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英 陜西中醫(yī)學(xué)院(咸陽712046)
秦嶺是我國南北最重要的地理、地質(zhì)分界線,其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2m,是我國大陸東半壁最高點,位于渭河平原的南側(cè),位于東經(jīng)107°19′-107°58′,北緯33°40′-34°10′,植物類型以華北區(qū)系為主,兼有華中、華西、青藏高原區(qū)系成份,具有明顯的過度性植物特點[1]。隨著秦嶺海拔高度的逐漸上升,自下而上氣候形成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4個氣候帶,土壤形成山地褐色土、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山灰化棕壤和山地草甸土等類型,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布帶譜[2]。迄今為止,對秦嶺七藥資源中分布于中低海拔(800~1600m)情況尚未見報道。筆者結(jié)合有關(guān)文獻,對中低海拔的七藥種類作了調(diào)查研究。
1 方法 以七藥最低分布海拔為調(diào)查切入點,對秦嶺地區(qū)海拔介于800~1600m 的七藥種類進行文獻調(diào)查和實地走訪,全面掌握該區(qū)間七藥的分布情況。
2 結(jié) 果 通過資料[3-11]的收集、查閱和整理,根據(jù)植物學(xué)等學(xué)科的分類方法,對中低海拔區(qū)七藥種類從七藥名、來源、生境海拔及主要功效進行了研究,研究結(jié)果如下:
2.1 豬宗七 來源于鐵線蕨科灰背鐵線蕨(A.myriosorum Bak)和掌葉鐵線蕨(A.trichomanes L.),前者生于海拔1200~1800m 的巖石上及疏林下,后者生于海拔1500~2500m 的丘陵山谷或林下草叢中,全草入藥,功效為清熱利濕,調(diào)經(jīng)止痛。
2.2 花葉狗牙七 來源于鱗毛蕨科華北鱗毛蕨(D.laeta(Kom.)C.Chr),生于海拔1000~2000m 的山坡、溝谷灌木叢中,根莖入藥,功效為祛風(fēng)濕,強腰膝,降血壓。
2.3 蜂子七 來源于水龍骨科氈毛石韋(P.drakeana(Christ)Ching),生于海拔1200~2500m的巖石或樹干上,全草入藥,功效為解毒止血。
2.4 白毛七 來源于金粟蘭科多穗金粟蘭(C.multistachys Pei),生于海拔1000~1500m 的山坡林下和山谷濕地,根莖及全草入藥,功效為祛濕散寒,理氣,活血。
2.5 蝎子七 來源于蓼科珠芽蓼(P.viviparum Linn.),生于海拔1500~3000m 的溝邊或陰濕地,根莖及全草入藥,功效為收斂止血。
2.6 紅三七 來源于蓼科支柱蓼(P.suffultum Maxim.),生于海拔1200~2500m 的林下或溝旁,根莖入藥,功效為止痛化瘀,收斂止血。
2.7 蕎葉七 來源于蓼科苦蕎麥(F.tataricun(Linn.)Gaertn),生于海拔1000~2000m 的山區(qū)濕地或河灘地,果實與枝葉入藥,功效為健脾行滯,理氣止痛,解毒消腫。
2.8 雞血七 來源于蓼科中華抱莖蓼(P.amplexicaule D.Don Var.sinense Forb.et Hermsl ex Stew.),生于海拔1000~2500m 的陰濕山溝或草叢,根莖入藥,功效為舒筋活血,行氣止痛。
2.9 帽辮七 來源于毛茛科金龜草(C.acerina(Sieb.et zucc.)C.Tanaka),生于海拔1150~2600m 的山坡林下,根入藥,功效為散風(fēng)解毒。
2.10 鐵牛七 來源于毛茛科鐵棒錘(A.szechenyianum Gay.),生于海拔1400~3200m 的山頂,山坡草地和灌林間草地,塊根入藥,功效為活血祛瘀,祛風(fēng)濕,消腫敗毒。
2.11 駱駝七 來源于毛茛科川陜金蓮花(T.buddae Schipcz),生于海拔1500~2800m 的高山草地或林下流水溝邊,根入藥,功效為活血,破血。
2.12 麻布七 來源于毛茛科穿心蓮烏頭(A.sinomontanum Nakai),生于海拔1500~3300m 的山谷溪旁或山坡林下腐殖土上,根入藥,功效為消腫止痛,活血散瘀,祛風(fēng)。
2.13 黑毛七 來源于毛茛科鐵筷子(H.thibetanus Franch),生于海拔1100~3100m 的山坡林下腐殖土上,根入藥,功效為清熱解毒,止痛,散瘀。
