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珊
(湖北省荊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湖北 荊州434000)
隨著介入技術的發(fā)展,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它具有創(chuàng)傷小、療效好、不干擾正常脊柱結(jié)構(gòu)、恢復快等優(yōu)點。我科2011年開展該項技術以來,療效滿意。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2012年6月因L4~5節(jié)段椎間盤突出患者100例,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齡21~54歲,均有腰部及下肢疼痛或麻木不適癥狀,術前均經(jīng)腰椎正側(cè)位X線,動力位X線,CT及MRI明確診斷。椎間盤突出應超出雙側(cè)上關節(jié)突前緣連線,排除腰椎滑脫,腰椎管狹窄及椎間隙高度下降超過1/3。
1.2 手術方法 手術在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引導下進行,患者均取俯臥位,在透視下確定病變椎間隙,定位穿刺點。一般穿刺點距后正中線14~15cm,使用12G穿刺針經(jīng)側(cè)路至突出的椎間盤處,碘海醇與亞甲藍混合液(9∶1,2~3ml)行椎間盤造影并復制癥狀,之后插入導針,逐級套管擴張后使用椎間孔鏡摘除突出的染色髓核。
1.3 療效評價標準 治療效果的評估按照改良的MacNab標準[2]評定:優(yōu):癥狀完全消失,體征消失,活動恢復正常,工作生活恢復正常;良:癥狀明顯緩解,偶爾加重,體征大部分消失或減輕,活動基本恢復正常,恢復原工作學習,有時仍不適;差:癥狀減輕后不久又恢復原有疼痛,需常用止痛藥,體征大部分如前,活動與治療前基本一樣或只恢復到正常的1/2,難以勝任原工作,自理受限;無效:癥狀體征如治療前或加重,生活不能自理。
1.4 結(jié)果 100例患者術后回訪3個月,優(yōu)57例,良38例,差4例,無效1例,優(yōu)良率為95%。
2.1 術前護理
2.1.1 健康教育 向患者講解手術的方法、大致原理、應用范圍、優(yōu)缺點及術后恢復等情況,讓患者對手術有一定的認識。
2.1.2 心理護理 注意觀察病人及家屬的情緒及思想變化,及時開導,講解以往成功及失敗病例,讓患者及家屬了解治療過程中及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使病人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手術治療。
2.1.3 體位訓練 患者手術時取俯臥位,時間1~2h,為了確保手術順利進行,術前行手術體位訓練。體位訓練前應先講解動作要點,后觀看手術視頻,再演示動作步驟,使患者直觀明白訓練的重要性、要點及注意事項。通過訓練,使患者能堅持俯臥至手術完成,術中能放松肌肉,配合醫(yī)生,有利于術中操作。
2.2 術后護理
2.2.1 觀察病情變化 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雙下肢感覺、運動變化情況,與患者溝通,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詢問患者癥狀有無好轉(zhuǎn),有哪些變化。部分患者術后當天會感到腰部及下肢疼痛或麻木等,告知患者這是手術后正常情況,可以通過休息、用藥、康復等治療,逐漸緩解。
2.2.2 切口護理 該項手術切口小,僅須縫合一針,但也應密切觀察切口敷料情況,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妥貼。如切口滲血多時,應及時通知醫(yī)生更換。如出現(xiàn)感染、過敏等情況,應酌情處理。本組患者未出現(xiàn)感染、過敏等不良情況。
2.2.3 飲食指導 手術采用局麻,手術后無需禁食,要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多食高蛋白、易消化且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如瘦肉、清淡骨湯、新鮮水果、蔬菜等,特別注意保持二便通暢,少吃甜食、面食或難以消化的食物,以免引起腹脹不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2.4 功能鍛煉 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制定功能鍛煉計劃,指導患者進行鍛煉,以主動鍛煉為主,被動活動為輔,督促患者進行。
