他們完善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以及有能力承受子女接受公辦學校教育,讓社區(qū)和社會不再出現(xiàn)“童工”。
對政府和社區(qū)而言,應積極吸納并支持社會公益組織參與教育,通過民辦自助教育來緩解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受教育問題。
根據筆者的調查,2003年5月至2009年間,柏樹巷社區(qū)的愛心教學點為解決少數民族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困難家庭子女接受初級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然后最后卻由于政府對教學點學生實行了分流政策,導致柏樹巷社區(qū)的教學點被撤消,這對該社區(qū)及周邊社區(qū)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而言無疑是不利的。如前所述,雖然公辦學校教育資源好,但是很多人還是未能將子女送至其中,依然選擇愛心教學點,就因為其收費低,對于外來務工人員而言非常方便,現(xiàn)在沒有教學點,一些子女依舊是在校門之外,無法接受教育?;诖?,我們應該鼓勵和提倡那些社會公益組織的介入,而不是將其排斥在外,有了愛心教學點,既能解決社區(qū)孩子的教育問題,又能緩解公辦學校教育容量有限的不足,這對于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和社區(qū)乃至整個社會發(fā)展而言都是有利的,是一個多贏的策略。
對學校而言,學校和教師應該在民族文化教育上有所作為,避免師生之間的“不適”以及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尷尬”。
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在文化上與城市社會的文化具有很多的不同之處,其子女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與現(xiàn)行學校教育必然存在許多異處,當子女在接受學校教育的時候必然會產生自身已有文化觀念與所學文化之間的斷裂,進而產生心理上的不適。作為民族學校,應該體現(xiàn)其民族特色,從課程設置或者教學內容上有所改變,為穆斯林學生亦或是少數民族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使他們能夠在接受教育的時候找到自信,為他們的學習生活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這樣一來,學生在校學習的輟學危機也會隨之排除。倘若學校能走出這一步,建立一種針對少數民族的新型教育模式,從教育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這將是非常有意義的舉措,對于整個民族社會的發(fā)展也是有利的。
一個民族的文化和一代人所具有的價值觀對一個民族乃至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都起著深遠的影響,正是這種民族或社會文化的傳承成為人們向前發(fā)展的精神動力。穆斯林向來都是重視學習、重視知識的,既然如此,作為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我們應該充分發(fā)掘優(yōu)良的求學傳統(tǒng),發(fā)揚伊斯蘭崇智、重知、尚學的精神,使他們能夠在為城市貢獻自己力量的同時,為自己子女的教育也做出積極的努力,使他們本身貧乏的文化意識轉變?yōu)榉e極向上的精神動力。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進入城市學校的目的與意義并不僅在于學習文化知識,從心理發(fā)展角度來說是為了獲得同學的認可、接納和尊重,在群體中實現(xiàn)自我存在的價值。讓城市孩子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偏見和排斥心理逐步消除,取而代之的應該是一種比較平靜的合作和友誼。畢竟,“教育的使命是教學生懂得人類的多樣性,同時教他們認識所有人之間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7](P85)總之,做好城市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工作既是城市和民族地區(qū)穩(wěn)定繁榮的重要標志和促進少數民族發(fā)展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訴求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客觀要求。穆斯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和普通子女教育同樣都是國家和政府的責任與義務,他們都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脊梁,我們沒有理由不為他們的成長和發(fā)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和思考。
參考文獻:
[1]湯奪先.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調查分析——以對蘭州市的調查為視點[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1).
[2]楊文炯.家庭知識資源貧困的代際傳承與文化不適——蘭州市回族學?;刈鍖W生低升學率原因的調查與分析[J].回族研究,2002,(4).
[3]張祺,趙興旺.把特別的愛獻給特別的他們——城鎮(zhèn)流動人口中適齡兒童少年就學問題述評[J].光彩,1997,(9).
[4]馮增俊.教育人類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208.
[5]馬進虎.回族教育結構試析[J].青海社會科學,1998,(3).
[6]張承志.人文地理概念之下的方法論思考[J].回族研究,1999,(1).
[7]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85.
[8]李榮華.蘭州城區(qū)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狀況調查[J].青年研究,2005,(11).
責任編輯:周哲良
中圖分類號:G619.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094(2013)04-0038-05
收稿日期:2013-06-07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促進會2012年“未來精英”獎學金計劃資助項目(獎研金性質,無代號)的最終成果。
作者簡介:馬志強(1989-),男,回族,寧夏吳忠人,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回族——伊斯蘭教文化。
Surveyand ResearchonChildren EducationofMuslim M igrant Workersin Lanzhou --T aking B oshu L ane Community asan Example
MA Zhiqiang
(Center for Studie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Northwest China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730020)
Abstract:Taking a Muslim Community in Lanzhou-- Boshu Lane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survey of living situation of Muslim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this paperexpounds the problem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ldren education of Muslim migrant workers tofind effective solutions for the problems of Muslim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education and provideactual material for reference.
Keywords:Muslim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Education;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