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平,廖遠兵,楊黨校
(河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河源 517000)
?
秦漢古城
——佗城的歷史沿革與現(xiàn)狀分析
戴春平,廖遠兵,楊黨校
(河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河源 517000)
趙佗南下,給歷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也奠定了佗城的歷史地位和歷史價值。佗城,作為一座古老文明而又頗有現(xiàn)代氣息的現(xiàn)代化城鎮(zhèn),關于其經濟、資源環(huán)境、歷史文物、姓氏之謎、旅游業(yè)等的現(xiàn)狀研究對于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這座古城頗有意義。研究佗城的歷史沿革和發(fā)展現(xiàn)狀,有利于更好地挖掘和保護佗城的資源和更好地發(fā)展佗城。
趙佗;佗城;歷史沿革;發(fā)展現(xiàn)狀
客家古邑,人文龍川。佗城,是龍川人文發(fā)展的地方,其歷史變遷、發(fā)展牽動著多少研究客家人和研究趙佗歷史的學者。
佗城鎮(zhèn)坐落于廣東最早立縣的四個古邑之一的龍川縣的南端,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此而成為廣東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嶺南文化的發(fā)源地、客家人始祖地之一。佗城交通便利,區(qū)位優(yōu)勢突出,205國道、梅河高速直達,廣梅汕、京九鐵路交匯,且有珠江的重要支流東江貫穿全境。佗城歷來是龍川縣政治、經濟、文化活動重鎮(zhèn),佗城下轄17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43 218人,擁有姓氏179個,轄區(qū)面積2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1萬畝,山地面積22萬畝。佗城歷史悠久,古跡頗多。該鎮(zhèn)農業(yè)主要以發(fā)展“水產、水果、蔬菜”三大支柱產業(yè)為主。自然資源較豐富,同時該鎮(zhèn)擁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
近幾年來,佗城鎮(zhèn)黨委、政府在黨的領導和指導下,堅持科學發(fā)展,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chuàng)新,利用良好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得天獨厚的人文、自然資源大力推動“旅游立鎮(zhèn)、工業(yè)興鎮(zhèn)、農業(yè)穩(wěn)鎮(zhèn)、文化強鎮(zhèn)”的發(fā)展戰(zhàn)略,在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佗城工業(yè)經濟發(fā)展
佗城堅持走新型工業(yè)化路子,抓好工業(yè)園區(qū)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目前,鎮(zhèn)內建有寶龍工業(yè)園、寶塘工業(yè)園、梅村工業(yè)區(qū)、楓深工業(yè)區(qū),落戶企業(yè)有23家,投資累計19.8億元人民幣,企業(yè)生產主要包括科技電子、紡織服裝、塑料化工、玩具工藝、印刷包裝等工業(yè)門類,其中尤以科技含量高、污染低的電子產業(yè)為主,是河源市“科技創(chuàng)新專業(yè)鎮(zhèn)(電子專業(yè))”。
2.農業(yè)農村建設
大力發(fā)展水果、蔬菜、水產等生態(tài)農業(yè),積極實施“菜籃子”工程,新農村建設工作不斷推進。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也為休閑生態(tài)旅游提供了發(fā)展空間。
3.以旅游業(yè)促第三產業(yè)經濟發(fā)展
佗城自公元前214年在此建立龍川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歷代都有文物遺存和傳世的典故,是地道的歷史萬花筒。佗城還有良好的生態(tài)資源和溫泉資源,具備了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天然條件,目前佗城的旅游業(yè)正逐漸完善并致力于打造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
東風吹南粵,古城在騰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佗城這片熱土即將重振千年古縣之魅力,成為東江上游一顆璀璨的明珠。
