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南京兒童醫(yī)院腎臟血液腫瘤科,江蘇南京210008)
直型留置針配合改良式塞丁格技術在白血病患兒PICC置管中的應用
徐新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南京兒童醫(yī)院腎臟血液腫瘤科,江蘇南京210008)
目的分析直型留置針配合改良式塞丁格技術在白血病患兒PICC置管中應用優(yōu)勢。方法選取2012年1月至6月我科收治診斷為急性白血病須進行PICC置管術患兒18例,運用直型留置針配合改良式塞丁格技術進行PICC置管操作。結(jié)果置管成功18例,其中1針成功15例,2針成功3例,無失敗例數(shù)。結(jié)論直型留置針配合改良式塞丁格技術可提高置管穿刺一次成功率,值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應用。
直型留置針;改良式塞丁格;白血病患兒;PICC
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術(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白血病患兒的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較成人相比,兒童靜脈具有細、短、滑的特點,臨床上往往需應用改良式塞丁格技術進行PICC的穿刺,但目前臨床上尚無針對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使用的塞丁格套件,使得日常工作中PICC穿刺成功率受到影響。2012年1~6月,我科嘗試使用直型留置針配合改良式塞丁格技術進行PICC置管穿刺,提高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齡2~14歲,其中2~6歲的低齡兒11例。疾病種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2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6例。
1.2 用物準備美國巴德公司生產(chǎn)的PICC硅膠導管,改良塞丁格穿刺組件l套,BD一代直型留置針,型號為24GA,無菌肝素帽一個,20 ml注射器,2 ml注射器,無菌手套,0.1%利多卡因注射液1支(5 ml),500 ml無菌生理鹽水1瓶,止血帶1條,皮尺l條,75%酒精,0.5%碘伏,消毒棉簽,一次性拆線包,洞巾,無菌巾,無菌紗布等。
1.3 方法⑴提前向患者做好進行穿刺前知情同意工作,詳細告知PICC穿刺的目的、適應證、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以及此次穿刺的方法;⑵由醫(yī)師開出PICC置管醫(yī)囑,做好核對工作后進行PICC置管;⑶具體操作流程如下:患者取平臥位,手臂外展與軀體呈90°,選擇血管,首選貴要靜脈,次選肘正中靜脈,再選頭靜脈。用卷尺測量預穿刺點至右側(cè)胸鎖關節(jié)直線距離再垂直向下至患兒第三肋間為預送管長度,并測量穿刺側(cè)上臂臂圍,做好記錄。打開穿刺包,戴無菌手套,建立最大化無菌區(qū)域,助手打開改良塞丁格穿刺組件、無菌紗布、空針等所需無菌物品,并有操作者和助手配合抽取生理鹽水空針若干備用。消毒穿刺側(cè)手臂,鋪第一塊治療巾于手臂下,按常規(guī)方法鋪無菌巾,暴露穿刺部位,鋪洞巾。助手幫忙扎止血帶,穿刺者左手繃緊皮膚,右手持抽取2 ml生理鹽水的空針,前端連接BD一代直型留置針以30°~45°實施穿刺,見回血后停止穿刺,及時抽吸見回血是否通暢,再由左手將留置針套管推入靜脈,同時可先試推入1~2 ml生理鹽水,確認穿刺成功后,平行于皮膚方向均勻撤出針芯,送導絲進入血管直到導絲體外剩下10~15 cm的長度后停止推送。按常規(guī)改良式塞丁格穿刺方法進行皮膚切開,進行局麻,送入血管鞘,置入導管、固定。所有患兒穿刺、置管成功后均行X線攝片確定導管尖端位置,并記錄穿刺時間、導管型號、置入長度、臂圍、穿刺血管名稱等。
18例患者中15例一次穿刺成功,3例二次穿刺成功,成功率達100%。穿刺過程出血量少,輸液通暢。置管后放射科拍片定位,14例導管末端一次定位,4例經(jīng)調(diào)整后定位成功。經(jīng)貴要靜脈置管11例,經(jīng)頭靜脈2例,經(jīng)肘正中靜脈5例。1例術后出現(xiàn)過敏性皮炎,經(jīng)局部抗過敏治療后好轉(zhuǎn),順利帶管化療。其余病例均順利進行白血病的治療。
兒童白血病治療周期長,往往需要經(jīng)過反復、多次、大劑量的化療,且治療過程中常常需要輸注靜脈營養(yǎng)藥物和血液制品等高滲液體。PICC能夠達到保護外周血管、減少局部不良反應、保證化療全程順利的目標,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用越來越廣泛[1]。置管時,由于導管選擇一般為4F成人導管,以滿足治療需要,因此增加了穿刺難度。改良塞丁格技術很好地彌補了傳統(tǒng)PICC穿刺的不足。但由于改良塞丁格穿刺組件中所配的穿刺針長度為6 cm[2],且質(zhì)地偏軟,在臨床實際操作中,進針后容易隨血管滑動,給護理人員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也影響了穿刺一次成功率,使操作者在進行穿刺時心理壓力增大。
筆者所在科室采用了直型留置針配合改良式塞丁格行PICC穿刺,由于其針身長度僅為2.1 cm,后可連接2 ml注射器,及時抽吸回血,檢驗是否穿刺成功,更便于操作,穿刺準確性提高[3],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其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操作簡單;②穿刺一次成功率高,最大化保護患兒靜脈;③所采用BD一代直型留置針為臨床上常用兒科穿刺工具,價格便宜,易于獲得;④減輕護理人員與患兒心理負擔。靜脈留置針穿刺技術是兒科護理人員熟練的常用技術,與塞丁格組件中所配長針相比,具有更短、更加便于操作的特點。對于年齡小、不配合的患兒,熟練的操作技術是PICC置管成功的關鍵。
此外,需說明的是,由于我科所置4F導管的管徑粗,無法直接通過兒科留置針套管,因此必須配合塞丁格組件中的穿刺鞘,到達擴張血管,便于PICC送管。
兒童白血病患者,尤其2~6歲低齡患兒,肘部內(nèi)側(cè)皮下組織疏松,靜脈較成人細、短、滑,顯露不明顯,且面臨創(chuàng)傷性操作時,往往表現(xiàn)為哭鬧不配合,使PICC穿刺難度加大。直型留置針配合改良式塞丁格應用于白血病患兒PICC置管穿刺中,創(chuàng)傷小,便于護理人員掌握,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減輕患兒痛苦和護理人員心理負擔,滿足白血病患兒對PICC置管的需要,適合在兒童血液腫瘤科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
[1]李建平,徐桂芝,武曉紅,等.PICC置管在兒科臨床中的應用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3):104-106.
[2]曹志紅,雍群,古國桂.兩種穿刺方法對PICC置管成功率的影響[J].臨床護理雜志,2009,8(1):74-75.
[3]劉敏,孫華柏.注射器在PICC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生, 2008,10(198):201.
R733.7
B
1003—6350(2013)06—0931—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3.06.0399
2012-10-08)
徐新。E-mail:Xuxinnj2004@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