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義梅 張乃臣
粘連性腸梗阻是外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多見于有腹部手術史的患者,大多數粘連性腸梗阻經保守治療可緩解,但仍有10%~25%的單純性腸梗阻可發(fā)展為絞窄性腸梗阻,一旦出現(xiàn)腸壞死,病死率可達4.5%~30%[1]。手術治療應選擇在發(fā)生絞窄性腸梗阻之前,目前臨床上缺乏判斷有無腸壞死或有壞死傾向的檢查或標準,把握合適的手術時機成為影響患者預后的關鍵。本文對我院358 例粘連性腸梗阻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粘連性腸梗阻手術時機的選擇進行探討,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5 年6 月至2012 年6 月收治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358 例,男198 例,女160 例;平均年齡48.6歲。大部分患者有腹部手術史,其中闌尾切除術后40 例,胃腸穿孔修補術后84 例,胃大部切除術后65 例,小腸部分切除術后16 例,膽囊切除術后74 例,脾臟切除術后26 例,盆腔手術后30 例,闌尾膿腫致腸粘連3 例,克羅恩病致腸粘連2 例,腸結核致腸粘連2 例,腸套疊2 例,其他14 例。多次反復發(fā)生腸梗阻者有7 例。
1.2 診斷標準 腸梗阻診斷符合以下標準[1]:(1)既往有腹部手術、炎癥或外傷史;(2)有腸梗阻的一般癥狀: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肛門停止排氣排便;(3)腹部X 線平片、B 超、CT 檢查示可見氣液平面或腸腔積氣積液。
1.3 治療方法358 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中272 例經禁飲食、胃腸減壓、預防感染、抑酸、抑制消化液分泌、糾正電解質紊亂等治療后癥狀緩解。86 例手術患者中52 例早期有典型的腸絞窄征象,經積極術前準備后行手術治療,34 例無腸絞窄征象患者經保守治療1 ~5 d 后癥狀不緩解或逐漸加重后中轉手術治療,其中有9 例行腹腔鏡手術。手術方式:腸粘連松解術53例,腸扭轉復位術15 例,腸切除吻合術13 例,腸短路手術3例,內疝復位術2 例。
本組治愈、好轉355 例,死亡3 例,術后發(fā)生肺部感染6例,切口感染7 例,腸瘺2 例,腹腔感染5 例。3 例死亡,其中1例為發(fā)生腸瘺致嚴重的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而死亡,1 例因感染性休克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另外1 例因肺部感染而死亡。
粘連性腸梗阻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病理生理處于不斷地變化過程中,隨著腸腔積氣積液的不斷增加,腸腔壓力逐漸升高,出現(xiàn)細菌移位、腸管血運障礙,可發(fā)展為絞窄性腸梗阻。出現(xiàn)以下征象應考慮絞窄性腸梗阻[1]:(1)腹痛發(fā)作急驟:起初為持續(xù)性劇烈疼痛,或在陣發(fā)性加重之間仍有持續(xù)性疼痛。腸鳴音可不亢進。有時出現(xiàn)腰背部痛,嘔吐出現(xiàn)早、劇烈而頻繁。(2)病情發(fā)展迅速:早期出現(xiàn)休克,抗休克治療后改善不顯著。(3)有明顯腹膜刺激征,體溫上升、脈搏增快、白細胞計數增高。(4)腹脹不對稱:腹部有局限隆起或觸及有壓痛的腫塊(脹大的腸襻)。(5)嘔吐物、胃腸減壓抽出液、肛門排出物為血性,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體。(6)經積極非手術治療而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7)腹部X 線檢查見孤立、突出脹大的腸襻、不因時間而改變位置,或有假性腫瘤狀陰影;或腸間隙增寬,提示有腹腔積液。
本組急診手術的52 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均有典型的絞窄性腸梗阻征象,經積極術前準備后行手術治療,手術探查無陰性結果,其中2 例發(fā)生腸壞死,1 例為小腸扭轉致部分腸段壞死,行腸切除吻合術,術后出現(xiàn)短腸綜合征;另1 例為老年腸套疊,探查時發(fā)現(xiàn)套疊的回腸已壞死,行腸切除吻合術,術后出現(xiàn)腹腔殘余感染,術后0.5 年患者再次發(fā)生粘連性腸梗阻,給予腸粘連松解術,1 年后再次復發(fā),予非手術治療好轉。由此可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一旦錯過最佳手術時機,術后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甚至造成嚴重后果,后期治療將很被動,預后差。