2.14 穿骨七 來源于毛茛科阿爾泰銀蓮花(A.altaica Fisch.Ex C.A.Mey),生于海拔1000~1800m 的山坡草地或林下濕潤腐殖質(zhì)土中,根莖入藥,功效為化痰開竅,宣濕醒脾,解毒。
2.15 拐棗七 來源于罌粟科荷青花(H.japonica(Thunb.)Prantl),生于海拔1400-1800m 的山坡陰地或林下,根入藥,功效為祛風(fēng)濕,止血,舒筋活絡(luò)。
2.16 紅毛七 來源于小檗科類葉牡丹(C.robustum Maxim),生于海拔950~3000m 的山坡林下或山溝陰濕處,根及根莖入藥,功效為活血散瘀,祛風(fēng)止痛,清熱解毒,降壓止血。
2.17 白三七 來源于景天科菱葉紅景天(R.henryi(Diels.)S.H.Fu),生于海拔1200~2800m 的林下巖石的腐殖土中或石隙內(nèi),根莖及全草入藥,功效止血,止痛。
2.18 羅漢七 來源于景天科輪葉景天(S.verticillatum Linn.),生于海拔1400~1800m 的山谷陰濕溝旁,全草入藥,功效為解毒,消腫,止血。
2.19 蒼耳七 來源于虎耳草科雞眼梅花草(P.wightiana wall.ex wight.et Arn.),生于海拔1000-2600m 的山溝或山坡濕處或林下,全草入藥,功效為補虛益氣,利水除濕。
2.20 金毛七 來源于虎耳草科紅升麻(A.chinensis(Maxim.)Franch et Savat.),生于海拔1200~2800m 的山谷濕潤腐殖土中或流水溝邊,根莖入藥,功效為強筋健骨,清熱敗毒,活血止痛。
2.21 秤桿七 來源于虎耳草科索骨丹(R.aesculifolia Batal),生于海拔1200~2600m 的山谷石崖上或林下陰濕腐殖土深厚處。根莖入藥,功效為收斂止血,止痛生肌。
2.22 九牛七 來源于大戟科湖北大戟(E.hylonoma Hand.-Mzt.Symb.Sin),生于海拔800~2800m 的山坡、山溝或灌叢草地,根入藥,功效為消積除脹,瀉下逐水,破瘀定痛。
2.23 寸節(jié)七 來源于堇菜科大葉堇菜(V.diamantiaca Nakai),生于海拔1400~2700m 的山坡林下腐殖質(zhì)土中,全草入藥,功效為清熱解毒,止血。
2.24 長春七 來源于傘形科巖風(fēng)(L.buchtormebsis(Fishch.)DC.),生于海拔1000~2600m 的山谷河岸或山坡石隙中,根莖入藥,功效為祛風(fēng)散寒,鎮(zhèn)痛,解毒。
2.25 五加皮七 來源于山茱萸科接骨草(T.angulate Olive.Var.intermedia(Harms.)Hu),生于海拔940-1250m 的山坡上,根及莖皮入藥,功效為活血舒筋,祛風(fēng)除濕。
2.26 竹葉七 來源于蘿藦科徐長卿(C.paniculatum(Bge.)Kitag),生于海拔950~1500m 的向陽山坡林邊草叢中,全草入藥,功效為祛風(fēng)化濕,消腫止痛,解毒。
2.27 天王七 來源于忍冬科羽裂葉莛子藨(T.pinnatifidum Maxim.),生于海拔1000~2500m的山坡林下或溝邊陰處,根入藥,功效為祛風(fēng)濕,理氣活血,健脾胃。
2.28 水葫蘆七 來源于菊科羽裂華蟹甲草(S.tangutica (Maxim.)B.Nord),生于海拔800~3000m 的山坡草地、疏林下和山谷溝旁陰濕處,根入藥,功效為祛風(fēng),順氣化痰。
2.29 紅酸七 來源于百合科油點草(T.macropoda Miq),生于海拔1100~2400m 的山坡林下、草叢中或巖石縫中,根或全草入藥,功效為補肺止咳。
2.30 竹根七 來源于百合科開口箭(T.chinesis Baker),生于海拔1000~2000m 的林下陰濕處和山澗溪溝濕面上。根莖入藥,功效為祛風(fēng)濕,清熱瀉火,鎮(zhèn)痛止血。
2.31 芋兒七 來源于百合科延齡草(T.ischonoskii Maxim.),生于海拔1300~2200m 的山坡或林下,根及根莖入藥,功效為止血,鎮(zhèn)痛,除風(fēng)消腫。
2.32 青蛙七 來源于鳶尾科鳶尾(I.tectorum Maxim.),生于海拔800~1800m 的灌木林邊緣,根莖入藥,功效為消積通便,散瘀截瘧。
2.33 蜈蚣七 來源于蘭科毛杓蘭(C.franchetii Wils.),生于海拔1500~2900m 的林下或山坡草地上,根及根莖入藥,功效為利水消腫,祛濕活血。
2.34 扇子七 來源于蘭科扇葉杓蘭(C.japonicum Thumb.),生于海拔1300~1500m 的山溝溪旁雜木林下,根莖或全草入藥,功效為理氣活血,截瘧。解毒
2.35 金龍七 來源于蘭科綠花芍蘭(C.henryi Rolfe),生于海拔800~2200m 的疏林下、灌叢坡地的濕潤腐殖土上,根入藥,功效為理氣行血。
