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向峰
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是在語際轉(zhuǎn)換過程中譯者所采用的兩種不同的翻譯方式,這一理論是20世紀(jì)90年代由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來的。在此之后,國際翻譯界對此理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反響,并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流派。堅持歸化翻譯策略的既有英國翻譯家約翰·卡特福德(J.Catford)和蘇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也有我國的著名翻譯家何自然、柯平、仲偉合及許鈞等。就堅持異化翻譯策略代表人物而言,既有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大(Nida),也有我國翻譯界青年學(xué)者賈文波、孫致力及龔曉斌等。尤其是我國青年學(xué)者龔曉斌通過深入探討中、西文化交流過程后,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目共睹的現(xiàn)象:由于歐美文化處于強勢地位,中國翻譯者在翻譯歐美文本時,大都采用“異化”翻譯策略。而在把中文文本翻譯成英語或其他歐美語言時,而采用“歸化”翻譯策略。相對于歐美國家而言,他們的翻譯者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翻譯策略。也就是說,他們在翻譯非歐美語言文本時,采用“歸化”策略。一旦當(dāng)把歐美文本翻譯成非歐美語言時,他們一律采用“異化”策略。這種“歧視性”或稱為“不公平”翻譯策略的使用,勢必導(dǎo)致歐美文化的強勢地位越來越強,而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史的中國文化將越來越弱。在某種程度上,使中國文化再次遭到“文化侵略”。本文旨在通過探討“歸化”、“異化”翻譯策略在“東學(xué)西傳”進(jìn)程中的作用,以期在目標(biāo)語讀者能接受的范圍內(nèi),盡力保留我們民族文化瑰寶及語言特色。
翻譯中的歸化(domestication)是韋努蒂在其著名的著作《譯者的隱身》中提出來的。根據(jù)韋努蒂的界定:歸化翻譯是譯者為了制造出透明、通順的譯文而將異域文本中的“陌生性”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翻譯策略。自此理論提出后,各國翻譯理論家都對歸化理論進(jìn)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如英國著名翻譯家巴斯奈特對歸化翻譯策略的解釋為:在文化功能等值的過程中,譯者有較大的主動權(quán),可以靈活重寫(rewrite),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學(xué)形式,來迎合譯語文化環(huán)境及譯語讀者的閱讀習(xí)慣。歸化是指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要求譯者向目的語讀者靠攏,采取目的語讀者所習(xí)慣的表達(dá)方式。歸化策略盡量不干擾譯語(目的語)讀者,請作者向讀者靠攏,以期降低譯語中的陌生程度并產(chǎn)生熟悉化的感覺,從而為譯語讀者提供一種自然、切合、流暢的譯文。以上這些對歸化翻譯策略的解讀不僅進(jìn)一步豐富和完善了韋努蒂的理論,而且確立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并為翻譯工作指明了方向。那么,歸化翻譯策略是否就是完美無缺、能適應(yīng)各種文本的翻譯策略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雖然歸化翻譯策略使讀者領(lǐng)略到了不同文化之間不謀而合、異曲同工的妙趣,同時使譯文更加符合譯語讀者的閱讀習(xí)慣和表達(dá)習(xí)慣,使譯語更加通順流暢。但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歸化翻譯策略已經(jīng)喪失了各民族文化特色及語言魅力,從而使翻譯失去意義。
異化(foreignization)翻譯策略,在韋努蒂看來,是譯者為了故意對目的語文化的規(guī)范進(jìn)行沖擊而保留原作中一些“陌生性”的翻譯策略。眾所周知,我國漢語是屬于漢藏語系,跟屬于印歐語系的英語在語言表達(dá)方式及文化環(huán)境上都有著巨大的差異。那么,在漢、英語際交流過程中如何采用異化翻譯策略,來保留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及語言特色呢?在把我國古典文學(xué)名著和古代文化典籍譯介到西方的過程中,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采用異化、歸化翻譯策略并舉的翻譯大家,如陳榮捷、林戊蓀、卓振英、李貴倉等,他們都為傳播中華文明及漢語言文化特色做出了巨大貢獻(xiàn)。
英國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在《翻譯問題探索》一書中,根據(jù)不同文本所分別具有的認(rèn)知意義、交際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把翻譯文本按其不同功能分為:表達(dá)性功能、信息性功能和呼喚性功能。就文本而言,就有“表達(dá)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氨磉_(dá)型”文本(主要包括文學(xué)作品、私人信件、自傳和散文等)的核心思想是表情達(dá)意;“信息型”文本包括非文學(xué)作品、教科書、學(xué)術(shù)論文和報紙雜志文章等;“呼喚型”文本包括產(chǎn)品說明書、通知、指示、宣傳、廣告等。由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所特有的“信息”和“呼喚”功能,提供信息和感化受眾是這類文本的主要目的。因而歸化翻譯策略成為這類文本翻譯的主要方法。換言之,“表達(dá)型”文本應(yīng)采用歸化、異化相結(jié)合的翻譯策略。