作為南越王趙佗南下稱帝的發(fā)跡地,佗城鎮(zhèn)可謂南下的秦代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相交融的地方,自趙佗南下以來一直都是東江中上游地區(qū)的核心重鎮(zhèn),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軍事發(fā)展都較快。佗城是廣東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建城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而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所以,在佗城當?shù)氐睦习傩湛磥恚⒊莿?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
公元前214年,趙佗平白粵,設置龍川縣,縣治在佗城(稱城廂),趙佗為縣令。自秦漢至民國凡兩千多年,均為縣衙署所在地。唐、宋兩朝建循州治所。1949年縣城遷往老隆,為紀念趙佗,這一古城更名為佗城。1949年設佗城鎮(zhèn),1958年成立佗城公社,1983年改區(qū),1986年復設佗城鎮(zhèn)。
佗城(古龍川城)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為趙佗任龍川縣令時筑的土城。
秦代,由于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低,草萊初辟,人口稀少,因此趙佗所筑的城不可避免地具有當時的特點:平面方形,夯土構筑,規(guī)模甚小,其范圍東至老城街,南至縣前街,西至城頭,北至北門塘,周長約800米。
宋代,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fā)展,佗城得到了擴拓:原來的老城街得到擴充,一直向東延伸到小東門、大東門一帶,縣前街則是一直南擴到南門街、南門,而北門塘則一直向北拓至北角地段,全城周長增至約2 400米,同時改土筑為外皮磚砌,深壑高墻,固若金湯,后來拆城墻時曾陸續(xù)發(fā)現(xiàn)印有陽文“循州城磚使白”、“循州造”等字樣的宋代城磚,這表明當時龍川的生產力已大力發(fā)展,商品經濟相當繁榮,只有財力較為充足,才有可能在廣東較早地改建磚城。
明代,為進一步加強防御能力,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在老城北面新建一小城:“新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又另建上五里、下五里、下廓城三個附城(此三城毀于明末)。至此,佗城共有六座城門,各門有戍樓。
1939年春,為便于疏散群眾,躲避日軍飛機轟炸,國民政府下令拆毀全部城墻,辟為環(huán)城公路,護城河改為池塘。在今大東門等地,還可以看到當年的部分城基。城內現(xiàn)存的老城街,是土城的世界,依稀可見宋明時期佗城古樸的風貌。
客家古邑龍川佗城(古龍川城)與城南一水之隔的東壩,四面環(huán)江,由于交通便利,唐宋時期已辟為商埠,是佗城重要的碼頭和商貿區(qū)。至明代中葉,這里已有200余家商戶及豪門大戶,建有大碼頭,閩、贛、潮(州)、興(寧)、梅(州)、惠(州)、廣(州)等地的富商大賈云集于此,成為東江上游的經濟貿易中心。本地的竹、木、炭、土紙、松脂、陶瓷及其他山貨可從水路直抵惠州、廣州,又將省城及沿海的貨物運來東壩埠,而銷往閩、贛、興、梅等地,商業(yè)經濟相當繁榮。明代后期,因遭兵禍及大水災,東壩埠逐漸衰落,商人們便陸續(xù)遷往距佗城10公里處的老隆鎮(zhèn)繼續(xù)經營。清康熙年間,一場空前的大水使東壩埠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店鋪、民房傾塌者十之八九。從此,商業(yè)中心轉移到老隆鎮(zhèn)。從秦代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除南朝時縣治曾北遷之外,歷代龍川縣治都是在佗城。南漢至元的循州州治也設置在佗城,這個時期的佗城也稱為循州城。1949年龍川縣解放,縣城才從佗城遷往老隆鎮(zhèn),但佗城在嶺南歷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仍給人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具有深入研究的價值。佗城于1991年被列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
當今的佗城,歷史依舊,而又不缺現(xiàn)代化,可謂一座古老的現(xiàn)代化城鎮(zhèn)。
1.佗城的經濟狀況
近幾年,佗城鎮(zhèn)委大力推動“工業(yè)立鎮(zhèn)、旅游旺鎮(zhèn)、農業(yè)穩(wěn)鎮(zhèn)、科教興鎮(zhèn)”的發(fā)展戰(zhàn)略,堅持主張“三個文明”建設協(xié)調發(fā)展,其中孔廟(佗城學宮)修繕開放以及合溪溫泉服務區(qū)建成以來,旅游業(yè)不斷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經濟收入不斷提高。該鎮(zhèn)自然資源、水力資源豐富。礦產資源主要有鋅、石灰石、稀土礦等;水力資源已得到充分利用,現(xiàn)有小型水電站5座,裝機容量2 150 kW。早在2007年全鎮(zhèn)就已經實現(xiàn)國民生產總值3.25億元、工業(yè)總產值1.2億元、農業(yè)總產值1.29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5 725元的可喜成績。
