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樹芬
(河北省獻縣中醫(yī)院外科,河北 獻縣 062250)
高熱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癥候,可以發(fā)生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中醫(yī)學認為引起高熱的原因雖多,但一般可分為外感與內傷兩大類。護理工作應該根據這兩大類的特點進行辨證施護。
外感高熱是指感受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為主的外感熱病。發(fā)熱是邪正相爭的表現,往往具有六經傳變或衛(wèi)氣營血傳變的規(guī)律。無論病邪在表或在里,其發(fā)病較快、較急,變化較多,而且與季節(jié)時令關系密切,所以有風寒、風濕、風熱、風溫、暑濕、暑熱、濕溫、燥熱、寒燥、溫熱等不同。
1.1 表寒證 一般外感熱病的護理,應與熱病在各個階段的辨證和治療原則相一致。外感熱病出現發(fā)熱、惡寒、惡風、肢冷、寒戰(zhàn)、面色紅或青紫、無汗、脈浮緊等表寒證時,治療應以辛溫解表為主,通過發(fā)汗來退熱,但發(fā)汗不宜太過,應以微微汗出為佳。護理的重點在取汗,如應避風、保暖,在服藥后經熱粥以助藥力,并稍加蓋被使之出汗等。而冷敷、酒精擦浴、吹風等都可經引起衛(wèi)陽不達、腠理閉塞致汗閉不出,不利于祛邪降溫,故不宜用。
1.2 表熱證 若外感熱病出現惡寒較輕、高熱而汗出不解、皮膚灼熱潮紅、煩渴、咽紅、舌紅、脈浮數表熱證時,治療除辛涼解表外,必須佐以清熱解毒。護理時應注意防止汗之太過傷津,輔以各種新鮮瓜果汁液以利生津解熱,對高熱煩躁不安患者,應配以必要的物理降溫,防止熱極生風。
1.3 極期 此時表證已無,轉為里熱,證見大熱、大煩、大渴、譫語、神昏、抽搐、斑疹、衄血、皮膚灼熱充血、舌質紅或紅絳、脈數有力等,治療原則為清熱解毒,涼血熄風,開竅定志。由于邪毒內盛,變化多端,或傷津液,或動肝風,或傷血絡,或擾心神,或耗陽傷氣。因此,在護理上也應按輕重緩急給予辨證施護:①輔以各種物理降溫法,迅速降溫防變。若患者出現皮膚冰冷而體溫反而上升時,可采用浸泡桂枝、細辛、肉桂、生姜、紅花、白芷、防風等藥的酒精加溫擦浴,因酒精可以降溫,中藥可以溫經通絡,解除血管痙攣。②將口服中藥的第3煎,或用清熱瀉火通便的中藥保留溫熱灌腸,此法既有利于排除毒素,減輕中毒癥狀,又可以通過直腸的吸收起到抗菌消炎、清熱涼血作用;③配合針刺合谷、曲池、大椎、風府等穴位協(xié)助退熱,或用小劑量退熱西藥穴位注射;④此階段原則上不可發(fā)汗退熱,因發(fā)汗可以傷津耗氣,使熱邪更甚;⑤當熱結胃腸出現便秘、腹脹,或痛而拒按時,應及時用大黃、芒硝、玄參、麥門冬等中藥灌腸通便以瀉火排毒退熱;⑥當熱盛傷津耗氣,突然出現汗出膚冷、四肢不溫、脈轉微細無力時,是正不勝邪、陽氣衰微表現,應速用人參、附子急救回陽;⑦飲食上應忌油膩腥味之品,多用新鮮果汁及素食流質。
1.4 濕溫 長夏濕溫之患是外感熱病中比較特殊者,多見于傷寒、副傷寒、夏季流感、鉤端螺旋體病等,證見高熱留戀,汗出而熱不退,口渴而飲水不多,飲則喜熱,舌苔白膩或黃膩。治療以芳香化濁、辛開苦泄、清化濕熱為主,同時必須使腠理透達,保持微微有汗。護理上應注意一般不宜用物理降溫,但應密切觀察汗出情況。有的可能一次突然汗出而解;有的停藥一二日后再突然汗出而愈;有的一身出現白汗而轉輕松。飲食上應注意忌食生冷、厚味及防暴食之變。濕邪重濁黏膩,一般不可能快速將濕邪除盡,治療時間較長。
1.5 暑熱 暑熱是夏令急性熱病,多見于中暑、乙型腦炎等,以壯熱、煩渴、多汗等氣分大熱為主要證候。治療原則為“先用辛涼,繼用甘寒,終用甘酸斂津”之劑。在護理上,應著重于清暑及保津。清暑除環(huán)境降溫外,對無汗的患者應助汗,對有汗的患者又應防止汗出過多。由于“暑多夾濕”,所以暑濕之證,還應給予芳香化濕清暑的飲料,如金銀花露、荷葉荷梗汁、西瓜汁,或鮮藿香、鮮佩蘭、紫蘇葉、竹葉等泡茶飲。
內傷高熱多見于體質虛弱及慢性病患者。其主要病機是陰陽失調。治療上常常采用以扶正為主的各種降溫退熱法,如引火歸源、甘溫除熱、滋陰清熱、調和陰陽等。這類患者一般發(fā)病較慢,病程較長,有發(fā)熱而不惡寒或稍怕冷,精神萎頓,面色蒼白無華,全身乏力,自汗盜汗,四肢不溫,脈無力等虛弱癥狀。在護理上忌用各種物理降溫法,以防傷正助邪,或繼生外感,也忌各種發(fā)汗為主的退熱法,以防汗出過度而傷陰亡陽。對陽虛患者,應防寒保暖,多給高熱量食品,忌滋膩寒濕之物;對陰虛患者,應防熱保陰,多食生津養(yǎng)陰的食品,少用溫燥辛辣之品;對盜汗患者還應注意皮膚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