2.36 雞心七 來源于蘭科羊耳蒜(L.japonica Maxim.),生于海拔1400~1800m 的林下砂地或叢林中,帶根全草入藥,功效為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強心。
2.37 牌樓七 來源于蘭科火燒蘭(E.mairei Schltr.),生于海拔1400~2700m 的林下或山坡草地上,根入藥,功效為消腫解毒,理氣活血。
2.38 算盤七 來源于蘭科杜鵑蘭(C.mitrata A.Gray),生于海拔1400~2600m 的山坡林下陰濕處,假鱗莖入藥,功效為清熱解毒,活血鎮(zhèn)痛。
3 結(jié) 論 通過調(diào)查結(jié)果可以看出,分布于海拔800~1600m 的七藥資源共有39 種,分屬不同類群,也具不同的功效。從分類的角度看,39 種七藥共涉及20個科,其中被子植物門17個科35種,雙子葉有14科25種,以毛茛科的種類最多,單子葉有3 科10種,以蘭科的種類最多,蕨類植物門共有3科4種。從功效方面看,39種七藥的功效主要有清熱、祛風(fēng)濕、止血、活血化瘀、理氣等幾個方面,其中以活血化瘀功效的種類為最多,因此中低海拔的七藥資源可作為活血化瘀藥研制和探索的對象,這為七藥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1] 陜西省林業(yè)廳.太白山自然保護區(qū)森林資源調(diào)查報告[C].太白山自然保護區(qū)綜合考察論文集,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9:155-165.
[2] 陜西省林業(yè)廳.太白山自然保護區(qū)的植被[C].太白山自然保護區(qū)綜合考察論文集,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9:136-144.
[3] 中國科學(xué)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嶺植物志[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第一卷,第一冊,1976:313-431.
[4] 中國科學(xué)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嶺植物志[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第一卷,第二冊,1974:133-426.
[5] 中國科學(xué)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嶺植物志[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第一卷,第三冊,1981:157-442.
[6] 中國科學(xué)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嶺植物志[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第一卷,第四冊,1983:134-157.
[7] 中國科學(xué)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嶺植物志[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第一卷,第五冊,1985:28-303.
[8] 中國科學(xué)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嶺植物志[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第二卷,1974:148-177.
[9] 李世全.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M].陜西:陜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87:272-275.
[10] 郭增軍.陜西七藥[M].西安:陜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3:346-370.
[11] 宋小妹.太白七藥研究與應(yīng)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6-9,40-69,168-185,256-295.