本組34 例經保守治療1 ~5 d 后癥狀不緩解或逐漸加重或不能排除絞窄性腸梗阻而行中轉手術。術前已出現(xiàn)腹膜炎體征的有3 例,其中2 例發(fā)生腸壞死,予腸切除吻合術,另外1 例術中發(fā)現(xiàn)腸管血運差,經溫鹽水紗布熱敷后血運好轉而保留。此3 例患者腸管發(fā)生壞死或血運差均因延誤手術時機所致。另4 例患者術前并無劇烈腹痛和腹膜炎體征,術中探查發(fā)現(xiàn)已發(fā)生腸壞死。Sarr 等[2]認為即使有經驗的外科醫(yī)生,術前診斷為單純性腸梗阻的患者仍有31%術中證實為絞窄性腸梗阻。發(fā)生腸壞死的6 例患者保守治療時間均超過48 h,因此,粘連性腸梗阻保守治療24 ~48 h 后癥狀不緩解,腸壞死傾向增大,即使癥狀無明顯加重,也應手術治療[3,4]。保守治療雖對大多數患者有效,但對部分最終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來說延誤了手術時機,增加了術后的并發(fā)癥及病死率[5]。
3 例死亡患者,1 例為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術后發(fā)生腸瘺,發(fā)現(xiàn)較晚,后期出現(xiàn)嚴重的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而死亡。1 例為老年患者合并有嚴重的冠心病、腦梗死,非手術治療5 d 后手術,術中發(fā)現(xiàn)長段腸壞死并穿孔,術后出現(xiàn)感染性休克,最后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另外1 例老年患者既往有嚴重的慢性支氣管炎,術后跌倒致右股骨頸骨折,長期臥床,最終因肺部感染而死亡。老年患者機體反應較差,多伴有全身性疾病,發(fā)生腸絞窄后癥狀、體征往往不典型,保守治療觀察期需相應縮短,只要無手術禁忌證,做好圍手術期的處理,盡早行手術治療。
本組7 例患者因反復多次發(fā)生粘連性腸梗阻,嚴重影響生活,雖經保守治療后癥狀能緩解,但很快反復,我們也積極行手術治療,術中證實為部分腸管狹窄,術后隨訪1 例復發(fā)。
本組9 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行腹腔鏡治療,術前腹脹均不明顯,梗阻原因考慮束帶粘連壓迫或腸扭轉所致,無手術禁忌,術中均未發(fā)現(xiàn)腸壞死,術后腸道功能恢復快,隨訪無復發(fā)病例。腹腔鏡治療粘連性腸梗阻較傳統(tǒng)手術具有腹壁損傷小、腹腔干擾少、術后并發(fā)癥少、恢復快且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治療手段,但明顯腹脹者進腹過程難、手術操作視野空間小、腸粘連高度緊密者腹腔鏡下難以松解,目前仍有一定的手術適應癥,需嚴格篩選患者,不能盲目行腹腔鏡手術[6,7]。
1 吳在德,吳肇漢,鄭樹,等主編.外科學.第7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454.
2 Sarr MG,Bulkley GB,Zuidema GD.Preoperative recognition of intestinal strangulation obstruction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apability.Am J Surg,183,145:176-182.
3 李茂良.粘連性腸梗阻手術治療方法的探討.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78-79.
4 陳育民,黃俊偉.32 例粘連性腸梗阻手術時機的選擇及治療體會.中外醫(yī)療,2009,22:72.
5 Zielinski MD,Eiken PW,Bannon MP.Small bowel obstruction-who needs an operation?A multivariate prediction model.World J Surg,2010,34:910-919.
6 陳胤,吳國慶,穆宇,等.腹腔鏡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30 例臨床體會.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2011,5:102-103.
7 呂云福.急性腸梗阻的診治進展.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2011,5:34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