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主持人:荊學民
(中國傳媒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北京100024)
·政治文明與法律發(fā)展·
政 治 傳 播 研 究(專題討論)
特約主持人:荊學民
(中國傳媒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北京100024)
主持人語:新近以來,美國學者蘭德爾·彼特沃克所著的《彎曲的脊梁》①非常暢銷。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納粹德國與民主德國時期的宣傳活動》,顯然是一本政治傳播的書。彼特沃克在書中幽默而深刻地講道:“經(jīng)歷整個第三帝國的一位牧師描繪了他和納粹官員會面的方式,他很好地解釋了極權(quán)社會中的生活:‘一個人將會一步步地推得越來越遠,直至他跨過某一界限,然而他卻沒有注意到脊椎正在以幾乎無法覺察到的速度彎曲了?!北颂匚挚耸窃谟帽容^的方式考察納粹德國與民主德國那種殊途同歸的“宣傳”無所不摧地改變著人的意識和思想的極端效果。他不無悲哀地“鐘情”于弗朗西斯·麥克唐納·康福德關(guān)于“宣傳”的定義——“一種非常接近于不用像欺騙敵人那樣欺騙朋友的藝術(shù)”。
用朋友式的欺騙使人的脊梁在無形中彎曲,這就是集權(quán)政治體制下的“宣傳”所背的惡名。對這一惡名的恐懼使不斷進入人類政治文明的任何一種政治體制的國家,都在努力改變著自己的政治傳播系統(tǒng)。中國當然也不例外!由于與當年東德的“家族相似性”,我們更需反思而前行。這種反思,有很多艱深的理論難題,諸如:反對還是不反對我們一直堅持的政治宣傳?政治宣傳要不要徹底拋棄?改革開放以來的政治宣傳與我們現(xiàn)在的政治文明是否匹配?我們該在何種意義上引進、借鑒西方式的政治傳播?傳統(tǒng)的政治宣傳如何蛻變而成為現(xiàn)代政治傳播?不一而足!理論與實踐的呼喚,不但使民間對政治傳播的研究興趣盎然,而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1年重大招標課題中,也第一次出現(xiàn)“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理論研究”招標項目。中國特色政治傳播進入了歷史的快車道。
我主持以下一組文章。這些文章當然不是作者們首篇關(guān)于政治傳播的文章。幾篇文章也沒有圍繞一個狹小的主題而進行討論,而是遵循自然而成、自然而論的原則。我以為,惟有如此,方顯本色!
我自己的文章,從基本理論梳理、厘清、定型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的“主體”問題,阻滯了條件不成熟情況下國家與社會的相互侵蝕,提倡二者的良性互動。白文剛的文章,探論政治傳播在古代中國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展示了政治傳播在王朝合法性的建立、政治文化的傳承、日常政治的運轉(zhuǎn)、對外形象的塑造與天朝地位的建構(gòu)以及王朝的更迭等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選題的重要意義在于:古代中國政治傳播可以為當代中國政治傳播的理論與實踐提供豐富的歷史借鑒。李彥冰的文章深入到政治價值觀的差異和民族文化的不同對國家形象構(gòu)建的影響,已經(jīng)進入目前國家形象研究的深水區(qū)。蘇穎的文章認為政治傳播是國家與社會的溝通渠道之一。在當前中國社會呈現(xiàn)出政治價值的多元化與左右分化趨勢的情形之下,中國政治傳播應尋求新的支持謀求新的途徑,從而實現(xiàn)中國政治傳播由單一的國家主導尋求統(tǒng)一共識向通過國家與社會的溝通尋求多元共識的轉(zhuǎn)型,以此支持多元共識社會中國家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白楊的文章較為具體地研究了目前的熱門話題:網(wǎng)絡流言。其建議政府應該從正反兩方面認識網(wǎng)絡流言,要采用不同的態(tài)度區(qū)別對待網(wǎng)絡流言和謠言,既要善于利用網(wǎng)絡流言的輿論監(jiān)督功能了解民情,又要及時監(jiān)測輿情,把握先機,避免流言向謠言轉(zhuǎn)化。
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研究,理論薄弱但論域?qū)拸V,對策感弱但現(xiàn)實感強,我等惟有細細而耕,殷殷期待!
2013-01-09
荊學民(1959—),男,山西臨猗人,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博士,從事政治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