自建城以來,龍川佗城的商業(yè)發(fā)展一直保持旺盛態(tài)勢。令人驚訝的是,直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佗城依舊完整地保持有縣前街、南門街、大東門街、小東門街、百歲街等古跡和古建筑,古店鋪也超過300間。佗城保留的眾多古跡和古建筑中,坑子里、牛背嶺等文化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古城基、越王井、趙佗故居、馬前崗等遺址則是在秦代建成的;唐代的有正相塔;宋代的有循州治所;而城隍廟、越王廟、孔廟、東河、仙塔橋、新塔、考棚等舊址屬于明清時代建成。
2.佗城的資源環(huán)境
佗城自然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土地、森林、水力、礦泉(含地熱)等四類。有林地23萬畝,植物品種100多種,森林覆蓋率達71.8%;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 180千瓦;礦產資源有石灰石、煤礦、鎢礦、鐵鈷礦、稀土礦、陶土、大理石、朱砂石、水晶石、瑩礦石、麻石等10余種,量多且質優(yōu)。合溪溫泉,聞名遐邇。各村盛產糧、糖、油作物及水產品、畜禽、果、茶、蔬菜、竹木等。
3.佗城的歷史文物
佗城,原名叫龍川故城、尉佗城、龍川城。早在公元前214年,龍川縣開始建制,第一縣令趙佗就在佗城筑土磚城。從秦漢以后,佗城向為粵東重鎮(zhèn),為歷代縣治所??谷諔?zhàn)爭時期,廣州淪陷后,國民黨廣東省政府部分機關曾一度搬遷于此辦公。至1949年5月16日龍川解放之前,佗城一直是龍川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為歷史悠久,古城人文薈萃,古跡文物眾多,底蘊十分豐厚?,F(xiàn)存有百家祠堂39個,姓氏統(tǒng)計有179個?,F(xiàn)已確認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2處(坑子里遺址、正相塔),市文物保護單位4處(學宮、大成殿、越王井、越王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
1991年,佗城成為廣東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的全省12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4.佗城姓氏之謎
據(jù)《河源日報》報道,佗城鎮(zhèn)政府2005年12月對該鎮(zhèn)18個行政村的專項調查統(tǒng)計結果,不僅使佗城鎮(zhèn)這一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錦上添花”——有了申報中華姓氏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之最資本”,更為重要的是,最終確定了兩千多年前秦朝50萬南下大軍的下落。
在179個姓氏中,有筆畫最少的丁、刁、卜姓,也有十七筆畫的戴、鞠、魏等姓,還有僻姓占、米、農、官、院等;除單姓外,也不乏歐陽等復姓。而佗城村所包容的140個姓氏,遠遠超過了浙江溫州龍灣村發(fā)現(xiàn)的87個姓氏。我國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目前我國漢族常用姓氏有3 000個,其中《百家姓》中收集有438個,佗城鎮(zhèn)的179個姓氏就幾乎占了《百家姓》的三分之一。
佗城之所以姓氏多,是因為佗城是“最早客家先民落居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前后,趙佗奉命南征,從江西沿東江順江而下進入龍川,在龍川建立軍事營寨,并在佗城筑土城設立治所。趙佗在任龍川縣令的6年間,從關中遷一批犯人與土族雜居,從中原遷15 000名少女到龍川與士卒結婚,以致發(fā)展到今天,龍川縣已有142個姓氏。而且,佗城至今保留著48個古老祠堂。
5.佗城的旅游業(yè)
以旅游業(yè)促第三產業(yè)經濟發(fā)展。佗城自公元前214年在此建立龍川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歷代都有文物遺存和傳世的典故,是地道的歷史萬花筒。如趙佗親手所掘之越王井,千年古井猶照今人之面;城外始建于唐代的正相塔,曾經為南宋名相吳潛遮風避雨;塔下一條通往城中的“蘇堤”,為北宋文學家蘇轍所建,蘇氏兄弟曾在此把酒論詩;及至明清,更有了城隍廟、孔廟、考棚等,記錄了那些朝代的民俗風情,歷史文化。佗城還有良好的生態(tài)資源和溫泉資源,具備了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天然條件,目前佗城的旅游業(yè)正逐漸完善并致力于打造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旅游業(yè)將成為佗城的支柱產業(yè)。
(1)百歲街。百歲街是古城目前最繁華的街區(qū),又名百歲坊、百姓街,原名儒學前街。這里有“兩多”:一是百歲老人多,二是姓氏多。13個姓氏聚集在不足500米的街道上,而宗教族祠堂最多的時候達到10余間。據(jù)史籍記載,在清朝末期民國初期,佗城有歷史記載的宗祠建筑有89間,每間一姓,現(xiàn)存有黃氏大宗祠、劉氏、曾氏、蔡氏、張氏、葉氏、吳氏宗祠等。
(2)司馬第。司馬第位于佗城的厚唐街,是佗城保存較完好的古建筑之一,見證了佗城的輝煌歷史。