2.2.4.1 指導患者術后第一天在床上行雙側(cè)直腿抬高訓練,第二天行腰背肌功能鍛煉,第二天在戴腰圍下床活動。指導患者:(1)直腿抬高功能鍛煉:患者仰臥于硬板床上,腰部墊一薄枕,雙上肢平放于身體兩側(cè)。雙腿伸直,足背盡量背伸,雙下肢交替伸直抬起,每次抬高應超過40°,并持續(xù)5s左右,連續(xù)30~50次,每天3次;(2)腰背肌功能鍛煉:患者取仰臥位,腰部墊一薄枕,雙膝、雙肘屈曲,雙腿稍分開,以雙足跟、雙肘、頭部當支點,挺起腰,抬起臀,挺達最高點時持續(xù)3~5s,之后緩慢放下,連續(xù)30~50次,每天3次。
2.2.4.2 下床活動的指導 患者術后三周內(nèi)下地活動或坐立時應佩戴腰圍。臥位時嚴格按軸線翻身原則進行,囑患者不能強行獨自翻身,避免脊柱扭曲、用力,致腰背部疼痛。下床活動時有人陪護,以免發(fā)生意外。下地活動的時間應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制定計劃。一般術后第一天在床上行功能煅練,在家屬攙扶下大小便,術后第三天可帶腰圍下地活動10~20min,術后一周帶腰圍下地活動2~3h,術后二周活動時間可增加到4~6h,之后根據(jù)恢復情況確定活動時間。
2.3 并發(fā)癥的觀察護理
2.3.1 椎間隙感染 椎間隙感染是脊柱手術后嚴重并發(fā)癥,一旦患者術后出現(xiàn)手術部位紅腫或椎體附件旁腫脹、疼痛持續(xù)、活動后疼痛明顯加重、全身低熱、傷口分泌物流出、血沉加快等,提示椎間隙感染。告知患者絕對臥床休息,腰部制動。及時通知醫(yī)生行相應處理。疼痛劇烈時注意安慰患者,采用分散注意力、遵醫(yī)囑給予鎮(zhèn)痛藥物減輕患者的疼痛。本組患者術后未出現(xiàn)椎間隙感染。
2.3.2 腦脊液漏 側(cè)路穿刺病例選擇時椎間盤突出應超出雙側(cè)上關節(jié)突前緣連線的病例,此時硬膜囊被突出的椎間盤推開,故出現(xiàn)硬膜囊損傷的情況較少,但也應注意其發(fā)生。當患者主訴頭暈、頭痛,坐立時癥狀加重,應考慮腦脊液漏,告知患者取頭低腳高臥位,并及時通知醫(yī)生進一步處理。嚴密觀察傷口有無液體滲出及周圍軟組織有無腫脹等情況,同時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告知此情況屬于術后并發(fā)癥,能夠很快好轉(zhuǎn)而且無后遺癥。本組患者術后有2例發(fā)生腦脊液漏,均為坐立時頭暈、頭痛,經(jīng)上述處理后很快好轉(zhuǎn)。
2.3.3 神經(jīng)根痛覺過敏 手術后的神經(jīng)根性痛覺過敏和灼樣神經(jīng)根痛是其最常見的并發(fā)癥,術后感覺異常的發(fā)生率為7%~25%[1]。本組發(fā)生痛覺過敏5例,經(jīng)遵醫(yī)囑給予營養(yǎng)神經(jīng)、消炎、鎮(zhèn)痛類藥物后均好轉(zhuǎn)。
2.4 出院指導 術后佩帶腰圍3周,堅持睡硬板床,半年內(nèi)避免重體力勞動,繼續(xù)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不可久坐沙發(fā)、矮凳等,路況不佳時不坐長途汽車,防止椎間盤突出再發(fā)。應合理飲食,加強營養(yǎng),多攝入含鈣豐富的食物,防止骨質(zhì)疏松。指導患者戒煙、戒酒、控制體重。出院后定期復查,若出現(xiàn)腰部或雙下肢異常情況,應隨時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良好的術前及術后護理,可降低患者因恐懼、焦慮、缺乏信心等不良刺激,減輕心理負擔,使其思想放松,在術中能良好地配合手術,術后能按計劃嚴格進行康復鍛煉,并指導患者出院后堅持進行功能鍛煉,改變平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提高術后優(yōu)良率,降低復發(fā)率。
[1]Tessitore E,de Tribolet N.Far-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the microsurgical transmuscular approach[J].Neurosurgery,2004,54(4):939-942.
[2]Macnab I 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An analysis of nerve-root involvement in sixty-eight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Am),1991,(53):89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