如上所述,“表達(dá)型”文本應(yīng)采用歸化、異化相結(jié)合的翻譯策略。那么,在具體翻譯實踐中,如何把握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的比例或者度呢?奈達(dá)認(rèn)為,世界各國文化的共性大于個性,人類社會存在文化的共核。據(jù)研究,世界各國不同民族在表達(dá)習(xí)慣、表達(dá)方式和表達(dá)技巧上均有驚人的相似。奈達(dá)認(rèn)為,世界的語言和文化,相似之處占90%,不同之處只有10%。
在譯介中國古典文學(xué)名著和古代文化典籍過程中,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采用歸化、異化并舉的翻譯策略的大家。如陳榮捷在翻譯《大學(xué)》中的一段話,就采用了歸化與異化并舉的翻譯策略。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jī)如此。
When the individual families have become humane,then the whole country will be aroused toward humanity.When the individual families have become compliant,then the whole country will be aroused compliance.When one man is greedy or avaricious,the whole country will be plunged into disorder.Such is the subtle,incipient activating forceof things.
這里所用的“subtle,incipient activating force of things”就采用了異化翻譯策略,準(zhǔn)確表達(dá)了“機(jī)”在中國古典哲學(xué)中的含義,保留了中國文化特色。
林戊蓀先生在翻譯《孫子兵法》(The ArtofWarby Sun Zi)和《孫臏兵法》(The ArtofWar by Sun Bin)合訂本時,對“五行”和“陰陽”就采用了漢語拼音“Wuxing”和“yin yang”。其英文譯文如下:
Wuxing(five elements),a terminology first used by philosophersof the yin yang school to characterize the universe.It contains five elements,be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wood,water,fire and earth.Each is supposed to prevailoveranother,only tobe prevailed over.
除上述的大家妙筆之外,許多帶有典型中文特色的“異化”翻譯字、詞已被英語語言及把英語作為母語的讀者廣泛接受。如gong fu(功夫)、typhoon(臺風(fēng))、jiaozi(餃子)、taiji(太極)、qipao(旗袍)等。
總之,在漢、英語際交流過程中,在翻譯“表達(dá)性”文本時,要采用歸化、異化并舉的翻譯策略,一方面可以把各國文化共核部分采用“歸化”翻譯策略進(jìn)行翻譯,另一方面把富有各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采用“異化”翻譯策略進(jìn)行翻譯。這樣既迎合了譯語讀者的文化環(huán)境及閱讀習(xí)慣,而且又保留了各民族、文化特色,還可使譯語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出賞心悅目、耳目一新的美感。真正使語際交流起到應(yīng)有的作用,而不致使翻譯失去其真正的意義。正如中國譯協(xié)副會長黃友義在第二屆中譯外高層論壇上所說:“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進(jìn)入公共外交的時代,說到底中譯外是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quán)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媒介,是我國軟實力建設(sh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外介紹中國的最為關(guān)鍵的手段?!?/p>
[1]龔曉斌.中國文化視野中翻譯的歸化和異化取向[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9,(2):32-35.
[2]許鈞.當(dāng)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袁曉寧,劉成.關(guān)于翻譯中歸化和異化的哲學(xué)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3,(2):21-26.
[4]李正栓,賈曉英.歸化也能高效地傳遞文化[J].中國翻譯,2011,(4):51-53.
[5]鄭燕如.對歸化、異化翻譯策略的多維思考[J].江蘇外語教學(xué)研究,2010,(1):68-69.
[6]Chan,W ing-tsit.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
[7]林戊蓀譯.孫子兵法·孫臏兵法(Sun Zi:The Art ofW ar&Sun Bin:The Art ofW ar)[Z].人民中國出版社,1994.大中華文庫1999年版,美國長河出版社(Long R iver Press),2003.
[8]黃友義.中國特色中譯外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建議[J].中國翻譯,201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