(3)正相塔。正相塔亦稱開元塔,始建于唐開元三年(715年),至今有1 200多年歷史,是廣東省重點保護單位。宋代名相吳潛曾貶居塔下古寺,百姓為紀念他,而稱為“正相塔”。塔為六角形樓閣式磚塔,塔徑8.2米,每邊長4.5米,塔高32.5米。
(4)西門古碼頭。佗城西門古碼頭始建于宋代,是古代當?shù)刈钪饕乃懡煌屑~。據(jù)史載,佗城西門碼頭從宋朝至清朝中葉一直熱鬧繁忙,后因護城河淤塞和陸上交通日漸發(fā)達而功能衰退。
(5)駱屋。駱家府第,位于佗城北角,建于明朝初年,磚石結構,造工精致,規(guī)模宏大。整個府第占地面積約1 800平方米,屋高9米,九廳十八井,40余間臥室,左側還有一方2 000多平方米的水塘。司馬第東面,仍保留著長約百米的老圍墻,一段為明時所建,一段為清時所建,均是三合土夯成的高墻,至今仍非常結實。北面屋子緊臨水塘,廊檐飛角,遠遠望去好不氣派。院門從東入,正門墻皮斑駁,多有脫落,石頭門框上有塊石匾,刻“司馬第”三字。右手邊整面墻上畫了一幅反蘇修的半身人物畫,看起來表情滑稽。
(6)南越王廟。南越王廟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蓋淼是現(xiàn)存紀念奉祀龍川首任縣令、南越王趙佗的唯一建筑,曾作多次修葺,現(xiàn)為四合院式二進院落建筑,中間為長方形磚鋪天井,四邊為花崗巖石井欄。屬清代嶺南建筑藝術風格,樸實端莊。
(7)天后宮。天后宮是民間供奉天后娘娘(媽祖)的壇廟,佗城天后宮始建于明代,坐北向南,原建筑已毀,2005年重建。三進正屋,占地面積465平方米。
(8)龍川商會。商會始建于清代,民國年間重修,主體為中西合璧的硬山頂三層樓房,該樓系清朝年間當?shù)厣倘藶椤奥?lián)絡各方信息,共謀求存之道”而建造,是舊時龍川商業(yè)聯(lián)合成員聚集的場所。
在佗城這座古老文明而又富有現(xiàn)代氣息的城鎮(zhèn)里,還深藏著許許多多歷史故事和文化景點,頗有研究的價值。
[1]鄧小夏.龍川佗城:2222年歷史的嶺南首邑[J].中國新聞周刊,2008,(22).
[2]百度網.佗城鎮(zhèn)[EB/OL].(2013-04-17).http://baike.baidu.com/view/1582654.htm.
[3]百度網.佗城[EB/OL].(2013-04-25).http://baike.baidu.com/view/1587874.htm.
[4]張鑒林,魏平.嶺南古城龍川佗城[J].廣東史志,1996,(3).
[5]鄧小夏,李韻.2222年歷史的嶺南首邑[J].中國新聞周刊,2008,(22).
[6]戴廣軍,劉偉東.到佗城古鎮(zhèn)去尋根覓祖[N].深圳商報,2006-12-17(A06).
[7]駱學旺.趙佗城遺址歷史信息初探[J].韻關學院學報,2010,(4).
Analysi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ncient Qin-Han City Tuocheng
DAI Chunping, LIAO Yuanbing, YANG Dangxiao
(Heyuan Polytechnic, Heyuan, Guangdong 517000, China)
Zhao Tuo’s going to the south brought far-reaching impact to the history, also laid the historical status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Tuocheng City. Tuocheng City, as a modern town with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information, deserve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eople to make a further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ts econom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istorical relics, surname mystery and tourism industry. The study of the historic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uocheng City is conducive to the better exca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its resources and a better development.
Zhao Tuo; Tuocheng City; historical evolution; development status
2013-09-24
2011年廣東省科技廳課題《趙佗與客家文化研究》(2011B030500022);2011年河源職業(yè)技術學院課題《客家先祖趙佗與客家文化研究》(2011-KJ03)
戴春平(1970-),男,廣東河源人,副教授,主要從事趙佗與客家文化研究。
K878.3
A
1008-469X(2013)06-00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